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吸積盤怎麼可能是暗紅色的?EHT可能給出了錯誤的剪影

2020-12-04 新文明

2019年4月10日,人類人類通過事件視界望遠鏡所製作的第一張「黑洞」照片發布,但發布的結果令我吃驚不小,因為這個照片與想像的完全不同,它居然是一張紅色的照片,特別是靠近「黑洞」邊緣的居然是暗紅色的。這怎麼可能?

按照現代科學的經典觀點,「黑洞」是質量密度極高的天體,在這種情況下,那些質量密度較低的物質是不可能在「黑洞」周邊存在下來,即便存在,它們在宇宙早期也早就被吸積乾淨了,故圍繞黑洞周邊的也應該是質量密度僅次於「黑洞」的高質量密度的物質。因此,「黑洞」所吃掉的周邊物質自然也應該是密度特別高的物質,而高質量密度的物質一般都是通過頻率極高而波長特別短能量子集合而成的,故當這些物質被「黑洞」分解吃掉時,其被分解後所發射的電磁波應該主要是由人類看不見的頻率超過紫外線的射線,或者至少應該是藍紫色的。即是說,如果黑洞的吸積盤所發射的光線能夠為人類所看到的話,那麼它一定是個藍紫色的(如圖),怎麼也不可能是低頻率的紅色和暗紅色的,這與理論推斷完全不符合!

為何會造成這種結果哪?理論分析可能主要與事件視界望遠鏡所用的射電望遠鏡有關。我們知道,射電望遠鏡(radio telescope)是指觀測和研究來自天體的射電波的基本設備,可以測量天體射電的強度、頻譜及偏振等量,它由收集射電波的定向天線,放大射電信號的高靈敏度接收機,信息記錄﹑處理和顯示系統等。射電望遠鏡的基本原理與光學反射望遠鏡相似,將投射來的電磁波被一精確鏡面反射後,同相到達公共焦點。但射電望遠鏡與光學望遠鏡還有個很大不同,它既沒有高高豎起的望遠鏡鏡簡,也沒有物鏡、目鏡,僅由天線和接收系統兩大部分組成。即是說,射電望遠鏡是不能像光學望遠鏡一樣可以直接看到物體的,它的成像只能通過接受信號然後放大,再經過與數字對比,然後模擬出這樣一張圖片,即這張「黑洞」照片完全不是真實的天體圖形,它其實就是通過數位化處理後人工模擬的一種「剪影」而已。

一張模擬的「剪影」是不是準確哪?應該說,在人類目前的技術條件下,這種即便是模擬的「剪影」的真實性也應該是大概率的。但問題在於,通過分布於全球的8臺射電望遠鏡所虛構的直徑約為13000公裡的虛擬望遠鏡難道就不會有數字偏差嗎?8 臺射電望遠鏡對準了一個5500萬光年外的M87 星系中心的黑洞,其視域大小大約是50 個微角秒(角度單位)的寬度,相當於從地球上看看月球的一個甜甜圈。EHT 觀測取得了4PB 的數據(轉換成MP3 格式需播放8000 年才能聽完),採集的數據量巨大,而2年的各種資料處理滲透了大量的人工因素,而這些巨量的數據一旦有微小的差錯,便會導致「差之毫厘謬以千裡」。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M87 星系中心黑洞的光線需要跑5500萬年才能到達地球,光線在這期間要經過無數次的折射、能量損耗、頻率變化,難道它們都能保證完好無損地跑到地球而為地球人專門用於拍照?據說,為了使光線足夠保真,EHT選擇了一種人類看不見的1.5mm光線,既然是人類看不見光線,何以最終得出紅色的吸積盤照片哪?通過分析我們認為,EHT的照片存在很大的可以質疑的問題,而對這些問題的質疑也是不能迴避的。

新文明的統一資訊理論認為,「黑洞」理論是一個危言聳聽的力量,宇宙根本不存在可以使時空彎曲和光線彎曲的天體。「黑洞」的實質不過就是一顆黑星而已,而白洞的實質就是我們日常可見的恆星。請打開《揭開「黑洞」及「白洞」的神秘面紗,暗物質隱藏在燦爛陽光之下》。

現代科學存在很多令人質疑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與其認知方式的知識體系相對落後有關。新文明認知方式的統一資訊理論被人類一個嶄新的完全不同於現代科學的視角,如果你想全面了解,請閱讀剛剛出版的《紫微星明》。

