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印度嚴控自中國進口電子產品 蘋果小米都"受傷";網絡切片...

2020-11-26 集微網

1.【芯視野】網絡切片如何發揮5G潛能?專家這樣說!

2.臺積電計劃2022年量產3nm,12英寸晶圓月產超60萬片

3.「中芯客戶轉單」傳聞背後的操縱與認知迷霧

4.路透:印度嚴控自中國進口電子產品 蘋果小米都「受傷」

5.生產製程導入AI技術 南亞科預估相關年收益可達2.4億元新臺幣

6.彭博社:任天堂將夏普納入Switch代工行列

1.【芯視野】網絡切片如何發揮5G潛能?專家這樣說!

點擊進入專題報導:

【芯視野】手機市場持續低迷,a-Si面板為何逆市大漲?

集微網消息,在11月19-21日,中國移動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中國移動研究院展臺上進行了業內首個5G終端切片方案目標應用演示,對於網絡切片可能大家日常會有耳聞,不過其究竟是什麼?主要用途和場景又在哪裡?相信大部分人都不了解。

在中移動大會期間,集微網有幸訪問到中國移動研究院副院長黃宇紅,以及紫光展銳高級副總裁黃宇寧先生,就5G終端網絡切片等問題進行訪問。

在了解5G網絡切片之前,首先要知道什麼是網絡切片。實際上,網絡切片就是將一個物理切割成多個虛擬的端到端的網絡,每一個都可獲得邏輯獨立的網絡資源,且各切片之間可相互隔離。因此,當某一個切片中產生錯誤或故障時,並不會影響其他切片。而5G切片,就是將5G網絡切出多張虛擬網絡,從而支持更多業務。

5G網絡具有大帶寬、廣連接、低延時這三大特性,實際這是從性能特性來談論。如果從用途場景來看,切片便是劃分5G網絡功能布局的重要一個手段。

「為什麼有切片呢?因為5G它未來面向的不僅僅是傳統個人消費者最基本的網際網路應用,它面向的是千行百業,另外未來應用的形式也會更加多樣化、客戶的需求會更加高,移動智能服務的需求也會更多更豐富。」黃宇紅表示。

切片實際上就是要把網絡的傳輸能力,以一種更加高效的方式來滿足不同的應用類型,它對網絡能力的需求是可以更好的來保障,例如自動駕駛在行駛過程中,為了應對危險,需要在1毫秒左右的超低時延內和網絡進行極高可靠的通信。與之不同的是,當我們在演唱會現場則需要用到5G廣連接和大帶寬的特性,確保我們通過5G網絡看演唱時現場所有的手機都能正常接入網絡且能進行數據流量的交互,避免演唱會現場出現網絡擁塞時,用戶無法接入或接入體驗速率變差的情況出現。怎麼來識別這些不同場景的應用,來進行相應的保障呢?切片就給了非常好的方式。

黃宇紅用一個比較生動貼切的例子來形容切片,她表示:「我們的5G移動通信網像交通系統一樣,馬路有快車道,有高速公路、鐵路,鐵路還分高鐵、動車、綠皮火車,以及航空等等,整個交通系統滿足了不同類型的應用,提供不同類型的服務能力。切片實際上也是讓我們的信息通信網絡,能夠具備不同的能力、適配不同的應用,包括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

從移動展會上的5G終端網絡切片演示可以看到,目前5G終端切片經過前期的努力和與產業大量的溝通, 5G終端已經基本具備了支持切片的能力,網絡設備方面也已經能夠基本實現相應的切片功能。

作為5G終端晶片提供商,紫光展銳與中國移動進行了緊密合作。為什麼5G網絡時代,網絡切片功能被大量提出?實際從2G到4G網絡只是實現了單一的電話或上網需求,無法滿足隨著海量數據而來的新業務需求,來到5G時代,其大帶寬、廣連接、低延時的特性可以說是為應用而生的,使用網絡切片技術後,可以面向多連接與多樣化的場景,部署更靈活,還可以分類管理。

「SA網絡才能夠提供網絡切片技術的基礎條件,運營商在這一兩年都往SA網絡去發展。」黃宇寧告訴記者。

從紫光展銳的角度來看,切片是要針對不同類型用戶和不同場景需求而生的。移動終端上,手機用戶是第一位的,因為這個量非常大,其他還有各種各樣的終端設備,比如家庭設備、上網設備、模組設備,這些設備處於不同的環境下,有些可能是在安卓環境裡,或者是其他的RTOS環境。

