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不到一周的時間就要進入農曆臘月了,天氣預報頻頻報導寒流來襲,氣溫越來越低,手機裡經常會收到降溫藍色預警信息提示。家中魚缸如果處於低溫狀態或者晝夜溫差過大的話,容易引起發育停滯,狀態不佳,感染疾病甚至發病死亡。冬季保持魚缸在適合的溫度對於熱帶觀賞魚來說是性命攸關的大事,因此做好魚缸的保溫工作十分重要。通常大家都會選擇加熱棒作為魚缸的加熱保溫設備,它可以實現穩定水溫,減少溫差變化,保持魚缸裡的魚兒在適舒適的環境溫度中生活。所以今天賣藝的老青年就和大家聊一下如何選擇合適的加溫棒和使用注意事項。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目前市面上常見的加熱棒種類。加熱棒從功能上來說主要分恆溫加熱棒,可調溫加熱棒,可控溫加熱棒三大類。
恆溫加溫棒早期產品只有插電即熱功能,因為沒有溫度控制功能,極易造成水煮魚事故發生,備受廣大魚友的詬病,已經被市場逐漸淘汰。後來廠家通過加裝不同定值電阻,利用機械撥動方式來實現定溫加熱功能。這種加熱棒由於只能固定選擇幾個溫度值而不能微調,不方便在不同環境下對魚缸溫度的控制與調整,所以也逐漸被市場遺忘。
可調溫加熱棒是市面上的主流品類,通過加熱棒上部的旋鈕調整內部熱敏金屬彈簧片的張力開合來控制通電斷電來實現加熱溫度的調整。通常可調溫加熱棒的溫度調整範圍一般在16~36℃, 這樣可以根據氣候環境的變化隨時調整溫控範圍,讓魚兒慢慢適應溫度的調整。但這種可調溫加熱棒也存在缺點,通常這種加熱棒的機械式調溫方式精度不高,控溫誤差較大,在使用過程中通常都需要進行溫度矯正,不能完全依賴加熱棒上的溫度標識。
可控溫加熱棒一般是通過調整熱敏電阻的阻值來實現溫度的控制,早期的 機械式旋鈕調整外觀上與可調溫加熱棒容易造成混淆,目前大部分採用液晶數字顯示方式加以區別。可控溫加熱棒還有一種形式是加熱棒+控溫器組合形式,控溫器實際上就是將溫感探頭與熱敏電阻組裝在一起控制電流的通斷來實現溫度的控制。老青年比較推薦於後者的分體式設計,通過可控溫加熱棒與控溫器的雙路控制可以實現雙保險, 大大提高安全係數防止意外發生。
其次,在加熱棒的選材上區分,一般有普通玻璃,防爆玻璃,不鏽鋼材質等不同材質的區分。老青年推薦一般水族玩家選擇防爆玻璃材質的加熱棒。普通玻璃價格雖然低,但容易造成破裂,性價比不高。不鏽鋼材質加熱棒由於不能看到內部結構,電阻絲質量以及高溫絕緣陶瓷的質量好壞在選購時根本無法看到,如果廠家的產品品控做不好,安全隱患較大。老青年曾經親歷過不鏽鋼加熱棒爆炸穿破魚缸的事故,因此對此類產品一直心存芥蒂。
第三,在加熱棒的功率上來說,各位魚友不僅要根據魚缸的大小進行選擇,還要根據自己所處的地理位置了解每年冬季室內和室外溫度的變化範圍進行參考。一般來說,加熱棒功率的選擇是可參考1升水1~2瓦的標準進行選擇,通常南方朋友建議選擇高瓦數,北方朋友建議選擇低瓦數。有人會問為什麼南北方加熱棒選擇功率要倒過來呢?老青年在這裡飆歌一曲以示答案。"你在南方的豔陽裡大雪紛飛,我在北方的寒夜裡四季如春……"
最後,老青年再說一說加熱棒的使用注意事項。加熱棒怎能擺放?橫著擺,斜著擺,豎著擺,高水位擺放,低水位擺放還是直接扔在缸底?加熱棒正確的使用方式建議還是橫著擺在低水位的位置。老青年自己的加熱棒一般是把加熱棒水平擺放在過濾出水口的下方貼近缸底1/4的位置,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個是橫著擺放在較低的水位位置可以擴大冷熱水交替的範圍,溫度高的水會往上走,溫度低的水在下方持續加熱。第二個好處就是防止意外發生,當換水時候水位降低防止加熱棒裸露在水面上造成幹燒容易引起安全隱患。此外由於我的加熱棒全部都是帶分體控溫器的,我會把溫感探頭放置在遠離出水口一端的中間水位,這樣的雙路溫控對於魚缸溫度的保持恆定非常有效。
再有就是加熱棒功率的配置,比如大概功率估計出是需要500w的加熱棒,那到底是用一根500w還是5根100w亦或200w+300w?這個爭論一直沒有停息過,從加熱效果上看更多的低瓦數加熱棒的均勻加熱效果肯定要優於單根高瓦數的加熱棒。但也不要忽視需要500w功耗的魚缸一定是個大水體,潛水泵的水循環能力一定要高過小缸很多,所以快速加溫循環上,單根高功率加熱棒效果會更好。而對於大型草缸造景這種低速循環水體來說,更多的低功率加熱棒整體均勻保溫性會更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