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拿下11億票房,只用了10天。而原著作者玖月晞,也在這10天內,被捲入一場關於融梗的質疑風波。
11月4日,《少年的你》原著作者玖月晞在微博回應質疑。她在博文寫道:「我必須嚴正聲明:我從未抄襲,也從未違背一個文字工作者應有的初心、原則和底線。」
10天前,《少年的你》緊急定檔,登上銀幕,讓校園霸凌問題再次成為社會焦點。隨著電影走紅,晉江網友對於原著小說《少年的你,如此美麗》的「融梗」質疑也走出網文圈,引發更大範圍的關注。
對於玖月晞來說,如此質疑已經持續數年。而這一次風波涉及電影主創,她不得不走到臺前。
從未抄襲,從未違背初心、原則和底線
《少年的你》公映當天,玖月晞去看了電影。雖然電影改編自她的小說,但她仍然被劇情感動:「作品遇上這樣懂它且優秀、認真、有天賦的劇組和演職人員,我慶幸而感激。」
當原著質疑的聲浪波及電影及主創,玖月晞陷入矛盾,一方面擔心自己出面會激化矛盾,影響電影票房收益,另一方面擔心不出面正名,會有無辜的人受到抨擊。
因此,在電影上映十天後,玖月晞髮布聲明。她坦言,「我從未抄襲,也從未違背一個文字工作者應有的初心、原則和底線。」
2015年,她看到社會上頻繁出現校園暴力事件,心感悲哀,開始構思一個新故事。「我想試著探索校園霸凌產生的原因,家庭、學校、社會分別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在一個模糊的輪廓中,李想、魏萊、鄭易等人物雛形逐漸清晰。
接下來,她探索逆境中少年成長,於是有了「赤膽到仿佛不真實的小北,和站在少年和成年邊界上踟躕不知何去的陳念。」
在她看來,校園是一個鬥獸場,於是她用「物種」等生物概念,形容那些野蠻生長的帶著原始生物性的孩子,「他們不像成年人偽善,所以他們看不起誰,討厭誰,就光明正大表現出來,光明正大地欺壓他,嘲笑他,孤立他,打擊他。」
陳念和小北,是玖月晞對世間美好的寄託。她在微博中寫道,「成年,陳念,『念』字拆開,是今心,是『心之所向九死其猶未悔』的初心。」
從作品的創作初衷、人物設定和主幹劇情而言,很難說這部作品與《白夜行》、《嫌疑人X的獻身》有相似之處。
《少年的你,如此美麗》的創作過程,是玖月晞對「融梗」質疑的最直接回應。
讓原創者有力,讓寫字人前行
「我之所以步入寫作這一行,是因為不愛社交,喜歡獨處,生活中最大的樂趣是看書追劇。」
此次回應中,玖月晞回憶寫作初心,「閱讀如交友。相隔時空,偌大世界千姿百態的人生裡,卻有著對人性對情感共通的理解,往往讓我找到共鳴。」
在作家看來,絕大部分文學作品,都有著共同的母題,「關於人性、關於愛的一切,關於偉大與渺小、高尚與卑劣、大愛與仇恨的思考,都是共通的。」
作者對於母題的表達,才是一部作品的精神內核。
而質疑小說融梗的讀者,關注的則是一行描述、一句話、一段概括,並將其固化為一個「梗」。所謂調色盤(抄襲文與原文進行對比的表格)同樣存在斷章取義、混淆內容、營造相似等問題。
這部分讀者並不在意「梗」對於情節推動作用是否一致,只在意表達是否相近,最終引發這一場碎屍式、擴大化的反抄襲風潮。
「我比任何人、任何作者都希望有一個準確且專業的標準出來。」玖月晞表示,「這個定義如果一直混淆,讓它合理化、擴大化,每個創作者都有可能成為被指責的受害者。那是對創作自由更大的傷害。」
病灶未除,《少年的你》仍餘迴響
如今,中國網絡文學正在進入空前繁榮的階段。《2018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報告》顯示,網絡文學網站駐站創作者已達到1755萬人,較去年新增355萬人,其中簽約作者61萬,兼職籤約作者佔比較去年攀升8.9%。
其中,現實題材作品佔比高達65.1%,較去年同比增長24%。在2018年優秀網絡文學作品推介活動入選的24部作品中,現實題材佔比也達到了49.2%。
網絡文學越多地關注現實題材,也將擁有更超乎尋常的社會價值。《少年的你》電影上映後,《人民日報》官微評論,《少年的你》將校園霸凌話題帶入公眾視野,「面對校園霸凌,更要有零容忍的態度、切實有力的行動。」
10月30日,兩段視頻在晚上流傳,視頻中兩名女孩被強迫跪地、扇耳光。網友評論,在現實中又見《少年的你》。
《人民日報》官微轉發視頻,直言「病灶在哪」。這一聲詰問久久迴響,背後是千千萬萬個正在遭受霸凌的「陳念」。
霸凌者仍未離場。融梗和抄襲的指摘,不應是《少年的你》惟留於社會的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