往期精彩連結

新文明著作簡介

《統一資訊理論》2.0版——《紫微星明》出版

現代科學理論批判

徹底改變世界的三個命題

統一資訊理論徹底顛覆了現代科學基礎理論體系

相關焦點

  • 黑洞怎麼吸積物質?它有個吸積盤
    黑洞吸積盤(來源: NASA)黑洞是一種時空區域對於恆星級質量的黑洞來說,這個溫度大約是十億分之一開爾文,這使得它基本上不可能被觀測到。黑洞形成後,它可以通過吸收周圍環境中的質量繼續增長,並且可能通過吸收其他恆星與其他黑洞和合併,這是形成超大質量黑洞(數百萬倍太陽質量)的一種可能方式。普遍的共識是,超大質量黑洞存在於大多數星系的中心。既然黑洞周圍的引力場那麼強,豈不是只要有東西出現在周圍就會被吸進去?
  • 紫外光子照片居然與黑洞照片一致,現代科學在走向遊戲和荒誕嗎?
    「黑洞」照片發布,但發布的結果令我吃驚不小,因為這個照片與想像的完全不同,它居然是一張橘紅色的照片,特別是靠近「黑洞」邊緣的居然是暗紅色的。這怎麼可能?按照現代科學的經典觀點,「黑洞」是質量密度極高的天體,在這種情況下,那些質量密度較低的物質是不可能在「黑洞」周邊存在下來,即便存在,它們在宇宙早期也早就被吸積乾淨了,故圍繞黑洞周邊的也應該是質量密度僅次於「黑洞」的高質量密度的物質。
  • 黑洞吸積盤邊緣的小小原子,解決了大問題
    這些能量的來源在當時難以解釋,直到70 年代學術界才認識到類星體並不是「星星」,而是中心活躍著大質量黑洞的活動星系核。正是中心黑洞吞噬物質的過程為它們提供了能量:被吞噬的物質在落入黑洞的過程中引力勢能轉化為巨大的動能,被加速到接近光速,同時被氣化、電離為等離子體,形成一個圍繞黑洞的吸積盤,放射出強烈的光學、紫外和X 射線。
  • 為什麼巨星周圍的吸積盤沒有黑洞周圍的吸積盤那麼熱?
    吸積盤內部的物質應為盤內部的摩擦而變熱。對於你的問題,最基本的答案就是你離一個大塊物體越近,產生的熱量越多,吸積盤變得越熱。因為你可以到達離黑洞(或者其他緻密天體,比如中子星)比離巨星更近的位置,緻密天體周圍的吸積盤更熱。
  • 黑洞吸積盤的形狀應該是如何的?
    只是這樣的黑洞系統,中心不能像太陽那樣發光。由於這樣的幾倍於太陽質量的黑洞視界範圍很小,視界半徑十幾千米。但是其強力控制的半徑範圍可以達到上百萬千米的,在這個範圍內,由於強大的引潮力,完整的普通天體應該不會存在,都以破碎狀態高速環繞黑洞有序轉圈。總體上看,這些環繞黑洞的天體或破碎顆粒,經過長時間的天體運行進化,必然會呈現出共向性、共面性、近圓性這三大太陽系天體運行特徵。
  • 第一張照片之謎,黑洞為什麼能被EHT望遠鏡「看到」?
    視界面望遠鏡為黑洞拍下的史上第一張「照片」即將公布了!暗物質粒子,可能已經被發現了!今天,科幻迷和天文愛好者都在奔走相告,這是人類移民外星球夢想捅破的又一張窗戶紙。今年的4月5日到14日之間,來自全球30多個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展開了一項雄心勃勃的龐大觀測計劃,利用分布於全球不同地區的8個射電望遠鏡陣列組成一個虛擬望遠鏡網絡。
  • 黑洞身份再遭懷疑,愛因斯坦暗示另一種可能:它也可能是玻色子星
    很快,德國天體物理學家史瓦西就根據廣義相對論,推測出了一種極為詭異的天體——黑洞。黑洞可以吞噬所有的光,因此不可能被我們直接觀測到。所以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都在質疑黑洞的真實性。直到越來越多的天文發現被公布,黑洞也逐漸獲得了全世界的認可。
  • 黑洞是個「鍊金大師」,現今80%重元素來自黑洞吸積盤
    黑洞是個「鍊金大師」 科學家們一直對宇宙中的金等重元素的來源感到疑惑。氫、氦、鋰等輕元素誕生於宇宙大爆炸後,碳、氧、鐵等較重元素則來自恆星內部,但像金、鈾這樣的重元素的起源卻一直撲朔迷離。
  • 黑洞如何將周圍吸積盤發出的光反射回自身?
    但與恆星級黑洞有所不同的是,超大質量黑洞的施瓦西半徑值使得其密度可以比空氣更低,而此類黑洞可能形成的方式也不止「恆星級黑洞的吸積過程」這一種。並且,一個星系中可能更廣泛地分布著恆星質量黑洞,但星系的核心則只可能屬於超大質量黑洞。
  • 首個被拍照的黑洞又被拍出視頻了,巨大吸積盤運行狀態一覽無遺
    被天文學家們用像「地球一樣大」的事件視界望遠鏡拍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關於黑洞的真實圖像,如下圖:M87中心黑洞距離太陽系約這個黑洞的周圍正吸附著大量的物質,這些物質形成了這個黑洞的龐大的吸積盤,規模比我們的太陽系還大很多倍,這些物質被黑洞的強大引力撕碎,相互間互相碰撞,於是產生了極高的溫度,發出明亮的光輝,所以才能被地球上的望遠鏡觀察到。
  • 超大質量黑洞增長速度的剋星:吸積盤
