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黃銅件,包括黃銅工藝品擺件、把玩件、銅香爐、銅雕塑等往往需要著色處理,所謂著色處理,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皮殼包漿的製作過程。在製作過程和工藝上,有幾個常見的問題在此回答一下,以解答朋友們的疑問。
一,目前的著色工藝有哪些類型?
目前流行的工藝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傳統的浸泡著色,二就是比較流行的高溫熱著色。傳統的浸泡著色,一般以常溫溶液為主,銅件經過預處理後直接進行浸泡處理,常見的顏色有黃色、褐色、棕色、藍綠、黑色等系列。高溫熱著色工藝則是在高溫下使藥水和銅體發生化學反應或者化學沉積形成顏色膜層。通常使用的藥水有硝酸鹽、硫化物等。以硝酸鹽為例,使用最多的就是硝酸鐵溶液,具體工藝就是使用火槍加熱銅件,邊烘烤邊噴塗硝酸鐵溶液,在高溫下硝酸鐵發生分解生成鐵的氧化物,沉積在銅體表面,根據藥水濃度的不同和噴塗遍數的多少,可以形成黃色、紅色、棕紅等諸多的顏色。除了使用各種化工藥水,也有直接使用顏料進行著色的。總之熱著色相對傳統浸泡著色來說,顏色鮮豔,晶瑩剔透,顏色穩定性強。經過最近十幾年的發展,熱著色工藝擁有了一大批的擁躉和從業人員。
二,使用傳統浸泡著色,為什麼往往進行電鍍紫銅的處理?
電鍍紫銅屬於著色工藝中的前處理環節,之所以進行電鍍處理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黃銅件在鑄造過程中,容易形成鑄造缺陷,比如砂眼、裂紋等,所以就促進了修補工藝的產生,修補時可以採用銅焊修補、焊錫修補等多種方法。修補後如果直接進行著色處理的話,由於修補處的材質與銅體本身的材質成分差別較大,所以著色後會形成顏色差異,產生花斑等缺陷,所以為了使銅體表面的著色顏色一致,就很有必要在銅體表面電鍍一層紫銅,電鍍後顏色均勻一致,徹底避免了顏色不統一的弊端。第二個原因就是相對黃銅材質來說,紫銅底胎更容易著色,其著色後的顏色也更加紅潤厚重,所以即使黃銅銅器沒有鑄造缺陷,往往也要進行電鍍紫銅的處理,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保證了著色後皮殼更加好看。
三,製作皮殼包漿周期多長時間?
製作周期的長短,取決於具體的製作工藝,一般說來,傳統浸泡著色適合批量生產,浸泡處理的時間一般都在30分鐘以內,個別顏色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有的皮殼效果甚至需要幾天的時間才能完成。而熱著色工藝來說,不適合批量化集中著色,只能一個個的進行製作,普通的擺件、小型香爐等一般都在一兩個小時之內,對於大型的雕塑等,由於體積較大,如果採用熱著色工藝的話,往往需要幾天甚至更久的時間。著色環節完成後,還要進行打蠟、噴塗光油等後期處理。
以上是對網友們提出的幾個問題做的回覆,其他疑問今後逐一進行解答,謝謝各位朋友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