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第磁光效應的機理及其物理意義淺析

2020-09-05 彭曉韜

作者:彭曉韜

日期:2020.05.24

[文章摘要]:法拉第磁光效應的本質是光使介質中的原子極化成電偶極子並產生次生光,次生光傳遞到鄰近原子並使其極化成電偶極子後產生次生光繼續向前面鄰近的原子傳遞,直至到達介質另一側最邊緣的原子。在此過程中,被極化的原子中的電子因入射光或次生光改變運動速度的同時,也會被外加磁場改變運動方向,從而導致入射的偏振光透過介質後,其偏振方向發生一定量的改變。也就是說:法拉第磁光效應是外加磁場改變(入射或次生光使介質中的)原子極化時的方向(原子中的電子運動方向),進而導致介質中的折射偏振光和穿越介質後的透射偏振光的偏振方向發生改變。並不是磁場直接改變光的偏振方向。

一、法拉第磁光效應簡介

法拉第磁光效應。當線偏振光在介質中傳播時,若在平行於光的傳播方向上加一強磁場,則光振動方向將發生偏轉,偏轉角度ψ與磁感應強度B和光穿越介質的長度l的乘積成正比,即ψ=VBl,比例係數V稱為費爾德常數,與介質性質及光波頻率有關。偏轉方向取決於介質性質和磁場方向。上述現象稱為法拉第效應或磁致旋光效應。[摘自360百科]

二、法拉第磁光效應機理分析

1、光的本質

光可以分為可見光與不可見光。實質上就是不同頻率的變化電場與磁場,但人類目前通常稱其為電磁波。實際上這種稱謂是存在不準確、不全面的問題的:一方面,恆定電場與磁場也是光的一部分,但不宜稱其為電磁波;另一方向電場與磁場為真空中並不能相互激勵而形成所謂的電磁波,否則,地球上就不會有黑夜了。

目前有許多直接證據證明:光的本質是由不同帶電體(整體帶電物體或單個帶電粒子或多種帶電粒子組成的恆定或不恆定帶電組合體如原子等)在相對觀測者或測量裝置間出現不同運動狀態條件下產生的時變電場與/或磁場。也就是光既不是電磁波,也不是光(量)子,更不具有波粒二象性

如下圖二所示:光在真空中是不可側視的,這就充分證明麥克斯韋方程組描繪的電磁波在真空中是不存在的(變化的電磁場不能互相激勵)。也就是說:在真空中並不存在變化的電場激勵磁場或變化的磁場激勵電場而形成的電磁波。光應該只是變化的電場與/或磁場。

(動圖說明:長虛線左側為導光介質,而其右側至短實線間為真空,短實線為反射鏡)

圖二:光在介質與真空中傳遞的動圖

2、光與介質的相互作用規律

我們目前經常看到的光與介質相互作用規律多以幾何光學中的反射、散射、折射與透射為主,還有就是光在單縫與雙縫條件下出現衍射與幹涉現象,以及光與金屬相互作用出現光電效應、X射線與輕金屬相互作用再現康普頓效應等現象。

以上這些與光有關係的物理現象只是只與介質相互作用過程中出現的表象,並非本質因素。光與介質相互作用的本質是:入射光使介質中的原子極化成為時變電偶極矩的電偶極子,也就是每個被入射光極化的原子就成為了一個小的次生光源並產生不同運動方向、不同振幅、不同相位和不同頻率的次生光。當次生光的運動方向朝介質外部運動時就被稱作反射或散射光;而當次生光的運動方向朝介質內部運動時就被稱作折射光;折射光從介質的另一側出來的就被稱作透射光。單縫邊緣產生的與入射光方向夾角小於90度的次生光被稱作衍射光或繞射光;雙縫邊緣產生的與入射光方向夾角小於90度的次生光並照射到屏幕上形成幹涉條紋時被稱作為光的幹涉現象。

