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光也能產生巨大磁效應

2020-12-05 科學網
研究發現光也能產生巨大磁效應
有望開發出存儲太陽能的「光電池」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密西根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光也能產生巨大的磁效應,有望開發出存儲太陽能的「光電池」,替代傳統的半導體太陽能電池。該研究發表在最近出版的《應用物理學期刊》上,校方正在為該方法申請專利保護。

 

這種製造「光電池」的方法可能推翻物理學的百年教條。光具有電性和磁性,但一直以來,科學家認為光的磁場效應非常弱,可以被忽略。

 

密西根大學電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物理與應用物理系教授史蒂芬·蘭德和同事發現,當光以適當的強度通過一種絕緣材料時,光場所產生的磁效應比以前預期的要強一億倍,在這種情況下,磁感應強度相當於很強的電效應。該方法的原理是此前未曾研究過的「光整流」,研究人員威廉姆·菲舍說,傳統光整流中,光只能通過其電場效應將一些特殊的對稱晶體材料中正負電荷分開形成電壓,而新研究發現,在適當的條件下,光在其他材料中能通過磁場效應產生「光整流」。

 

蘭德解釋說:「在傳統太陽能電池中,光進入材料被吸收,產生熱量分離電荷。在我們的方法中,光不是被吸收,而是將能量存儲在磁矩中,這將帶來一種不需要半導體的新型太陽能電池,熱負荷很低。強光也能產生很高的磁感應強度,最終提供一種類似電容供電器的光容式電源。」

 

新技術將使太陽能發電更廉價。研究人員預計,使用改良材料可使太陽能轉換效率達到10%,這相當於目前商業級的太陽能電池。今年夏天他們將在實驗室裡利用雷射研究,然後拓展到太陽光。

 

