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礦物晶體是趙一平的寶貝。美麗的礦物晶體。神奇的礦物晶體。
特別提示
礦物晶體,俗稱寶石結晶體。只要看這些美麗絕倫的晶體一眼,您就一定會被它光彩四射的氣韻所迷戀。近日,記者走訪了礦物晶體收藏愛好者趙一平先生,撩開了這些來自地球內部、深藏地下上億年的美麗晶體的神秘面紗。
見習記者職茵實習生江一莎
「礦石」藝術品
據了解,我省從事礦物晶體收藏的人很少,趙一平就是其中之一。他不收集那些造型各異、圖案奇特的「奇石」,稱那些石頭為「笨石頭」,而晶瑩剔透、流光溢彩的礦物晶體才是他的最愛。
一走進趙先生家,記者即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整整一柜子的礦物晶體,在燈光的照耀下,折射出各種奪目的光澤。朱紅、檸黃、湖藍、湛藍、乳白、淡紫……色彩之豐富超乎想像。墨綠色的孔雀石是一種銅礦標本,色澤飽滿厚重,外觀柔和端莊,並天然生長出千萬條不同造型的褶皺,外表還裹著薄薄的一層絨。仔細看去,像絲絨包裹下的盆景小山般誘人。一塊帶著一抹湖藍色的螢石標本同樣令人大開眼界,好似蘇州園林裡的小石山,挺拔險峻。外層為一些乳白色小顆粒狀的巖石,遠遠看去,倒像是雪花散落。而內層分別包裹著青色、紫色的水晶,色彩自然雅致,造型完美。
趙先生的藏品每一件都讓人有大開眼界之感,其中一塊輝銻礦是汞礦形成的結晶體,其金屬般晶瑩透亮的光澤,和放射形的外觀,使它顯得格外與眾不同,幾個晶簇長短不一,類似於一把把破石而出的微型寶劍,確是天然形成的雕塑。另一塊巨大的異極礦可謂稀世珍寶,大約45釐米長、40釐米寬,呈三角形的小山狀。色澤之純正、體積之龐大,非常罕見。晶體表面因發育不全而產生的一塊塊凸起,顏色為湖藍色,石面上連綿起伏,像微風吹來波光粼粼的海面,而它散發出的幽雅的湖藍色光澤,真令人為之心動。
記者見到,一塊學名為「鈣鋁石榴子石」的礦物晶體竟是顆粒狀的紅寶石結晶體和茶色水晶的共生體。每塊只有幾毫米見方的紅寶石結晶體有很多「拋光」稜面,倒類似於已經加工完成的紅色鑽石,它們全部散落在一塊不規則狀的巖石表面。巖石上還插著幾塊六稜柱狀的茶色水晶。此外還有鎢礦、鐵礦、石膏、雄黃等,要麼色彩豔麗,要麼造型獨特。看到這些,記者不能不驚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據介紹,這些姿態萬千、美麗珍貴的晶體是地球經過億萬年的地質運動塑造出來的,通常被用在戒指、吊墜等珠寶首飾中,很多硬度、亮度、色澤較為出色的晶體經過打磨處理,最後都作為名貴首飾的原材料。
趙先生的「晶體寶貝」
趙先生的家中隨處可見這些礦物晶體標本,茶几上還擺放著幾本相關書籍和雜誌,其濃厚的興趣可見一斑。趙先生說自己從事礦物晶體的收集已有五六年的時間了,收藏品已達1000多件。為了收藏這些礦物晶體標本,他經常要到全國各地的礦場去收購。同時,他對礦物晶體也做了一定的研究,幾年下來,也成了行家裡手。他認為礦物晶體的收藏完全不同於中國傳統的「奇石」收藏。無論從科學價值還是商業價值,甚至藝術價值來說,「奇石」都遠遠不能與礦物晶體相媲美。當初搞這樣的收藏,完全是出於業餘愛好,而今,他手中藏品的價值已經翻了幾倍甚至幾十倍,這些讓他耗費大量時間與財力精力的收藏品,每一件都牽繫著他的感情。
談到收藏礦物晶體的艱辛,趙先生感嘆不已,他在幾年間跑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不斷來往穿梭於各大礦場,並與全國各地的礦場建立起合作關係。一批礦石開採出來,礦場立即通知他去選貨,他便馬不停蹄地趕往目的地,無論距離多麼遙遠。「一旦去晚,最好的礦石恐怕就流向國外了。」趙先生說,他有位朋友在農曆大年三十晚聽說四川某地剛開採出一批礦石,大年初一早晨他這位朋友就出現在礦場現場了。除了要跑遍祖國各地的礦場,還要不時去歐洲參加較大規模的博覽會,及時了解收藏信息,打聽各種行情,參加展覽,並同外國同行交流。這些,對於提高收藏者的欣賞水準和及時掌握信息動向大有益處。
