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看到這些神奇的研究,就知道今年的搞笑諾貝爾獎來了。
雖然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這第30屆「第一屆搞笑諾貝爾獎」沒有像往年一樣在哈佛大學舉辦頒獎典禮。
(嗯,永遠都是第一屆。)
但有一說一,從聲學獎到材料科學獎,依然都是正經研究。
(畢竟,也不會有人為了搞笑把粑粑硬做成刀了吧……
雖然今年沒有計算機相關的研究獲獎,但這一屆的主題倒是跟程式設計師們息息相關——Bugs。
連獎盃都「令人髮指」:
沒錯,就是這個5個面都印著大蟲子(當然包括程序bug)的紙殼子,還得獲獎者自己動手粘。
另外,今年還有來自中國的獲獎者(可惜並不是鳥屎石墨烯)。
話不多說,一起來看看都是什麼神奇的研究。
人類吸了氦氣,聲音會變尖變卡通,不用變聲器,就能變聲papi醬。
這是因為氦氣的密度比空氣低,聲音在氦氣中傳播的速度比在空氣中快,所以根據 v=λf,人在吸入氦氣之後,發生腔裡空氣共振頻率就會變高,從而出現尖細的卡通音。
那麼鱷魚這樣總愛大叫的爬行動物,吸入氦氣也會有同樣的效果嗎?
今年的搞笑諾貝爾獎聲學獎,就頒給了這項研究,獲獎者是史蒂芬·雷伯(Stephan Reber)、西村武(Takeshi Nishimura)、朱迪斯·佳尼斯(Judith Janisch)、馬克·羅伯遜(Mark Robertson)和特庫姆塞·費奇(Tecumseh Fitch)。
這群研究人員很好奇,交配季節裡,鱷魚們發出的聲音是否是在宣傳體型。於是,他們「招募」了一隻經常發出叫聲的成年雌性揚子鱷,把它放在密封箱裡,讓它吸入正常空氣或者氦氧混合氣體。
所以,鱷魚吸了氦氣會發出唐老鴨的叫聲嗎?這項研究證明,會啊。
心理學獎,則頒給了「自戀的眉毛」,獲獎者是米蘭達·賈科敏(Miranda Giacomin)和尼克拉斯·魯萊(Nicholas Rule)。
他們發現,看一個人的眉毛長啥樣,就能準確判斷出一個人是不是自戀狂。
他們的結論是,獨特的眉毛往往揭示了自戀的性格。
所以右邊這位獲獎者擋住了自己的眉毛是在暗示什麼……
按完別人家門鈴就跑,這種小學雞行為你幾歲幹過?
大量新聞報導顯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外交官們,就挺喜歡半夜偷偷按對方門鈴,然後拔腿就跑的。
《衛報》還援引了一位退休的印度外交官的觀點表示,這類騷擾「既不新鮮也不罕見」。
因此,印度和巴基斯坦政府榮獲了2020年搞笑諾貝爾獎和平獎。
物理學獎,頒給了伊萬·馬克西莫夫(Ivan Maksymov)和安德裡·波託茨基(Andriy Pototsky)。他們通過實驗探究了高頻率振動下蚯蚓的形變。
振動一池水,你會發現,在一個臨界頻率以上,水面就會形成駐波。這一現象被稱為「法拉第波」。
馬克西莫夫和波託茨基推斷,由於許多生物大部分由液體構成,因此在合適的條件下,它們應該會經歷駐波。於是,他們選擇蚯蚓來進行實驗,這是因為蚯蚓「擁有流體靜力學的骨架,柔軟的皮膚和充滿液體的體腔」,並且很便宜。
具體而言,研究人員先把蚯蚓放在濃度20%的乙醇裡待了2分鐘,使其身體固定,然後將其放到薄薄的特氟隆板上,對板子施加垂直振動,讓蚯蚓也跟著蹦起來。
他們使用雷射測振儀來檢測活蚯蚓的振動。果然,二人記錄到了法拉第波出現的關鍵轉變。
需要強調的是,這真的是一項正經研究。作者認為,這一研究結果「可以用來開發新的技術,用於探測和控制活體內部的生物物理過程(如神經衝動的傳播)」。
經濟學獎獲得者們的獲獎理由,是他們試圖量化不同國家的貧富差距與人們接吻的平均數量之間的關係。
他們發現,貧富差距越大的地區,人們接吻的頻率越高。
作者總結說,原因可能是,在資源競爭更加激烈的國家,接吻在維持長期穩定的伴侶關係方面有著重要作用,所以人們會傾向於更多地親吻他們的伴侶。
今年的管理學獎頒給了五位中國「殺手」:奚廣安、莫天祥、楊康生、楊廣生和凌顯四。
不過,由於他們還在監獄裡,所以目前沒有人能來領獎。
