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林繼偉
親愛的同學,
你的三個問題特別專業。
1、昆蟲有腦子。
我藉助《昆蟲的生存之道》(美國,羅伯特·埃文斯·斯諾德格拉斯 著)回答第一個問題。

蚱蜢的腦分為三個部分(1Br、2Br、3Br),在上圖,我已用紅色圓圈標記。
書中寫道:
昆蟲的神經組織的內部結構和神經中樞的工作機制在本質上與所有動物基本一樣,但是根據一般的身體組織的安排,它們的神經組織塊的形式與排列和神經纖維的分布相差很大;在頭部有一個腦,位於食管之上;昆蟲的腦具有高度複雜的內部結構,但是與脊椎動物的大腦相比,卻是一個不那麼重要的控制中心。其它神經節也有很強的獨立功能,每個神經節都能刺激其體節的運動。由於這個原因,昆蟲的頭也許可以切掉,而餘下的身體部分還能行走,做各種事情,直至餓死;儘管昆蟲在很大程度上似乎是一種自動調節的動物,但是沒有腦還是不能產生行動,而且只有在整個神經系統保持完好的時候,才有可能充分調整功能。
目前認為「思考」這種活動只有少數高等哺乳動物才有。昆蟲的神經反應,是比較低等的最基本的神經反射,也就是說對於外部刺激,昆蟲的反應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無意識做出來的,是一種「自動」的行為。它們不會像人一樣進行有意識的高等神經活動。所以昆蟲有腦子,但不會思考。
2、胚後發育過程中,從幼蟲期的狀態改變為成蟲狀態的現象,稱為變態。昆蟲都要經過胚後發育,所以昆蟲都「變態」。
蜻蜓的幼蟲,叫水躉,儘管水躉變成蜻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形狀變化,生活場地也有水中到了陸地及空中,但這種變態類型仍然屬於不完全變態,因為沒有「蛹期」。水躉變成蜻蜓前,會爬出水面,最後一次蛻殼。
昆蟲,主要是不完全變態和完全變態。
除這兩種之外,有極少極少的昆蟲屬於另外三種變態方式,其中有一種是表變態:在幼蟲時基本與成蟲形態相同,只是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性器官逐漸成熟,觸角、尾須節數不斷增加、個體大小有些變化。

屬於表變態的昆蟲,有跳蟲(彈尾目昆蟲,很可惜我沒有拍到過它,沒有照片),也就是說它幾乎不變形,但它依然變態。
3、昆蟲都有觸角。


觸角是昆蟲重要的感覺器官,有嗅覺和觸覺作用,有的甚至還有聽覺作用。
有極少數的昆蟲,比如寄生蜂,看起來好像沒有觸角,實際上它的觸角只是退化了,微距或顯微鏡下仍有殘留部分可見。

昆蟲都有觸角,這句話反過來說「有觸角的都是昆蟲」,則是錯誤的:蝸牛有觸角,是腹足綱;蜈蚣有觸角,是唇足綱;蝦子有觸角,是甲殼動物。
林繼偉
2020年9月28日
(字數985)
《答同學》第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