雖然人們對光的反射、散射、折射與透射現象研究得很深入,但對光的轉換現象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所謂光的轉換就是光經介質作用後發生頻率的變化。如:樹葉反射的太陽光多為綠色光,其他可見光被削弱或轉換成了綠色或不可見光;紅色的花朵反射的太陽光以紅光為主,其他可見光被削弱或轉換成了紅色或不可見光;黑色油漆表面反射的太陽光很弱,大部分被轉換成了不可見光等等。實際上,任何介質表面也不可能是100%的反射或透射界面,只是不同材質的介質界面的反射與折射光的比例不同而已。同時,介質表面也都存在一定的光的轉換能力,將光轉換成與入射光不同頻率的光。

3、光與磁場相互作用規律

鑑於光就是時變的電場與/或磁場,因此,在真空中,光與磁場間的相互作用只能是光產生的磁場與外加磁場遵循矢量疊加原理。而在非真空中,光可以使介質中的原子發生極化,磁場也可以使介質中的帶電體(電子與原子核)改變運動方向。總之,在介質中,光也不可能與外加磁場直接發生作用並使光改變運動或偏振方向,特別是外加磁場為恆定磁場時。

4、法拉第磁光效應的機理

法拉第磁光效應的本質是光使介質中的原子極化成電偶極子並產生次生光,次生光傳遞到鄰近原子並使其極化成電偶極子後產生次生光繼續向前面鄰近的原子傳遞,直至到達介質另一側最邊緣的原子,該原子極化形成的電偶極子產生的次生光成為所謂的透射光進入介質外部空間。在此過程中,被極化的原子中的電子因入射光或次生光改變運動速度的同時,也會被外加磁場改變運動方向,從而導致入射的偏振光穿越介質後,其偏振方向發生一定量的改變而形成所謂的法拉第磁光效應。也就是說:法拉第磁光效應是外加磁場改變(入射或次生光使介質中的)原子極化時的方向(原子中的電子運動方向改變導致原子極化方向的改變),進而導致介質中的折射偏振光和穿越介質後的透射偏振光的偏振方向發生改變。這就很明確地表明:法拉第磁光效應並不是磁場直接改變光的偏振方向。從本效應與介質外部非介質區域光傳遞的距離無關就可以證明:在真空中(空氣中應該可以,但效應會很弱),恆定磁場是不可能改變偏振光的偏振方向的。

三、法拉第磁光效應的物理意義簡析

1、證明光穿越介質後並非原有入射光

法拉第磁光效應證明:光與介質的相互作用並不是光(量)子被介質中的分子或原子反射/散射、折射/透射作用而改變運動方向與速度或相位與頻率,而是光具有的時變電場與磁場使介質中的原子極化成為電偶極子並產生次生電磁場。光具有的時變電場會使介質中原子中的電子與原子核改變運動速度。而光具有的時變磁場會使介質中原子中的電子與原子核改變運動方向。透射光並非被介質改造後的入射光,而是由介質產生的全新的次生光。

2、證明星光不是原生光

依所謂的宇宙背景輻射現象可知:星際空間存在大量低溫物質且各向基本同性。這些低溫物質幾乎不能產生可能光,也不能反射可見光,但可以透射可見光。我們地球上觀測到的星光是被這些低溫星際物質作用後的次生光,而非原生光。星際物質會使星光的頻率隨星光在宇宙空間中的運動距離增加而不斷降低。這可能才是星光紅移量與距離成正比的根本原因。如此一來,哈勃定律可能就是完全不符合客觀實際的了。

3、光電效應不能證明光(量)子的存在

光遇到金屬表面後,會使金屬表面附近的原子中的電子與原子核發生運動速度與運動方向的改變。由於金屬原子外層電子比內層電子和原子核更易受到外部變化電磁場的作用影響並產生次生電磁場以抵消外來電磁場,致使原子內層電子與原子核受到外來電磁場的影響大幅度降低。當外來電磁場的頻率接近外層電子繞原子核運動頻率時,則外層電子中部分相位合適的電子就會被外來電場同步加速,同時外來磁場會使電子改變運動方向。當電子被同步加速到逃逸速度時,在磁場的作用下就會從原子中逃逸出來成為光電子。這才是光電效應的本質因素。