黃宇寧表示:「在不同的這些環境下,我們怎麼能夠提供通用的切片方案?提供以終端晶片為控制核心的網絡切片方式,可能是一種很好的解決方案。」

「5G終端切片的應用,是能夠推進5G網絡向更縱深化,精細化服務客戶的有力推手。」黃宇寧補充。在5G定義標準之初便已經考慮到各種不同場景的應用需求,不過真正實現起來,通過網絡切片的技術來實現最後一公裡的連接,往往是最困難的。

據了解,目前紫光展銳商用的5G終端晶片已經具備網絡切片的能力,如虎賁T7510和虎賁T7520。當然終端晶片具備網絡切片功能外,還需要網絡端和通道的配合,這樣才能確保互聯互通。

這次在移動展會上展示的Demo其實是著重在5G終端網絡切片上,其實際是針對5G智慧型手機多樣的應用需求。黃宇紅表示:「網絡切片其實對於行業應用相對比較簡單,因為行業終端幹什麼是固定的,可能裡面的切片就1個,比如做視頻監控就是視頻監控這一個切片。」

「智慧型手機的複雜性在於用戶的應用是很多樣的,有時是遊戲,有時是高清視頻。普通的行業終端,可以把標識固化在終端硬體上,而對於智慧型手機來說,終端要識別用戶的各類應用,把應用標識給報上去,複雜度就複雜很多,對於晶片的要求也更加高。因此這次Demo更強調智慧型手機現在也可以識別出來是什麼應用,然後把相應的標識報給網絡側,來給它做後面一套切片保障。」黃宇紅告訴記者。

在5G網絡切片的技術下,消費者的用戶體驗是能夠得到提升的。黃宇寧舉了一個例子:「以微信語音為例,假如沒有網絡切片的保障,估計大部分人會遇到信號不好而語音通話不清楚的情況。如果是商務等非常重要的語音通話,假如你需要語音通話穩定性的保障,原來的網絡提供不了這樣的服務,只有未來通過5G網絡切片才能實現。」

總得來說,放到消費者日常使用5G智慧型手機或其他終端的時候,需求和應用場景會是多樣豐富的,如微信電話、開黑打遊戲、觀看在線視頻等等,每個應用所要求的速率、時延均不一致。運營商或者服務商需要提供消費者這些應用場景更多的保障,市場需求也就應運而生,這也是網絡切片技術出現的原因。

在運營商、設備商與終端晶片商的努力下,樂觀預估明年5G網絡切片的功能也許便可以商用,屆時或許才能讓大部分消費者真正體驗到4G和5G網絡的真正體驗差別。(校對/Andrew)


2.臺積電計劃2022年量產3nm,12英寸晶圓月產超60萬片

圖片來源: 臺積電

集微網消息,據經濟日報報導,臺積電24日在南科舉行3nm新建工程上梁典禮。

董事長劉德音表示,臺積電今年營收持續創新高,在3nm領先布局,於南科的累計投資將超過2萬億元新臺幣(下同),目標是3nm量產時, 12英寸晶圓月產能超過60萬片。臺積電規劃,3nm於2022年量產。

臺積電預估第四季度營收為124-127億美元,季增2.1-4.6%,毛利率將達到51.5-53.5%。另外,該公司再度上調今年業績,預期今年營收將增長30%,全年資本支出達170億美元。

(校對/零叄)


3.「中芯客戶轉單」傳聞背後的操縱與認知迷霧

編者按:本文作者王如晨,發布於微信公眾號夸克點評,集微網經授權發布。

昨日一則消息刷屏。

臺灣地區《經濟日報》報導說,美國制裁中芯效應發酵,因應不少中芯客戶訂單轉移,大陸28納米製程產能成為業界爭奪焦點。臺積電、三星、聯電等大廠均已啟動擴產,且瞄準大陸內需。

