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煙花
為蕁麻科植物吐煙花的全草。
全年均可採,洗淨,鮮用或蒸後曬乾。
生於海拔800-1100m的低海拔至高海拔的疏林下溪旁。
分布於廣東、海南、貴州、雲南等地。
別名吐菸草
一年生草本。
莖肉質,分枝,匍匐,節下生根。葉肉質,在同一節上有兩種葉,退化葉極細小,幾無柄,線狀倒卵形,正常葉較大;葉柄長2-10mm,密被短柔毛;託葉膜質,卵狀披針形,長4-8mm,2枚合生,宿存;
葉片近圓形、橢圓形或卵形,長2-6.8cm,寬1.3-3cm,先端鈍或圓形,有時急尖,基部心形,極不對稱,邊緣波狀或有波狀圓齒,有時近全線,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有線狀鍾乳體條紋,背面在葉脈上密被柔毛;兩側基出脈達葉片中部,粗大,中脈每邊有側脈2-4條;
雌雄異株,花序腋生;雄花序為疏散的聚傘花序,有長5-8cm的總花梗;雌花序為密傘花序,近無總花梗;雄花萼裂片5,長1.5-2mm,同大;雌花萼裂片5,長圓形,長約1mm,近相等,頂端有小尖頭,雌蕊5;子房小於花萼,有小瘤體。
瘦果淡棕色,有明顯的硬瘤體。花期5-10月。
《全國中草藥彙編》
甘、微澀,涼。
清熱利溼。主治急慢性肝炎,神經衰弱。外用治過敏性皮炎,下肢潰瘍及癤腫。
《中藥大辭典》
甘微澀,涼。
清熱利溼。
治急、慢性肝炎,神經衰弱:吐煙花二至五錢,煎水服。
《中華本草》
甘;微澀;性涼。
清熱利溼;寧心安神。主溼熱黃疽;腹水;失眠;健忘;過敏性皮炎;下肢潰瘍;瘡癤腫毒
肝;心;脾經
內服:煎湯,6~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水外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