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南京迎來一場明顯降水,電閃雷鳴中裹挾著大風和急雨,讓氣象臺發布了今年首個雷電橙色預警。根據預報,今天南京北部地區依舊有中到大雨。省氣象臺表示,目前全省雨帶位於淮河流域,因此暫不考慮宣布出梅,而此前嚴重乾旱的沿淮和江淮地區普降大到暴雨,氣象專家表示是否會旱澇急轉,值得關注。
雷電預警
南京昨發布今年首個雷電橙色預警
昨天傍晚,南京市區迎來入梅以來最明顯的一次降水。昨天19時05分,南京市氣象臺發布雷電橙色預警信號,這也是今年首個雷電橙色預警。
昨天現代快報記者從南京城區防汛指揮部辦公室獲悉,從昨天傍晚到晚上10點多,雨量平均在30毫米左右,最高點位達到50毫米,由於平均降雨量未達到50毫米,所以截至晚上10點,沒有正式啟動防汛預案。
這場暴雨造成路面短時積水,主要集中在一些背街小巷,比如程閣老巷、小王府巷、止馬村等處都有短時積水,但隨著雨勢逐漸減弱,積水也很快排空。
根據預報,今天南京的北部依然有中到大雨。隨著雨帶的北抬,沿淮和江淮地區最近是雨水的「重災區」,而雨量較少的蘇南地區則迎來高溫天氣,全省呈現「北雨南熱」的局面。根據省氣象臺預報,今天沿淮和江淮之間局部有大到暴雨,明天降雨範圍擴大,除蘇南地區外,其他地區有中到大雨,後天雨帶再次擺回北部,預計淮北地區局部有暴雨。
雷電惹禍
鹽城插秧農婦遭雷擊 兩死兩傷
昨天上午9點左右,鹽城響水縣黃海農場第四管理區21大隊發生一起雷擊事件,造成正在田裡插秧的農婦2人死亡2人受傷。
當時,一批來自建湖縣的20多位農婦正在水田內插秧,突然狂風大作,暴雨傾盆,就在大家忙著從水田內準備撤離避雨的時候,突然一聲雷響,4名即將走到田埂的農婦被雷擊中當場倒下。
事故發生以後,現場其他人員立即將情況匯報給農場場部,接報後,農場場部和當地警方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進行搶救並立即與黃河農場醫院進行聯繫請求救援。不幸的是,等醫護人員趕到時,4名被雷擊中的農婦中兩人已經身亡,還有兩人受傷,後被送往醫院搶救。
記者了解到,目前受傷的兩名農婦一人已無大礙,另一人還在醫院進一步救治。
今年的梅雨正常嗎?
6月份南京雨量50年來最低
南京今年的梅雨,從目前的表現來看,走的是「非主流」路線。自6月26日南京入梅以來,雖然雨水每天都來報個到,但幾乎都是來去匆匆,一點也沒有往年那種拖泥帶水,一下就是一整天的「風範」。
6月26日入梅當天,雖然高淳降下暴雨,而南京城區幾乎滴雨未下,隨後幾天的降水,都是「不溫不火」的樣子。上周六晚上的一場急雨,雖然伴隨著電閃雷鳴,但市區持續3小時的降雨量,仍然不足20毫米。今年的梅雨,正常嗎?
今年6月份南京的降雨量,創下了歷史低值。根據南京市氣象臺統計,自入夏以來,全市降水持續偏少,尤其是6月份累計雨量屬於異常偏少年份。其中南京國家基準站和六合站均創下了1961年以來6月份雨量最少的記錄。資料顯示,6月份南京國家基準站的降水均值為166.2毫米,但今年6月監測記錄顯示僅為18毫米,只有往年的1/10多一點,而最少的六合站,整個6月份的降水記錄只有11毫米,與156毫米的歷史均值更是相去甚遠。
目前的梅雨為何偏少?
晚梅年份一般梅期短,雨量少
江蘇今年的雨水,來得並不容易。
氣象專家分析說,前期造成今年雨水偏少有三個原因:一個是6月以來兩次東北冷渦活躍,使得影響降水的西太平洋副高長時間停留在華南江南地區,而向北推進困難;其次是受前期拉尼娜影響,西太平洋副高自春季以來偏弱偏東,向北推進時間偏晚,而進入6月份副高的位置又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南;此外,大氣環流形勢也不利於南方水汽向江蘇輸送。
此外,今年入梅偏晚。從往年的歷史資料看,晚梅年一般有3個特點,梅期偏短、雨量偏少、降水空間分布不均。此前氣象臺之前也預測,今年梅雨呈間歇性、梅雨量總體偏少的特點。而如今的天氣正在印證著上述預測,雨水也變得格外珍貴。
今年會不會是短梅?