作者採訪了臺積電,後者說沒有擴產打算。但強調,大陸南京廠已達當初規劃的2萬片/月,側重14-16納米製程產品。

大陸很多媒體轉載。不一會就憤怒、憂鬱、恐慌。

因為,許多人認為,這種動向利用大陸中芯遭受鉗制,涉嫌傾銷。若再結合全球半導體板塊行情與中芯昨日股價,很容易「山雨欲來」了。

那你可能就正中人家下懷。

因為,在我看來,這條新聞若非有意操縱、被利用,就是認知能力有些欠缺。

先看操縱的視角。

臺灣IC產業報導人員挺多,照理說不應該停留在「主題先行」、「先入為主」然後自我否定的文本邏輯裡。

臺灣地區《經濟日報》先斷言美國制裁中芯導致後者客戶訂單轉移,28納米製程產能成爭奪焦點,稱幾家大廠均已擴產爭奪。最後臺積電官方否認。

過去多年,臺灣媒體這種文本邏輯特多。重複又重複。但它的好處是,某些廠家藉此既可製造聲量,刺激、壓制競對,又能安全脫身,同時側面渲染出自己的進展。

這新聞裡,刺激、壓制的當然是中芯。

你注意這點就能明白一些:這報導正好卡在中芯14納米節點密集披露期。

11月19日,也就是上周四,中芯披露了投資者調研會議信息,公司CEO梁孟松強調,14納米工藝已獲重大進展,產能逐步提升,不僅良率達到業界標準,第二代技術亦穩步推進。

23日(昨日)盤前,在某證券交易平臺回答投資者提問時,中芯進一步確認,14納米去年Q4已啟動量產,目前正與國內外客戶合作10多個先進工藝流片項目。

此前11月11日,中芯發布了Q3財報,當天以及隨後的14日,兩度密集披露近似消息。而最近一段,臺灣地區IC板塊活躍。昨日聯電幾乎成為所謂「股王」。

臺灣《經濟日報》此時出來「美國制裁中芯效應發酵」,「訂單轉移」引發同業爭奪大陸28納米製程產能消息出來,你覺得偶然嗎?

要知道,截至上季末,儘管0.15/0.18微米、55/65納米、40/45納米佔較高比例,14/28納米卻是中芯著力衝刺的量產工藝,上季佔比14.6%。且毛利相對更高一些。

就報導說,卡在中芯投資者會議結束後釋放(隔了周末),不排除有操縱的用意。

而先入為主的「擴產」結論之後,臺積電官方再出來否認擴產,同時強調南京廠已達當初規劃的2萬片/月、側重14-16納米製程產品,這種表達又有什麼味道?

非常富有心機。

當初南京廠動工時,確實向大陸承諾多,到這一時限,月產2萬片14-16納米晶圓。

但這本屬既定事,之前已披露過。此刻,借臺灣《經濟日報》操作的中芯鉗制話題,曲折傳播效果卻是:

1、 向大陸當局確認最新進展:產能達到預期,完成了任務,落實了承諾;

2、 順勢壓制、矮化中芯14納米資本市場效應,刺激自身投資者。

考慮到中芯正在強化14納米進展,加上周一通常屬資本市場關注日,而臺灣股市行情近來又如此給力,消息趕在周一凌晨2點多出來,你不覺得夠及時、夠有操作空間麼?

甚至還有一些不言而喻、引而不發的高姿態。那就是,它隨時都可以下沉低端工藝服務,爭奪中芯核心服務。

當然,這對它未必完全有利。畢竟,它不缺全球整體市佔,28納米,它已有10年領先,規模化涉入,即使能獲得更多市佔,於實際財務面、毛利來說,可能毛毛雨。

截至目前,大陸市場約佔臺積電整體訂單22%,但獲利一般。當然,大陸屬於臺積電不敢忽視的巨型市場。

儘管博弈多年,但中芯還不是臺積電真正擔心的對手。三星才是。張忠謀多次說,三星是個可怕的敵人。最近兩家公司在5納米上開始角力。昨天,臺積電甚至渲染出3納米與1納米的進程。

