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平常釣魚的時候應該選擇一支有一定的浮力、靈敏而又穩定的浮漂作為主打浮漂。直到這支浮漂上的每一個動作你都非常熟悉,看到浮漂的動作就像看到魚在水中的動態一樣,知已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漂身越短的浮漂翻身較快,靈敏度越高,但動作賊(會跳);漂身越長的浮漂翻身一般都較慢,動作越穩,避免假信號的能力越強;漂身粗短的浮漂便於釣浮;漂身細長的浮漂利於釣底;漂腳越短的浮漂翻身越快;漂腳越長,翻身越慢但動作越穩;漂腳越粗越重,翻身越快;漂尾越長,翻身越慢,行程就越大;漂尾越短,翻身越快,到位越快。
長棗核漂適合慢魚釣 行程,因其有充分的時間誘魚來逐餌。即便如此,慢魚釣行程也不一定就是長棗核最好,還記得我以前提到過的王冠白板鯽嗎?超長身、竹腳(短碳腳也一樣)、細長硬尾,漂的整體長度小於長棗核,但行程的效果卻是好於等於長棗核,起碼翻身比長棗核快。長棗核為什麼腳那麼長,因為需要配重,否則翻不了身;而白板鯽這種漂型是用漂身來配重,因而減少了漂體的長度,也就是提高了立水的速度。
材料考究,選用自然材料,例如,孔雀翎。選用自然成熟的,自然脫落的孔雀翎根加工成的浮標。巴爾薩木,也叫輕木,這種材料產自南美原始森林,而非通過酸容易泡製後形成的輕木。蘆葦,選用蘆葦做浮標,國內的蘆葦大約有十幾個品種,可以做浮標的蘆葦屬於一種野生蘆葦,高不過一米幾,粗不過一釐米。且要取自蘆葦成熟,變老的時節。
按魚口快慢挑選浮漂是無數老司機的經驗之談。在競技釣時,水深很少超過2米,此時漂的大小和水深關係不大。魚口越快,漂號越大。魚口快的,一般是高密度生口魚,只要魚餌剛好符合魚的胃口,就會引起魚的搶食,這樣的時候就要搶魚了。同樣的漂型下,浮漂的號越大,吃鉛就會越大,下沉翻身到位就會越快;同時,釣快魚必然要用粗線組,而吃鉛大的大號漂會讓水線拽得更直,讓粗線組的信號傳遞不至於失去真實度,就不會丟口了。
怎樣臨場選漂:魚小魚快用大漂,魚大卻慢用小漂,水深魚慢用小漂,水淺魚快用大漂;魚亂用大漂,魚猾用小漂,魚在底層用細身漂,魚在中上層用粗身漂,魚口弱用靈敏度高的漂魚口亂用穩定性好的漂
釣鯉魚可以選擇浮力點靠上的浮漂,也就是最大截面在上部分的漂型,這樣對餌料的上牽力更大,使得餌料在水下有一定的擺幅,適口性更好;而如果是釣兩三斤的猾口鯉魚,儘量選擇浮力點靠中間位置的梭形浮漂,這樣餌料會靜止在一定的地方,很少有擺動,釣猾魚效果更好。調釣一般在九目到十三目之間,作釣時主抓有力的重擊,前期可以稍微讓一兩口,直到有明顯的入口動作再揚竿。
在野釣環境中,調漂相對比較容易。這種環境下更適宜釣鈍,所以對浮漂的靈敏度要求不是很高,相比而言我認為浮漂的穩定性更為重要。野釣環境複雜提竿遛魚時,浮漂經常會掛到樹枝、水草,一般斷漂和丟漂的現象還是很嚴重的,所以還是建議大家野釣選擇性價比更高的底價浮漂。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