「目前製造太陽能電池需要大量的半導體加工工序。而我們只需一些鏡片來集聚陽光,一些纖維來傳導。玻璃就是很好的材料,透明陶瓷可能會更好。不需要複雜的工序。」菲舍說。(來源:科技日報 常麗君)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研人員提出二維材料的巨磁光克頓-穆頓效應
    該研究提出了一種基於寬帶隙磁性二維材料的雙折射液體的製備方法,所製備的摻鈷二維鈦氧化物晶體分散液呈現了巨磁致雙折射效應,其磁光克頓-穆頓係數達1400T-2m-1,高出傳統雙折射液體近兩個量級。同時,本研究還從理論上闡釋了可調製透明幹涉色出現的光學基礎是雙折射液體對偏振光的相位差調製需達到3π以上。
  • 新材料能產生巨大的光電流!
    這一發現基於該材料的一個獨特方面,即電子可以通過其手性來分離。這一發現可能為光高效發電以及熱或化學傳感提供一條新途徑。波士頓學院物理學副教授Kenneth Burch說:我們發現,Weyl半金屬砷化鉭具有巨大的體積光伏效應:一種內在的,或者說非線性光產生的電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大十倍以上。博科園-科學科普:此外這是在中紅外狀態,這意味著這種材料也可以用於化學或熱感測,以及餘熱回收。
  • 法拉第磁光效應的機理及其物理意義淺析
    作者:彭曉韜 日期:2020.05.24 [文章摘要]:法拉第磁光效應的本質是光使介質中的原子極化成電偶極子並產生次生光,次生光傳遞到鄰近原子並使其極化成電偶極子後產生次生光繼續向前面鄰近的原子傳遞,直至到達介質另一側最邊緣的原子。
  • 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團隊發文提出二維材料的巨磁光克頓-穆頓效應
    本研究採用的摻鈷二維鈦氧化物材料可以拓展至其他寬帶隙磁性二維材料體系,以及透明鐵磁液晶體系。該工作加深了研究人員對磁光克頓-穆頓效應機理的認識,在拓展二維材料在光學調製、生物醫學、探測監測等領域的應用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 科普知識:磁光材料
    中國在這一領域起步較晚,主要由北京科技大學主導這方面的研究工作。磁光材料是指在紫外到紅外波段,具有磁光效應的光信息功能材料,稀土磁光材料是一種新型的光信息功能材料。:當物質在外磁場作用下,內部的電磁特性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從而使其內部傳輸或表面反射的光波發生變化,產生偏振面、相位或散射特性的變化,這個物理現象被稱為磁光效應。
  • 科普知識:磁光材料
    作者:賀俊傑磁光材料是目前世界高科技領域最具吸引力的一種新型功能材料,是高新科技必須的一種新材料,各個科技強國都在這一領域展開激烈的競爭。中國在這一領域起步較晚,主要由北京科技大學主導這方面的研究工作。
  • 中子星合併產生的磁星發出光是經典千新星的10000倍
    很久以前,在整個宇宙中,巨大的伽馬射線爆發在半秒鐘內釋放出的能量比太陽在整個100億年的生命中所產生的能量還要多。由西北大學領導的天體物理學小組研究了用光、X射線、近紅外和無線電波所產生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明亮爆炸之後,認為它有可能發現了磁星的誕生。研究人員認為,磁星是由兩個前所未有的中子星合併而成的。
  • 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電流磁效應的發現
    1803年他就說過:「我們的物理學將不再是關於運動、熱、空氣、光、電、磁以及我們所知道的任何其它現象的零散的羅列,而我們將把整個宇宙容納在一個體系中。 富蘭克林的發現更使他堅信電與磁的轉化不是不可能的,關鍵是要找到轉化的具體條件。
  • 無處不在的量子效應!發現固體中對磁量子效應的新見解
    博科園-科學科普:量子力學類利用一種新的計算方法,一項國際合作首次成功地系統地研究了著名的三維熱氯化物海森堡模型中的磁量子效應。這一驚人的發現是:物理量子相位只在自旋很小的情況下形成。立方晶體結構博科園-科學科普:研究三維受挫量子磁體主要模型之一是熱氯化物晶格上的海森堡模型——一種簡單的立方晶體結構。然而到目前為止,要從這個理論模型中得到實際的預測,即對具體材料和溫度的預測,是極其困難的。目前德國、日本、加拿大、印度等國的研究團隊已經聯合運用一種新的理論方法對該模型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解決了其中的一些難題。
  • 磁光晶體行業現狀
    磁光晶體晶體的磁光效應指的是,晶體在外加磁場的作用下呈現出光學的各向異性,通過晶體的光波偏振性發生變化。具有磁光效應的晶體稱為磁光晶體。鋱鎵石榴石(TGG)應用磁光晶體釔鐵石榴石在磁性理論研究和微波技術應用中具有重要地位
  • 物理學院在拓撲絕緣體納米材料的光熱電效應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新進展