結合中芯14/28納米比例、釋放訂單總量來說,臺灣《經濟日報》的渲染過頭了。

何況,制裁不等於徹底封鎖。中芯官方也在持續與美國方面溝通。所謂「客戶轉單」本就沒有確認。同時,美國大選不排除帶來更多緩和結果。

所以,本地刷屏刷出憤怒與憂鬱,實在也是恐慌過度。當然,情緒是能理解的。

臺積電的曲折姿態與內在的傲嬌也是能理解的。它有睥睨全球的實力。同時,在創始人張忠謀看來,地緣政治博弈之下,反讓臺積電處於一個歷史最好位置。

兩年來,臺積電不僅產業得勢,政治上也是左右逢源。不止兩岸之間,中國與美國之間,它也是充分利用著情境。

你看它的美國亞利桑那州工廠項目,當初雖說有金角大王.川對它與蘋果的脅迫,尤其落地選票搖擺州亞利桑那州,可說心機深沉。但77歲的新人該州勝選後,臺積電已經跟「拜*.登」的擁躉——鳳凰城美女市長把酒言歡幾輪了。

當然它也聰明,最新對外宣稱,2021年動工,2024年投產。畫外音就是,那得看明年1月誰上臺,你們最好先把補貼給定了。一切不確定性都要消除,好處落手裡再說。

這種多個區域的卡位,與臺積電全球產業定位一致,也跟89歲的張忠謀睿智、灰度、狡詐的性格一致。加上最近APEC上他又發聲,島上快渲染到天了。一些沒譜的島內井蛙評論說,全球沒人敢動NO1,臺積電若出事,全球一起癱云云。

而我們注意到,一段時間以來,該公司董事長多次表示,地緣政治博弈之下,臺灣短期可能有利,但長期沒有誰會真正受益。我想,這才是大實話。

所以,這種氛圍下,臺灣地區《經濟日報》的操作存在嫌疑,一點都不稀罕。

那麼,為何又說,「若非有意操縱、被利用,就是認知能力有些欠缺」?

那是因為,即便臺積電、三星、聯電們啟動擴產,最大的爭奪空間,也不是什麼所謂「中芯客戶訂單」轉移效應,而更多是大陸整體市場潛力與蛋糕的擴大。

你要知道,疫情以來,大陸公布了多項數字經濟戰略,包括疫情初期的「數字新基建」等,而「十四五計劃」的召喚也非常壯觀。同時,前幾天,當局最高領導人在浦東再度發出關鍵的指引,其中尤其提到要壯大集成電路的產業集群。

加上多年來多項重大政策支持,中國大陸潛在的IC內需是可以預期的。

而這不可能只能面對本地半導體企業。它必定是全球的指引,也是中國大陸進一步開放的信號。

你可能說,這跟14/28納米機會有什麼關係,未來都落伍了,臺積電、三星7納米已量產,將步入5納米競逐期。

所謂前沿工藝當然有價值,尤其是在演進更快的消費電子領域。但在規模更龐大、需求更穩定、更具長尾效應的諸多場景尤其行業網際網路場景,幾乎可以容納所有成熟甚至更低的工藝。尤其是中國大陸市場。

我們甚至看到,英特爾、三星已經重新將14納米作為主力的耕耘空間。

所以,臺灣媒體昨日渲染引發刷屏,打的是中芯客戶轉單噱頭,其實根本沒有意識到大陸真正的市場潛能。

中芯當然是本地核心的代工主力,未來必定也會持續壯大。但它與本地同業根本無法服務所有訂單。中國大陸半導體市場有面向全球的胸懷與自信。臺積電、三星、聯電等當然有參與的機會。

事實上,之前三星已經對外確認,著眼中國大陸豐富的商機,將擴產14納米工藝的服務。昨日,臺灣地區媒體的操作,其實已經晚了,卻還打著所謂「中芯客戶轉單」的噱頭,如果不是操縱,尤其拉臺近日臺灣地區IC板塊個股,它的認知難道還能好到哪裡去?

所以,在這個層面上,我想說,昨日刷屏,更多是一種悲情效應的延續。市場沒有那麼嚇人。本地媒體實在沒有必要杯弓蛇影。

臺積電們有它的強大,中芯有中芯的韌性。全球沒有哪個地區、哪個單一組織擁有完整左右全球IC供應鏈的能力。本地擁有市場要素,擁有多元的產業基礎,儘管悲情多年,但此刻,除了全力開放創新、自我砥礪,真正的自信就在時間因素裡。夸克對此一點都不懷疑。夸克點評


4.路透:印度嚴控自中國進口電子產品 蘋果小米都「受傷」

集微網11月25日消息,據路透社引述業內人士消息,印度目前嚴格控制從中國進口的電子產品質量驗證,批准速度拖慢,影響了蘋果新款 iPhone 及小米等公司產品的進口。