    在宇宙形成早期,約在宇宙大爆炸後8億年,如此巨大的黑洞就已經出現。然而,人們一直無法解釋的是,為何這些大塊頭能夠在相對如此之短的時間內就能夠迅速形成呢?    當今黑洞的增長速度受到吸積盤(accretiondisks)的限制。吸積盤由氣體和塵埃組成,圍繞黑洞旋轉並不斷被吸積到黑洞之中,它以兩種方式防止黑洞快速膨脹。
  • 看似巨大的黑洞其實可能是巨大的蟲洞?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伽馬射線的不尋常閃光或可揭示看似巨大的黑洞其實是巨大的蟲洞。蟲洞是時空的隧道,理論上透過蟲洞可以旅行至任何時間和空間,或者甚至進入另一個宇宙。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認為,蟲洞是可能的,但蟲洞是否真的存在則是另一回事。在很多方面,蟲洞和黑洞多有相似。
  • 看似巨大的黑洞其實可能是巨大的蟲洞?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認為,蟲洞是可能的,但蟲洞是否真的存在則是另一回事。在很多方面,蟲洞和黑洞多有相似。兩者都密度極大,對和它們差不多大小尺寸的物體有極強的引力。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理論上,沒有物體在穿過黑洞的事件視界之後還可以再出來。
  • 罕見的雙向氣體盤可能為解答黑洞快速形成給出答案
    宇宙初期就已經存在超大質量的黑洞,距大爆炸僅十億年。但是,這些極端物體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數十億倍,卻又是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形成,這是天文學家們面臨的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這一新的ALMA發現可能提供了相關線索。
  • 想要漂亮剪影照片?這篇剪影攝影詳細教程,可能幫你!
    攝影怎麼拍好剪影,有哪些技巧可用?剪影照片,被很多朋友喜歡,但很多朋友在逆光時候,並不能拍出自己滿意的剪影,那應該怎麼做呢?攝影自學班,分別從如何取景、如何選定時間、如何後期修圖,以及如何設置參數,這4個方面解說一下,希望幫您拍出漂亮的剪影照片。
  • 揭秘超大質量黑洞快速形成:無吸積盤限制
    超大質量黑洞大都出現在星系的中心位置,其質量是太陽的幾百萬倍至幾十億倍。在宇宙形成早期,約在宇宙大爆炸後8億年,如此巨大的黑洞就已經出現。然而,人們一直無法解釋的是,為何這些大塊頭能夠在相對如此之短的時間內就能夠迅速形成呢?當今黑洞的增長速度受到吸積盤的限制。吸積盤由氣體和塵埃組成,圍繞黑洞旋轉並不斷被吸積到黑洞之中,它以兩種方式防止黑洞快速膨脹。
  • 天文學家的噩夢:1000光年外發現一個黑洞,卻看不到它的吸積盤
    提起黑洞,雖然如今在宇宙中,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很多它們的身影,不過對於人類來說,仍然是非常遙遠的,因為黑洞本身不發光,它只有在吞噬運動的時候,才會發出光芒,而且在地球上,即使黑洞非常大,我們用肉眼也是看不到的。
  • 深度| 首張黑洞照片誕生!霍金黑洞理論終獲證實
    幾十年來,天文學家已經公布了一大堆有關黑洞的觀測數據和各種各樣的照片,但那些照片拍到的都是黑洞周圍的氣體或其他物質,黑洞本身只是一個不可分辨的斑點;還有些照片拍到的只是從某個天體中傾洩而出的巨大能量,天文學家推測這個天體應該是黑洞。事實上,僅憑這些證據,我們甚至不能確定黑洞是否真的存在。
  • 理論不存在的超大質量黑洞竟然被發現,這個黑洞竟然存在著吸積盤
    我們知道發現超大質量很多是一個最近幾十年來最重要的事情,因為超大質量黑洞周邊的一系列物理反應和化學反應能夠讓科學家認識到很多的宇宙奧秘,所以科學家現在會利用最先進的太空望遠鏡來實現對於黑洞的直接觀測,從而科學家能夠找到很多的黑洞秘密,近期幾年大量的研究給黑洞科學帶來新的研究途徑。
  • 黑洞內部是另一個「宇宙」,也可能是連接高維空間的通道
    黑洞的神秘我們目前只見識了冰山一角,它的內部情況依然蒙著一層面紗。可能是另一個宇宙,也可能連接著高維空間。但是中子星物質和黑洞比起來還是差了許多,黑洞的密度它拍馬都趕不上。不過兩者有一個相似之處:都是由恆星演化而來,質量大的就成了黑洞,質量不夠大的就成了中子星。中子星上面有什麼現在用高精度的天文望遠鏡就能看見,但黑洞裡面有什麼我們仍然不得而知。黑洞的照片被公開之後,相信不少人都有了一個疑惑:黑洞不是看不見嗎?照片是怎麼拍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