表面上,這只是2019年的一起謀殺未遂案,但其實這是一個終極套娃的故事。
僱主出資200萬元,僱傭殺手甲殺人;
甲收到200萬元後,出資100萬僱傭殺手乙;
乙收到100萬元後,出資27萬僱傭殺手丙;
丙收到27萬元後,出資20萬僱傭殺手丁;
丁收到20萬元後,出資10萬僱傭殺手戊。
簡單來說,就是僱主僱傭甲僱傭乙僱傭丙僱傭丁僱傭戊去殺人,每個人中間還賺了點差價,堪稱外包界的模範選手。
但事實上,這場謀殺案沒辦成,因為殺手戊覺得,10萬元不值得他動手。
所以他找了「暗殺對象」本人談判,一起偽造死亡現場,免費拿得10萬元,最終沒有人死亡。
今年的昆蟲學獎頒給了理察·維特(Richard Vetter),來源於他在2013年一個「驚人」的發現:
儘管,昆蟲學家經常要與昆蟲打交道,但他們對蜘蛛的反應與對昆蟲的反應完全不同。
也就是說,從事昆蟲研究、日常與蒼蠅蚊子白蟻「作伴」的昆蟲學家,其實可能非常害怕蜘蛛。
這種恐懼感可能來源於童年,甚至從事昆蟲研究後,這種感覺也消除不了。
雖然蜘蛛不是昆蟲(屬於節肢動物),不過這一發現仍然讓人驚奇。
當然,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對自然界有真正的興趣,並能影響孩子也產生這種興趣,那麼這種恐懼感發生的概率就會更小。
例如這隻前段時間火爆全網的小蜘蛛盧卡斯,就打破了許多觀眾對蜘蛛的固有看法。
想像一下,如果舍友在你面前吃東西,你是不是一聽到吧唧嘴的聲音就特別難受?
哪怕不是吧唧嘴,只是咀嚼的聲音都讓你憤怒、厭惡,甚至想要攻擊對方?
——可能不是舍友有問題,而是你有恐音症!
這是今年搞笑諾貝爾醫學獎的發現,獲獎者包括尼克·維林克(Nienke Vulink)、達米亞·丹尼斯(Damiaan Denys)與阿諾德·范·隆(Arnoud Van Loon),其中一位隔著屏幕吃著蘋果。
好在,這樣的煩躁感並不是無藥可救。
在聽到這種聲音時,想像自己走在泥潭裡,這是鞋子與溼乎乎的泥巴接觸的「biaji」聲,就不會生氣了。
(不過,食物香氣本身已足以讓人狂躁)
今年的醫學教育獎頒給了一系列政客,他們分別來自巴西、英國、印度、墨西哥、白俄羅斯、美國、土耳其、俄羅斯、土庫曼斯坦。
有意思的是,唐納·川普本人也獲得了這次的搞笑諾貝爾醫學教育獎。
頒獎給他們的理由是,在這次新冠疫情中,這些領導者讓人們看到,相比於醫學本身,政客能更直接地影響人們的生老病死。
還記得去年摘下搞笑諾貝爾獎物理學獎的研究「袋熊便便為什麼是立方體」嗎?
今年的材料科學獎依舊有點味道,再次頒給了便便相關的研究,共有7位獲獎者。
這7位研究者(通過不可描述的實驗)發現,用冰凍便便做的刀子其實根本不好用。
至於這7位研究者為什麼要製作這個冰凍屎刀,我們來看看他們的論文摘要。
據歷史記載,一個因紐特人用自己冷凍的糞便製作了一把刀來屠狗,並把它宰了。為了評估這種說法的有效性,我們做了一項實驗來研究。
事實上,為了儘可能還原歷史記載中的場景,這些人中的一人模擬北極因紐特人的飲食,吃了8天的高蛋白和脂肪酸食物,研究者們從第四天開始收集他的便便。
隨後,他們將這些便便放在-50℃的乾冰中,確保它們充分冰凍。
但實驗證明,冰凍屎刀並不好用,他們並不能切開普通的獸皮。
以上,就是今年搞笑諾貝爾獎的全部10個獎項。
所以最後,再來呼應一下主題吧,你覺得這些研究夠bug嗎?
更多精彩,盡在《逃離毀滅》一書。該書被出版社評價為:宏大奇妙,直追《三體》,震撼刺激,媲美《流浪地球》的科幻科普奇書。
挑戰宇宙前沿認知與人類關係、衝突極限的奇書;一部宏大悲壯、戲弄癲狂、浪漫震撼的極致之作。(如下圖,京dong、當dong可搜詳情)。
或能改變你的思維或思想!!!
特別推薦
《新未來簡史》。該書以30多門前沿科技、學科展開深度推演,與《今日簡史》《未來簡史》《人類簡史》至少分別有80項、100項與50項對立觀點。其中,該書用了8萬多字從50多個角度深刻分析人工智慧AI,幾乎摧毀了神話大數據、AI、算法等數十個觀點。如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