4、康普頓效應不能證明光(量)子的存在

X射線也是光,只是其頻率高於可見光頻率段上限而已。當X射線照射輕金屬時,其產生的變化電磁場也會使金屬中原子的電子與原子核發生運動速度與方向的變化,特別是最外層電子。但因其頻率遠高於外層電子繞原子核運動的頻率,電子繞核運動一周期間會有多個周期的X射線產生的變化電磁場作用於電子。這樣一來,電子的運動狀態雖然會受到X射線的影響,但只能改變電子運動軌跡而不能形成同步加速而從根本上改變電子圍繞原子核運動的狀態。也就不可能形成光電效應。同時,X射線改變電子運動狀態過程中,電子就會產生與X射線頻率接近的次生射線。這些次生射線的頻率和相位會因出射方位不同而不同。這才是康普頓效應的根本原因。並不是X射線(量)子與外層電子相互碰撞作用的結果。

5、麥可遜-莫雷實驗結果不能證明光速恆定

光在大氣層內運動時,其運動速度由大氣層決定,與入射光速無關。因為在大氣層內運動的光實際就是折射光,是大氣層中原子極化產生的次生光的傳遞速度。因此,當實驗過程中,大氣層相對地面運動速度不大時(風速不大,大了也做不了實驗了),實驗過程中的光的速度相對測量裝置速度當然也會基本恆定且各向同性。因此,實驗結果肯定是不可能有幹涉條紋的變化。

