釤(shan)是鑭(lan)系元素(屬於稀土元素)之一,糾纏且困惑著19世紀的化學家。它的歷史開始於1803年鈰(shi)的發現。
鈰被推測包含其它金屬,在1839年Carl Mosander聲稱從中獲取了鑭和didymium,然而didymium實際上是鐠(pu)釹(nv)混合物。1879年,Paul Émile Lecoq de Boisbaudran從鈮(ni)釔(yi)礦中再次提取了didymium,之後他製作了硝酸didymium的溶液並加入了氫氧化銨,發現沉澱物分兩個階段形成。他全神貫注於第一種沉澱物並測量了它的光譜,得出它是一種新的元素━━釤。
用於製造雷射材料、微波和紅外器材,在原子能工業上也有較重要的用處。
用於電子和陶瓷工業。釤容易磁化卻很難退磁,這意味著將來在固態元件和超導技術中將會有重要的應用。
元素輔助資料:自莫桑德爾先後發現鑭、鉺和鋱以後,各國化學家特別注意從已發現的稀土元素去分離新的元素。1878年,法國光譜學家、化學家德拉豐坦就從莫桑德爾發現的稱為didymium的元素中發現了一種新元素,稱為decipium。但1879年,法國另一位化學家布瓦博德朗利利用光譜分析,確定decipium是一些未知和已知稀土元素的混合物,並從中分離出當時未知一種新元素,命名它為samarium,元素符號Sm,也就是釤。
釤以及接著發現的釓、鐠、釹都是從當時被認為是一種稀土元素的didymium中分離出來的。由於它們的發現,didymium不再被保留。而正是它們的發現打開了發現稀土元素的第三道大門,是發現稀土元素的第三階段。但這僅是完成了第三階段的一半工作。確切的說應該是打開了鈰的大門或完成了鈰的分離,另一半就將是打開釔的大門或是完成釔的分離。
礦藏分布:
與其他稀土元素共存於獨居石砂裡。獨居石所含有的稀土元素,還有鈣和釷,分布於印度和巴西的河沙及佛羅裡達海濱河沙中。稀土元素在獨居石砂裡的質量分數通常為50%,其中釤佔2.8%。此外,釤亦存在於氟碳鈰礦中,而氟碳鈰礦則大多分布於南加利福利亞。從其礦物中分離釤需用離子交換技術。
部分來源於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