據報導,自今年8月起,負責管控產品質量的印度標準局 (BIS)開始推遲來自中國的智慧型手機、智能手錶、筆記本電腦等電子產品的批准。過去只需約15天即可通過申請,如今有些則要超過兩個月或更久。

據消息人士稱,蘋果的印度高層呼籲 BIS 能加快審批速度,以確保公司繼續擴大在印度的組裝業務。目前蘋果在印度有組裝業務,但是最新型的 iPhone 12 系列仍由中國進口,蘋果多數產品的組裝生產也在中國。

根據機構網站,截至周三,有1080份針對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及其他設備的申請尚待批准,其中有669份已等待超過 20 天。數據顯示,包括緯創和仁寶在中國大陸的工廠,以及杭州海康威視的設備。小米和 Oppo 等公司的智能手錶產品也受到BIS批准延遲的影響。(校對/Value)


5.生產製程導入AI技術 南亞科預估相關年收益可達2.4億元新臺幣

集微網消息,據鉅亨網報導,DRAM大廠南亞科近年來積極在生產製程上,導入人工智慧技術,自2019年至今已累積開發完成逾50個智能應用,預計每年將能開發超過20個創新應用,且在導入人工智慧後,每年相關效益可達新臺幣2.4億元。

據悉,這些智能應用涵蓋機臺預診斷、製程控制、生產力提升、質量檢測、良率分析。同時,南亞科也藉由訓練課程,培育300位資深工程人員具備AI理論基礎與實作技術能力,藉由技術逐步拓展,驅動團隊進步與提升工廠運作價值。

此外,南亞科在持續推展自主製程技術發展下,已成功開發出10納米級DRAM新型記憶胞技術,將可微縮至少 3 個世代,並用以發展 DDR5 及LPDDR5 等下世代產品。(校對/Value)


6.彭博社:任天堂將夏普納入Switch代工行列

集微網11月25日消息,據彭博社消息,任天堂已將鴻海轉投資的夏普納入供應鏈名單,協助為旗下熱門遊戲機 Switch 進行組裝作業。

任天堂目前主要代工夥伴為鴻海,後者在2016年宣布轉投資夏普。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受美中貿易緊張威脅,任天堂曾要求鴻海提供中國大陸以外的替代產線,鑑於夏普在馬來西亞擁有額外產能,因此拿下部分Switch訂單。

不過夏普此前也曾和任天堂有過合作,幫助其組裝紅白機 (Famicom),後來又為任天堂 3DS 主機生產關鍵零件。(校對/Value)


