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月21日消息,據《連線》報導,執行明確的戰略使得小米成為世界上估值最高的創業公司。小米聯合創始人劉德表示,「我們注意到了中國由功能手機向智慧型手機過渡的趨勢。我們想:這可能蘊藏著巨大商機。」因此,小米開始生產優秀的手機,並通過網絡激起用戶的興趣,而且給手機確定了合理的價格。2014年,小米成為全球第五大智慧型手機廠商,估值達到3160億元人民幣。
▲小米聯合創始人劉德
但小米沒有持續以往的風頭。中國創業公司Oppo和Vivo手機銷量超過了小米,小米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份額下跌了逾三分之一。現在,用戶將購買他們的第二或三部智慧型手機,願意花高價購買高端手機。即使全世界範圍內智慧型手機平均售價都在走下坡路,但在中國卻在上漲,因為人們紛紛購買華為P9和Oppo R9等旗艦機型。小米估值相對過去已經大幅縮水,也面臨曾困擾蘋果和黑莓的問題:你曾經有過好創意,但現在呢?
對於小米而言,這一問題的答案是生產最酷、最有吸引力的手機,涉足任何尚未飽和的市場。小米的業務將不再局限於生產、銷售智慧型手機,而是任何產品。
智慧型手機勢力範圍
小米最初的成功源自智慧型手機的興起及其對電子商務的領悟。現在劉德稱新的商機正在到來,他認為智能設備蘊藏的商機大於手機,「生活中使用的任何電子設備都會智能化」。小米2013年開始探索智能設備領域,迅速意識到沒有一家公司能獨佔智能設備領域。消費者只擁有一部手機,但可能擁有數十,甚至數百件智能設備。
沒有嘗試生產所有種類智能設備,而是轉向投資。小米已經投資77家公司,在設計、營銷和供應鏈方面向它們提供幫助,換取10%-20%股份以及銷售權利。劉德說,「我們利用整個平臺,推動這些公司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小米根據這一策略已經銷售了逾5000萬件智能設備,在投資的公司中,4家估值超過69億元人民幣。小米空氣淨化器是中國最受歡迎的空氣淨化器產品,就來自小米投資的一家小型創業公司。小米稱自己是全球最成功的硬體孵化器。
這一策略使得小米成為首批提供完整智能設備產品線的公司之一,它希望成為一家產品線完整的公司。由於距離世界上部分最大製造商很近,小米可能取得成功。無需等上數周或數月才能拿到原型產品,無需支出巨額差旅費讓工程師和產品設計師到遙遠的製造工廠出差。
小米副總裁雨果·巴拉(Hugo Barra)說,「這是一種我以前聞所未聞的模式,只有在中國公司才是可行的。」奉行相同策略的並非只有小米,樂視、華為和聯想都採用這樣的策略。
但是,所有其他設備都需要與智慧型手機相連。智慧型手機是人們擁有的最重要設備,也是世界上用戶最多的設備。如果小米(或其他公司)希望人們購買它們的其他產品,首先必須銷售大量手機。最好的廉價手機不再所向披靡,人們喜歡的是最好的手機。
志存高遠
約2年半前,小米執行長雷軍指令一個工程師團隊開始開發一款新手機,但沒有限定時間,只是規定了一個目標:開發一款無邊框手機。他希望開發一款看起來像是一塊玻璃的手機——不同於市場上其他手機。雷軍認為,如此大膽的目標,將使小米從無休止的手機升級周期中解脫出來。
這不是件容易的事。研發團隊必須解決去除揚聲器、使外殼傳輸聲音的問題,工程師選擇了接近傳感器而非超聲波、手勢識別傳感器,把相機移到手機底部,並將大小縮減一半兒。他們開發出屏佔比達到93%,最為接近無邊框設計的手機,小米把這款手機稱作小米Mix,作為限量版概念手機進行銷售。小米Mix在10秒鐘內銷售一空。
巴拉稱,「小米Mix問世正值外界對我們提出質疑之際。現在,人們開始重新關注我們的產品,而非僅僅關注出貨量和無聊的商業指標。」
無聊的商業指標並非無所謂。人們注意到小米2015年沒有完成出貨量計劃,2016年雷軍承諾「最糟糕的時期已經過去」。當然,雷軍稱2017年最重要的將是人工智慧、網際網路金融等,小米的使命是「為所有人創新」。
▲小米副總裁雨果·巴拉
中國品牌
小米正式登陸美國市場的首款產品是小米盒子——一款售價481元人民幣的Android TV機頂盒。
與其他在中國業務達到飽和的公司相似,小米目前的重心是印度。印度與不久前的中國極其相似:人口眾多但許多人沒有上網。推出優秀產品的先行者能迅速確立領先優勢,小米本周在印度推出了紅米Note 4。巴拉說,「今年,在印度我們將有1、2款產品銷量達到與在中國相當的水平。」
但進入其他市場並非易事,對於小米和其他公司來說,美國市場尤其是個問題。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分析師阮同(Tuong Nguyen)說,「最大的挑戰將是嘗試進入傳統渠道。」小米拿手好戲是在網上銷售手機,但美國人很少網購手機,小米手機要進入AT&T營業廳很困難。阮同說,「華為可以證明進入傳統渠道有多難。」在拉美地區也是如此,阮同表示,「人們到商店中看手機成本更低、更方便,在手機上看手機的成本要高得多,因為帶寬很貴。」
另外一個問題是:人們不會把中國品牌與創新和高端聯繫在一起,中國品牌不夠酷。增長潛力很大,小米不能不搏一把。當前的市場氛圍對小米有利:具有完整產品線的公司正當其時。阮同說,「我不再需要更多設備,我已經擁有許多設備,它們各自具有不同功能,但我缺乏能相互協同的設備。」
每家公司都渴望建立能整合所有設備的系統——面向生活中所有智能設備的單一平臺。如果一家公司不僅開發平臺,還開發智能設備,它將改變一切,這隻有中國公司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