暫不考慮宣布出梅,無法判斷是否是短梅
前天浙江省氣象臺「低調」宣布浙江已於6月29日出梅,梅期共13天,與往年23天左右的梅期比,時間短了近一倍。江蘇何時出梅?
專家介紹,南京平均入梅時間為6月18日-20日,長約23天左右。但從各具體年份來說,梅雨開始和結束的早晚、梅雨的強弱等,存在著很大差異。因而使得有的年份梅雨明顯,有的年份不明顯,甚至產生空梅現象。
去年南京於6月14日入梅,7月21日正式出梅,以「入梅早、梅期長、降水顯著偏多」的特點載入梅雨的記錄檔案。而梅期最短的2005年,梅期只有3天,可謂典型的「空梅」。
今年會是短梅嗎?江蘇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韓桂榮說,雖然有規律顯示入梅晚通常梅期偏短,但無法據此判斷今年就是短梅。「目前來看全省雨帶集中於淮河流域,仍在江蘇境內,因此目前江蘇不考慮宣布出梅。」
根據預報看,未來幾天雨帶仍位於沿淮和江淮地區,大雨還將持續。有氣象專家表示,江淮地區是否可能出現旱澇急轉的情況,值得關注。
氣溫不高為何熱得受不了?
這是高溼度在作怪
雖然南京這幾天的最高氣溫在32℃左右,但很多人感覺悶熱程度不亞於三伏天。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感覺呢?
其實,氣象臺發布的氣溫,是以百葉箱的氣溫為標準,代表空氣的冷暖程度,不能完全表示出人體對環境的冷暖感受。除了溫度,溼度也是影響人體感受的重要指標。人體散熱的其中一個機制是出汗。當溫度高而溼度低時,人體排出的汗液很快就會被蒸發掉,由於在汗水蒸發過程中會消耗熱能,使我們感到涼快;相反,在溫度高而溼度也高的情況下,人的汗液的蒸發機會減慢很多,因此人體過多的熱能不能有效得從排汗過程中被帶走。
在氣溫30-31℃,相對溼度85%的條件下,人體的體溫調節會受到阻礙。南京最近幾天就符合第三種情況。
「梅雨病」發威
皮膚病門診一天 掛到900多號
「這幾天食慾也不好,吃不下東西,腳也癢起來。是不是梅雨天在作怪啊?」昨天,記者走訪發現,南京進入梅雨天氣後,一些「梅雨病」對有些市民的身體產生了影響。
消化道系統也發「潮」
記者昨天從南京市第一醫院消化科門診獲悉,在過去的一周時間裡,消化道門診共接診1500例,50%的患者感覺早上起來口中很苦,胃部雖然不疼,但感覺胃脹、難受,胃裡的食物常往喉嚨處跑。專家解釋,這其實是胃食管反流病症的表現,潮溼悶熱的天氣容易發作,因此要少喝冷飲少吃夜宵。
黃梅天少吃西瓜少喝啤酒
在梅雨季節,不少人出現大便不成形、厭食、睏乏等症狀,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中醫內科主治醫師朱欣佚提醒,黃梅天裡要少吃西瓜、黃瓜、香瓜這些「駐溼」的瓜果。啤酒也易駐溼,在梅雨季節本身脾虛的患者,消化系統症狀會加重,如厭食、氣虛,四肢沉重。另外,家長要注重兒童的飲食調理過多飲用冷飲或無節制亂吃會加重脾胃陽虛,會出現大便不成形、厭食、睏乏等症狀。
皮膚病進入「旺季」
最近一段時間,江蘇省中醫院的皮膚科每天的門診量達到了900多號,比平時多出30%。
該院皮膚科主任陳立告訴記者,近期,夏季皮炎的患者增多,尤其是足癬在梅雨季節活動最為猖獗。專家建議,平時飲食中要多喝綠豆湯,冬瓜湯。另外,汗多和穿不透氣的鞋襪也是誘發足癬的主要因素,不要總穿緊身牛仔褲和球鞋,而要更多地選擇透氣性良好的棉麻衣物。(劉偉偉 安瑩 陶展 王曉宇 子青 杜恩)
(責任編輯:黃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