相關焦點

  • 印度大舉嚴控中國設備進口、封殺App,卻誤傷蘋果被真香定律打臉
    針對中國企業,印度政府實在是不依不饒。就在 11 月 24 日,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部再次發布命令,禁止訪問 43 款行動應用程式,這其中大多數都是中國——對此,路透社評論,這是印度針對中國的新一輪網絡制裁。實際上,除了封殺中國 App,印度也在貿易層面對中國科技公司實施障礙。
  • 印度嚴控從中國進口的電子產品質量驗證,外交部回應
    央視新聞11月26日消息,在今天(26日)下午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對印度嚴控從中國進口的電子產品質量驗證一事提問。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印方的有關做法,明顯違背市場原則和世貿組織規則,嚴重損害中國企業合法權益,也不利於印度國內投資和印度有關產業的發展。
  • 印度又想向中國下黑手,可惜「槍法」太差,一槍打到美國
    據觀察者網11月25日報導,印度又想向中國下黑手,這次瞄準了中國的電子產品。但由於美國蘋果公司新發布的iPhone 12 大部分零件都是中國製造,印度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不說,反而使美國躺槍。
  • 美國谷歌開始嚴控安卓:大肆限制中國開發者,禁止安裝非商店APP
    據國外某科技媒體報導稱,美國谷歌公司或將開始嚴控安卓生態,最近還修改了「高級保護計劃」的內容:將禁止用戶在谷歌商店之外安裝APP!   如果說大肆限制中國的開發者,意味著美國谷歌開始嚴控安卓,那麼禁止用戶安裝非商店APP,顯然不是提升體驗那麼簡單了!安卓生態體系之所以能夠成功,根本離不開中國開發者的參與,也不能沒有中國廠商鼎力支持。現在,美國谷歌竟過河拆橋?   比較明顯的是,美國谷歌開始強調針對Android的絕對控制!
  • 印度收緊對來自中國的電子產品的質量許可,外交部回應
    路透社記者:據報導,印度收緊了對來自中國的電子產品的質量許可,導致蘋果新款手機的清關放緩,並影響了小米手機等其他產品進入印度市場。業內人士稱這與近期中印關係緊張有關,中方對此有何評論?印方有關做法明顯違背市場原則和世貿組織規則,嚴重損害中國企業合法權益,也不利於印度國內投資和印度有關產業的發展。中印經貿合作的本質是互利共贏。我們一直敦促印方立即糾正有關歧視性做法,避免給雙方合作造成更大的傷害。印方應向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所有外國企業提供一個非歧視性的、公平的競爭環境。
  • 《連線》:小米要生產所有種類電子產品
    北京時間1月21日消息,據《連線》報導,執行明確的戰略使得小米成為世界上估值最高的創業公司。小米聯合創始人劉德表示,「我們注意到了中國由功能手機向智慧型手機過渡的趨勢。我們想:這可能蘊藏著巨大商機。」因此,小米開始生產優秀的手機,並通過網絡激起用戶的興趣,而且給手機確定了合理的價格。
  • 為何說如果中國企業全部撤離出印度,印度經濟會遭遇毀滅性打擊?
    ,前段時間印度為的打壓我們中國經濟,一直在抵制我們中國的產品,那麼這個時候我就不禁想到了,如果說我們中國企業現在全部撤離出印度,那麼印度是不是就可以不用抵制了?萬億美元,平均增速已經達到的6%以上而人均GDP印度現在大概相當於中國的20%而印度這個國家的薪資水平也比較低,大部薪資在800-2000元之間,現在的印度經濟水平大概等於2006年時候中國,而印度本身的生產水平也並不是很高,印度現在還是個半工業化的國家,大部分的產品還是要靠進口,而且基本都是進口於我們中國,比如小米手機,在中國的小米手機進口印度之前,印度民眾的智能機基本都是昂貴的三星、蘋果,而三星
  • 印收緊對中國電子產品質量許可致蘋果手機的清關放緩,外交部回應
    路透社記者:據報導,印度收緊了對來自中國的電子產品的質量許可,導致蘋果新款手機的清關放緩,並影響了小米手機等其他產品進入印度市場。業內人士稱這與近期中印關係緊張有關,中方對此有何評論?印方有關做法明顯違背市場原則和世貿組織規則,嚴重損害中國企業合法權益,也不利於印度國內投資和印度有關產業的發展。中印經貿合作的本質是互利共贏。我們一直敦促印方立即糾正有關歧視性做法,避免給雙方合作造成更大的傷害。印方應向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所有外國企業提供一個非歧視性的、公平的競爭環境。
  • 中國正式對蘋果公司說不,庫克開始「反擊」,向印度轉移6條生產線
    中國正式對蘋果公司說不,庫克開始「反擊」,向印度轉移6條生產線最近一段時間,美國科技巨頭蘋果App Store拒不執行「中國區版號」規定之事引起網友熱議。據悉,我國自2016年就出臺了《網絡出版服務管理規定》。要求手機應用商店的應用必須獲得「中國區版號」才能上架。
  • 除了批量禁用中國軟體,印度還有這些打算
    儘管新規定沒有特意點名中國,但知情人士對路透社表示,該規定的目標就是為了識別來自中國的產品。GeM成立於2016年,旨在促進小企業發展。而許多公司正利用該門戶網站銷售辦公家具、電腦、空調、汽車零部件、機械和其他產品等中國進口產品。