    拓撲絕緣體的材料製備和量子輸運特性是近年來國際研究前沿的一個熱點。在眾多拓撲絕緣體材料中,Bi2Se3是拓撲絕緣體家族中一種重要的三維強拓撲絕緣體。拓撲絕緣體納米結構因其巨大的比表面積和增強的表面電導貢獻非常有利於探索拓撲絕緣體奇異表面態的物理性質和開發拓撲絕緣體在自旋電子學等方面的潛在應用。
  • 物理所在自旋塞貝克效應與反常能斯特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這些研究均通過溫度梯度將純自旋流從鐵磁體注入到重金屬順磁體中,再利用重金屬的逆自旋霍爾效應(ISHE)而獲得電壓信號。那麼通過SSE產生的純自旋流,如果被注入到鐵磁導體中,將會發生什麼現象?鐵磁金屬是否也具有逆自旋霍爾效應?如果有,其是否與磁性金屬的磁化方向相關?其自旋霍爾角能有多大?這些問題均需要實驗來回答。
  • 股市「磁吸效應」的群體動力學解釋
    摘要: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回應熔斷機制暫停時稱,「磁吸效應」加速了指數的下跌。事實上,從群體與個人的關係而言,「磁吸效應」反映的就是個人依據股市信息在群體的影響下所做出決策的行為。這種群體對個人的影響在傳播學上表現為群體動力學。
  • 應變記憶效應對磁熱材料滯後損耗的非易失性調控
    基於磁熱效應的固態製冷技術具有節能環保的特點,有望成為傳統氣體壓縮製冷的替代技術。其中,具有一級相變性質的巨磁熱材料是最具應用潛力的磁製冷工質材料,然而一級相變材料固有的滯後損耗嚴重影響製冷效率。同時,隨著微納電子器件日趨集成化和精密化,微納尺度的製冷需求日益增多。製冷材料的薄膜化成為固態製冷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 量子研究新發現:能產生奇異量子效應的拓撲磁體
    據美國&34;網站7月22日消息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在本周的《自然》雜誌中報導,他們在一種原始磁體中發現了量子化的拓撲相位,而這種磁體與新型量子效應相關的特性可以延伸至室溫環境中。這一發現為三十年前的「電子如何自發量子化」的爭論提供了新見解,並展示了一種可用於發現新型拓撲磁體的原理證明方法。這一成果與量子霍爾效應(QHE)密切相關。
  • 中美學者發現來自66億光年外的「磁星之光」
    本報合肥4月11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王磊 王海涵)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薛永泉教授等人領銜的中美合作科研團隊發現了一個持續約7小時的獨特X射線輻射信號,這個信號來自約66億光年外。各種關鍵觀測數據均表明,該信號極有可能源於雙中子星合併之後產生的磁星。
  • 吸鐵石為什麼能吸鐵?磁現象的產生,電磁之間的深層關係
    其實這個問題是人們對於磁現象最早提出的問題,後來呢是發現了電生磁,說電流的這個磁效應和磁石的還一模一樣,順帶著就把電和磁給統一了。但是反過來一想,就是其實在當年至少在麥克斯韋這個年代,人們還並不能解釋最初的問題,就是關於磁石的磁場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得等到量子力學的微觀理論建立了之後才能夠得到解釋,如果硬要是說磁石的磁場產生於電流,也沒什麼大問題。
  • 石墨烯又出新發現:能讓電子產生拓撲量子態,革命性的巨大潛力
    現在,更令人驚訝的是,物理學家發現,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作用的電子可以產生所謂的「拓撲量子態」,其研究發現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上,這對許多技術研究領域都有影響,尤其是信息技術。但通過使用一種名為魔角扭曲雙層石墨烯的材料,研究團隊能夠探索相互作用的電子,是如何產生令人驚訝的物質相的。兩年前,麻省理工學院(MIT)團隊利用石墨烯誘導超導(電子在沒有任何阻力情況下自由流動的狀態)發現了石墨烯的非凡特性。這一發現立即被認為是探索不尋常量子現象的新材料平臺。
  • 磁能熱水器市場潛力巨大
    而電磁能熱水器作為新一代熱水器是利用導體處於交變電磁場中產生感應電流所形成的熱效應使導體本身快速發熱從而對水進行制熱的過程。不會受到天氣的影響,而且不同緯度的地區都可以使用;從20℃-99℃的溫度跨度也是其他熱水器所無法比擬的;無論是做熱水工程還是與地暖相配套,都可以大大的節省成本,降低能耗。
  • 光、電、磁,科技的發展離不開它們,它們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
    毫無疑問,光的存在要早於人類很多,人類對於世界的感知很大部分來自於光。對於光的產生,完全來自於人們的想像,《聖經》上上說,光來自於上帝的力量,中國古代傳說,光來自於盤古的開天闢地。在光產生之前,世界是一片混沌。人們最初認為人可以看到周圍事物是因為眼睛可以發光,眼光觸摸到了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