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部地區特大城市,未來人口數量和結構的變化,將會給武漢、給市民生活帶來哪些或明或暗的影響?
上世紀80年代,當時國人還在嘲笑西方城市病,並沒想到,幾十年後我們也會遇到這些問題。目前,城市病在中國各個大城市已屬常態。
在網上,「白領最煩惱的城市」,「堵」城、「看海」這些詞一度成為武漢的熱門標籤。
有段子說,如果你在武漢,可以免費體驗環球之旅:平時,武漢是東方底特律(工業之城);到了周末,武 漢變成了東方拉斯維加斯(「賭」=堵城);下雨了,武漢淹成了東方威尼斯(城市漬水);夏天,武漢儼然是 東方撒哈拉;冬天,武漢又變成了東方的西伯利亞……
交通擁堵最為詬病。網友戲謔,「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我被堵在街道口,你被困在廣埠屯。」
當局者一直也在思考,怎樣讓大武漢走出困境。
近年來,武漢上萬個同時在建的工地,備受各方關注。
在武漢大學課題組看來,這一切都是這座千萬人口大城市的必然選擇,「城市的地位取決於競爭力,而競爭力主要由城市硬體所決定」。
《報告》認為,目前,與許多人口規模相當的城市比,武漢的基礎設施依然存在差距,「必須大力發展公共運輸,實現無擁擠的集中」。
「地鐵和軌道交通,是解決居民出行最有效率的方法。」《報告》指出,以新加坡為例,80%的家庭只需要步行不到10分鐘,就有一個地鐵站。
按照計劃,到2049年,武漢地鐵線路將達到22條至23條,也就是說,市民平均步行800米就可以見到一個地 鐵站,該數字與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城市新編制的指標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