中國地大物博、礦藏豐富,是礦物晶體資源的王國。然而可惜的是大部分的國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更沒有好好加以保護與利用。在國內,懂得礦物晶體的價值和真正收藏它們的人少之又少,13億人口的大國竟只有數百人來關注這個事情。比如新疆阿勒泰地區的一個地礦局修建的地礦博物館,場館設施非常現代與先進,但是竟然沒有什麼像樣的藏品。目前,中國每年出土的大量礦物晶體標本,絕大部分已經流失海外。再這樣下去,幾十年後,我們就很難看到這些精美的藝術品,這些無價之寶了。
而且,據趙先生了解,只要有礦物晶體出現的地方,就有外國人的身影。可以說中國80%以上的礦物晶體寶藏都被標本商和外國收藏家以低廉的價格收購,再漂洋過海運往西方發達國家,再以翻上幾倍、幾十倍的價格出售,為他們賺取大把的歐元、美鈔。而且現在國內有一批少量的礦物晶體商人,自己組織貨源,不斷把我國的礦物晶體標本悄悄送出國外,到國外去趕那些大型博覽會,牟取暴利。他希望政府能夠重視這些「國寶」,採取一定的措施控制礦物晶體的開採和出口。同時,他還表示願意將自己暫時不用的礦物晶體標本整理成冊,和一些學校進行聯繫,舉辦一些展覽,幫助中小學生增加這方面的知識,開拓眼界。
礦物晶體企盼知音
地球億萬年的地質運動不僅塑造出宏偉瑰麗的地質景象,同時其內部構造的不斷變化,也形成了姿態萬千、美麗無比的礦物晶體,但人類真正認識和了解這些礦物晶體也只是在近代。早在大工業革命時期,西方國家就大規模地發掘出一些美麗絕倫的礦物晶體標本。漸漸地,收藏礦物晶體在社會中形成一種風尚,甚至成為一個普遍的文化現象。在西方國家,上至總統,下至小學生,對於礦物晶體的了解與痴迷是一件很普通的事。
礦物晶體只產生於礦山的夾縫與空洞中,且數量極少,能夠完整無缺地開採,再從幾百米深的礦洞中順利運出是非常不易的事情。另外,結晶體的生成要經過幾十萬年乃至幾百萬年甚至上億年之久。由於這些晶體的不可再生性,西方人早已認識到能將這些大自然的遺產保留、保護下來,是一種責任和榮耀。由此,我們就明白了西方人為什麼喜愛這些純天然東西的原因。礦物晶體不僅具有觀賞價值,它對於研究地球的內部運動和結構、地殼的變化和地質的演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些礦物晶體裡含有的稀有礦物和化學元素,也給現代科技提供了研究素材。這些稀有礦物和化學元素,因為化學、物理性質特殊,在航空、軍事、臨床醫學方面都有廣泛應用。
然而,礦物晶體在中國基本上是一個未知概念,很多人甚至不了解還有這樣一種藝術珍品的存在。在我國除了早期發現的輝銻礦、辰砂、雄黃和雌黃以及黑鎢四大名優礦物晶體標本深受世界各國收藏家的青睞外,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找礦開採中,陸續發現了以前未曾發現的許多礦物共生在一起、造型藝術極佳的精品,在國際市場和收藏界引起巨大的轟動,如磷碌礦、異極礦、月光榴石等。
我國工業經濟雖然起步晚,但通過近二十年大規模的礦山開採,已發現的礦物晶體品種之豐富、造型藝術之獨特、共生的物質之多已是不爭的事實,中國是當之無愧的礦物晶體王國。然而由於我國信息資料少,宣傳不夠,大多數人不太了解,收藏者更少。我國最早認識到礦物晶體價值的當屬湖南省地礦廳退休幹部廖時亮先生。早在上世紀80年代,他就收藏了花瓣狀雌黃、寶劍狀的輝銻礦晶體、扇形片狀白鎢和紅色矛頭狀辰砂的礦物晶體。郵電部還專門為這四種晶體發行了一套郵票。他也是最早把中國的礦物晶體介紹到國外的人,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他參加了在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德國等國以及香港地區舉辦的礦物晶體、寶石展覽會。由此向西方國家證明,中國不僅僅是一個有著五千年燦爛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國,還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礦物晶體王國。
趙一平先生認為,由於在中國大部分人對此知之甚少,國內礦物晶體收藏尚未形成氣候。所以其收藏天地非常廣闊。他相信在不遠的將來,礦物晶體收藏必將在中國得到認同和發展,將不負中國「礦物晶體王國」的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