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人都知道,浮漂的樣式也是多種多樣,有細長型,有棗核型等等,根據不同的水情與魚情再來合理的選擇。新手可能會比如迷茫,那麼再舉兩個例子,在雜魚鬧騰的水域,我們需要浮漂的穩定性較好,此時選擇細長型的浮漂是個不錯的選擇。而如果在魚兒截口較多的水域,選擇棗核型的浮漂來打行程才是更好的選擇。
一隻新漂到手後,要先檢查漆面及同心度,雖說同心度不會產生較大的影響,但是已經要認真檢查漆面。檢驗魚漂,若是家中有調漂桶時,可將組裝上一套線組,測試魚漂的吃鉛量。當然也可以將新魚漂在水中浸泡一夜,觀察魚漂的吸水性,看看調目是否發生變化。
如果漂身又粗又短,漂尖長而硬的魚漂,適合釣生口魚大家都知道,像那種漂身不長也不細,漂尖還比較長比較硬的魚漂,大多都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站立起來。因此,在遇到不少生口魚出現在水域中層的時候,用此類魚漂施釣,結果往往都不會令人失望。
看動作能否出現三次下沉,正常使用時,翻身站立後,能明顯出現三次下沉動作的為好漂,否則為差。釣組入水後,鉛墜帶動一次下沉,短子線鉤下擺重帶動二次下沉,長子線鉤下擺到位後帶動整體出現三次下沉,而後整體釣組到位。兩鉤到底或一鉤到底,一鉤懸浮。(一般釣友只注意二次下沉)。
冬季或者魚口微弱的情況下用蘆葦漂,靈敏度高,其他漂出不了的魚口蘆葦漂能。蘆葦漂熱脹冷縮,早上沒事,中午熱的時候容易多幾目,尤其是小漂,例如調1目,中午可能變成3-4目了,要做到心中有數。
釣魚前用手指摩擦鼻翼或額頭,在乾燥的漂身上均勻摩擦(漂尾儘量別用手擦,否則油膜容易吸附髒汙,時間久了顏色會暗淡。而且部分浮漂尾是顆粒油漆,手擦油會把顆粒油漆填充,可視效果降低),這樣有兩個作用:一是可以去除乾燥後的髒物,二是在漂身形成極薄的油膜,可以檢查浮漂是否有損傷。
關於用漂還要提到一點,就是新手最易發生的問題:釣底時釣餌不著底,或墜子深沉於底,魚咬鉤漂子沒有反應。這問題也好判斷,鉤餌不著底時浮漂會隨風浪移位,俗稱「跑漂」,將漂子上移即可解決。預防墜子著底,可先用空鉤調漂,記住漂尖的部置,後裝餌,鉤餌下沉,向上推漂,只要不低於原調漂的位置,墜子不會沉入泥中。
調漂之前粗略找底,線組上面先不掛子線,在鉛皮座上面加多點鉛皮(鉛皮要重於浮漂的浮力),裝好後拋竿入水,由於鉛皮太重,浮漂會全部沒入水中,然後逐漸上調浮漂不斷拋竿入水直至浮漂露出一目,這時最上面的太空豆位置緊挨著第二顆太空豆,完成定位,記住最上面的太空豆至本次垂釣結束前不要再去動它了。
在浮漂下降的過程中,速度是恆定的,水深不會影響速度。如果在快到底的時候,感覺浮漂下降的速度加快或者突然變慢了,這可能是魚兒在途中咬鉤了。浮漂輕微晃動,然後慢慢向上浮出一目、二目,之後,沒有任何表現,這是鉤上的魚餌被魚撞落,魚鉤無餌,浮漂自然上浮,也是提竿換餌的徵兆。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