總之,利用光與介質相互作用規律幾乎可解釋目前所有與其有關的物理現象和實驗結果。

相關焦點

  • 光的轉換現象及其物理意義淺析
    但對無處不在的光的轉換現象卻很少關注,以至於達到了視而不見的程度。無論是太陽光下映入人們眼帘中的各種景色,還是璀璨星空,以及植物的葉綠花紅、動物的毛色斑斕、飾品的珠光寶氣、人臉的膚色變遷,無不與光的轉換有關係。本文就光的轉換現象及其物理意義作些嘗試性分析,供有興趣者參考。
  • 對光與介質相互作用規律的錯誤認知是近代物理誤入歧途的根源
    通過對反射光存在半波損失、偏振折射光存在法拉第磁光效應和超黑材料單縫實驗結果無衍射光現象的系統性分析可以證明:光與介質作用產生的反射/散射、折射/透射和轉換/熱輻射以及衍射/繞射光均是介質被入射光極化後產生的次生光的一部分,並據此可以完美地解釋目前所有與光有關的物理現象與實驗觀測結果。由此,形成了完整的、系統性的、閉合的證據鏈。
  • 試論趨膚效應的機理及其物理意義
    >是導體在交變電磁場環境中或導體內部存在交變電流時出現的一種物理現象。而絕緣體的原子外部電子受到原子核的束縛力較大,只有在較強的時變電磁場作用下才會出現明顯的趨膚效應。趨膚效應的物理意義是:證明了介質在時變電磁場作用下,介質內部的電子會發生運動狀態和空間分布規律的變化,並由此產生次生的時變電磁場,且此類次生時變電磁場正好與外加電磁場方向相反。也就是起到了阻止外部電磁場深入介質內部的作用。由此導致外部的變化電磁場不能深入導體內部,而呈現導體具有屏蔽電磁場的特性。
  • 福州大學磁晶科技團隊突破法拉第磁光材料難關
    11/25/2020,光纖在線訊,光纖在線福州消息,福州大學磁晶科技團隊,經過兩代人12年的刻苦研發,研發出國際首創用導模提拉法生長CRIG磁光晶體材料,有望解決光隔離器,環形器和光開關中磁光材料的「卡脖子」難題。本月12日,磁晶科技團隊參加舟山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獲得評委肯定。
  • 科普知識:磁光材料
    磁光材料是指在紫外到紅外波段,具有磁光效應的光信息功能材料,稀土磁光材料是一種新型的光信息功能材料。當光透過鐵磁體或被磁體表面反射形成的物理現象,被稱為磁光效應,其所用的材料被稱為磁光材料。磁光效應的大小決定於物質的特性,通常將具有較大磁光效應的物質稱為磁光材料。一般情況下,磁光材料隨物質磁化強度的增大而增大。
  • 科普知識:磁光材料
    磁光材料是指在紫外到紅外波段,具有磁光效應的光信息功能材料,稀土磁光材料是一種新型的光信息功能材料。利用這類材料的磁光特性以及光、電、磁的相互作用和轉換,製成具有各種功能的光學器件。因而使通向它的光的傳輸特性(如偏振狀態、光強、相位、頻率、傳輸方向等) 也隨之發生變化。當光透過鐵磁體或被磁體表面反射形成的物理現象,被稱為磁光效應,其所用的材料被稱為磁光材料。
  • 科研人員提出二維材料的巨磁光克頓-穆頓效應
    該工作加深了研究人員對磁光克頓-穆頓效應機理的認識,在拓展二維材料在光學調製、生物醫學、探測監測等領域的應用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然而相較於有機液晶的電光科爾效應,大多數傳統的雙折射液體,其磁光克頓-穆頓效應(Δn=CλB2,C為磁光克頓-穆頓係數,B為磁場強度)十分微弱,所需磁場驅動較高,通常需達到幾個特斯拉的強度,而該強度只能由成本高昂、高能耗、體積巨大的超導磁體才能提供,因此無法滿足實用化的需求。
  • 浦芮斯磁光開關通過歐洲太空總署測試
    8.雷射幹涉儀 磁光開關介紹1、基本原理磁光開關是利用法拉第磁光效應的光開關。所謂磁光效應是指線偏振光在磁性介質中傳播時,受外磁場作用,其偏振面發生旋轉的一種物理現象。實驗證明,當在磁性材料上施加平行於光傳播方向的外磁場時,若磁感應強度為B,光的傳播的長度為L,則偏振光振動面的旋轉角度為式中V稱為菲爾德常數,是表明物質磁光特性的物理量,它與光的波長有關。
  • II-VI收購法拉第旋磁材料供應商IPI進一步領先光隔離器市場
    集成光子創建於2000年,是AT&T貝爾實驗室的磁光材料業務剝離創建的公司,是光隔離器用工程磁光材料的領先供應商。II-VI公司總裁兼CEO Chuck Mattera博士表示,集成光子的磁光材料在市場上居於獨一無二的領先地位,而且正在全力生產中。II-VI為能夠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得到業務拓展的機會感到非常興奮。
  • 論光的本質和光與介質的相互作用規律及其物理意義
    2.3、法拉第磁光效應證明折射光是由介質中原子極化後產生的次生光如下圖六所示:法拉第磁光效應是由於外磁場使被入射光或次生光極化後的介質中原子的電子運動方向發生偏轉而導致其所產生的次生光的偏振方向發生偏轉。
  • 理化所等揭示液態金屬表面非常規法拉第波及其電學切換效應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與清華大學聯合小組,在美國物理學會期刊Physical Review Fluids上首次報導了由振動誘發的液態金屬表面法拉第波及液滴懸浮效應,論文題為《液態金屬液池上激發的可電學切換的表面波及液滴跳躍效應》(Zhao X., Tang J., Liu J., Electrically switchable