  • 商務部: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聚醯胺-66切片徵收反傾銷稅
    2015年10月12日,商務部發布2015年第37號公告,決定自2015年10月13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義大利、法國和臺灣地區的進口聚醯胺-6,6切片繼續徵收反傾銷稅,實施期限為5年,終止對原產於英國的進口聚醯胺-6,6切片的反傾銷措施。2020年8月12日,商務部收到平頂山神馬工程塑料有限責任公司代表中國大陸聚醯胺-6,6切片產業提交的反傾銷措施期終覆審申請書。
  • 小米能否成為中國的蘋果品牌
    據財報,小米2017年財報營收約1146億元,利潤約122億元,小米計劃30%的IPO籌集資金用於研發和開發智慧型手機等核心產品。    放眼全球,咱們中國市場手機廠商開始集體崛起,例如、華為、小米、Oppo、vivo等手機品牌,歐美市場企業更加看好咱們中國消費市場。小米已超過三星。
  • 出海日報|印度金奈海關暫停清關中國貨物;WhatsApp Pay在巴西被叫停
    (來源:ETtech) ·印·度·印度商務部要求,賣家需標註產品原產地印度商務部6月23日宣布,所有在政府電子交易市場(GeM)註冊的賣家必須展示每種產品的原產地。賣方還必須更新已列明的產品原產地,如果賣方不這樣做,產品將被摘牌。政府希望在邊境衝突背景下推廣「印度製造」和「Atmanirbhar Bharat」。
  • 小米靠什麼重返全球前三?
    據美國市場調查公司SA發布的數據,今年第三季度三星電子在美國智慧型手機市場的份額為33.7%,環比增長逾6個百分點,趕超蘋果奪回冠軍。這也是三星電子自2017年第二季度以來在美國智慧型手機市場份額首次超越蘋果。 SA數據還顯示,第三季度三星電子在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以21.9%的份額位居第一,華為、小米、蘋果分別以14.1%、12.7%和11.9%的市場份額分列其後。
  • 英媒:印度本月將超越中國成液化石油氣最大進口國
    參考消息網12月28日報導 英媒稱,印度本月料將超越中國,成為全球最大液化石油氣(LPG)進口國,因為印度在國內推動居民在做飯時採用液化石油氣替代柴火和牲畜糞便。據路透社網站12月27日報導,湯森路透Eikon的船運數據顯示,12月運往印度的液化石油氣將達到240萬噸,首次超過最大進口國中國230萬噸的進口量。報導稱,在印度實施的將能源帶進家庭的計劃推動下,印度的液化石油氣購買量從2015年初的每月僅僅100萬噸激增。「印度的增長令人吃驚。
  • 印度或延長太陽能電池等多種中國進口產品保障稅期限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據印度斯坦時報Hindustan Times報導稱,印度可能會擴大對超過二十種中國商品的反傾銷稅和保障措施,具體包括計算器,USB驅動器,鋼鐵,太陽能電池和維生素E等,因為「出於大量廉價進口產品將對國內製造商造成損害的擔心」。
  • 印媒:繼中國市場之後 小米手機欲雄霸印度市場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印度商業標準報》3月10日報導,自2013年8月小米聘用前谷歌Android高管雨果巴拉擔任其全球副總裁後,雨果巴拉明確表示小米的首要目標並不是富裕的西方國家,而是如印度、俄羅斯、印尼、拉美、泰國等注重性價比的地區,在這些市場,小米能夠複製在中國取得的成功。
  • 早訊丨三星又將在印度建兩座新工廠;歐盟將對蘋果展開正式反壟斷調查
    當季包括網絡音樂和視頻、網路遊戲、新聞信息、網絡閱讀等信息服務收入規模達1695億元,同比增長17.2%。明星公司三星又將在印度建兩座新工廠,投資3.6億美元5月5日消息,自去年在印度諾伊達市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行動裝置工廠後,三星公司開始了新一輪投資,計劃投資250億印度盧比(約3.6億美元)在印度擴大生產,新建兩座工廠用於生產智慧型手機顯示屏和電池。
  • 軟性電子產品崛起 軟性透明導電膜躍居關鍵材料
    期盼在軟性電子崛起之際,產業能夠在材料、製程、設備有所布局,掌握軟性電子的龐大商機。透明導電膜為光電產品基礎光電產品都需要光的穿透與電的傳導,因此透明導電膜是光電產品的基礎,平面顯示器、觸控面板、太陽能電池、電子紙、OLED照明等光電產品都須要用到透明導電膜。
  • 小米公司前腳剛給印度捐款一億,後腳就被印度抵制!
    相信這段時間的中印邊境衝突事件,大家或多或少地都有所耳聞,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事件過後,印度掀起了一股反中國製造的浪潮,網上也相繼傳出了印度人砸中國製造的電視、手機等產品的視頻,而想必,受這一事件影響最大的就是我們的小米公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