  • 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團隊發文提出二維材料的巨磁光克頓-穆頓效應
    該工作加深了研究人員對磁光克頓-穆頓效應機理的認識,在拓展二維材料在光學調製、生物醫學、探測監測等領域的應用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然而相較於有機液晶的電光科爾效應,大多數傳統的雙折射液體,其磁光克頓-穆頓效應(Δn=CλB2,C為磁光克頓-穆頓係數,B為磁場強度)十分微弱,所需磁場驅動較高,通常需達到幾個特斯拉的強度,而該強度只能由成本高昂、高能耗、體積巨大的超導磁體才能提供,因此無法滿足實用化的需求。
  • 科海人物誌:法拉第,一個了不起的科學家(物理篇)
    學過物理的人都知道兩個如雷貫耳的名字:牛頓和法拉第。牛頓是經典力學的奠基人,法拉第是電磁學理論的奠基人。這兩個科學家不僅僅對物理學的貢獻巨大,在歷史的長河中,更能閃閃發光的是他們對科學的態度和高尚的品質,更值得我們去學習。
  • 契倫科夫輻射的機理及其物理意義初探
    二、契倫科夫輻射機理分析1、契倫科夫輻射產生條件產生契倫科夫輻射的條件有二:1.1、粒子運動速度不會突降粒子的運動速度不會在不同介質交接面處突降,也不會在介質內部突降是產生契倫科夫輻射的根本原因之一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被電離或極化後的原子與分子就成為了帶電體和光源而產生與其運動狀態相關的光。根據契倫科夫輻射為連續頻率譜的特點,由原子與分子瞬間極化成脈衝式偶極子而產生脈衝式連續頻率譜的可能性大於原子與分子被電離的可能性。因為電離後的原子核或離子產生的光的頻率應該是離散的線性譜,電子會產生脈衝式連續頻率譜的光,但其強度會相對較低。
  • 徵集與光有關的疑難物理現象與實驗結果的公告
    各位物理愛好者、老師們、朋友:你們好!本人經過數年的研究已揭開了光的本質和光與介質相互作用規律:光的本質就是變化的電場與磁場,即不是電磁波,也不是光子,更不具有波粒二象性;光與介質相互作用規律就是光會使介質成為次生光源並產生所謂的反射、散射、折射、透射、轉換和熱輻射等次生光。
  • 決定光與介質作用後的光速變化規律主因及物理意義初探
    二、決定介質內部折射光速度的主要原因分析1、法拉第磁光效應證明折射光不是入射光而是次生光 因為光本身是變化的電場與磁場,在外磁場的作用下只能出現場的疊加現象,而不可能改變疊加後的光的偏振方向。由此可見,法拉第磁光效應證明介質內部折射光並不是入射光的變種,而是由極化元產生的完全不同於入射光的次生光。極化元從極化開始到產生次生折射光過程中,會被外加的恆定磁場改變極化元中電子的運動方向而導致次生折射光的偏振方向隨之改變。這也是為什麼偏振方向改變程度與介質的長度成正比的原因所在。
  • 前沿播報 | 巨磁光法拉第效應材料、石墨烯「磁性金」特性、人體膽固醇調控「密碼」、機載定向紅外對抗系統…
    日本團隊發明巨磁光法拉第效應材料,可望改寫集成光路歷史日本電磁材料研究所
  • 同條件下不同顏色物體溫度趨同的機理及其物理意義
    但按照光具有能量以及不同顏色的物體吸收光的能力不同來分析,則顏色越深、吸收光的能力越強,其溫度應該不斷升高才合理。而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那麼,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本文就此進行一些探討與分析,以糾正人們對光的本質及其與介質相互作用規律的長期錯誤認識。
  • 初中物理電與磁知識總結
    磁光電與磁是電學的延伸,在中考裡面考試佔比不大。我們將電與磁分成四部分內容:基本定義、電流的磁效應、通電導線在磁場中受力運動、電磁感應。一、基本定義包括磁性、磁體、磁極、磁化、磁場、磁感線。二、電流磁效應及其應用1.電流的磁效應又叫奧斯特實驗或者電生磁:通電導線周圍存在磁場,磁場方向與電流方向有關。2.安培定則:判斷通電螺線管的n極方向。伸出右手,四指彎曲方向與電流方向一致,則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即為n極。電流向下:電流向上:3.影響螺線管磁性因素:電流大小、匝數多少、有無鐵芯。
  • 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電流磁效應的發現
    1803年他就說過:「我們的物理學將不再是關於運動、熱、空氣、光、電、磁以及我們所知道的任何其它現象的零散的羅列,而我們將把整個宇宙容納在一個體系中。 富蘭克林的發現更使他堅信電與磁的轉化不是不可能的,關鍵是要找到轉化的具體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