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貼士:
國外院校沒有聯合培養的概念,國內所說的聯合培養在國外通常視為訪問學者或訪問學生,根據留學基金委說明:赴美國等國家的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取得的邀請信上身份有joint PhD. student、visiting student、visiting researcher等多種形式。
W博士、Z博士背景:
申請類型:公派聯合培養博士生項目
教育背景:博士在讀
研究方向:金融、經濟
學術背景:中文文章2篇 和 無文章、實習經驗豐富
出國機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
申請過程:
W博士與Z博士是一對戀人,都是國內知名大學博士在讀學生,研究方向是金融、經濟。Z博士已經獲得了美國某所名校的訪問邀請函,計劃申請CSC公派聯合培養。W博士也想申請校內公派聯合培養項目,這樣兩人可以一起出國,共同進步,也方便互相照顧,希望申請該校附近院校機構的聯合培養邀請函,優先申請美國TOP30的大學,最好能在同一所大學。為此,兩人特意到知識人網辦公地點了解考察,欲藉助知識人網的資源,獲得滿意的職位。
原本只有W博士委託我們辦理申請,但服務僅開始一周,Z博士也表示要委託我們一起申請。原來其從國外的朋友處得知,該校今年發出了很多邀請函,但是學校人事部門聲稱要加強管理,後續DS2019表很可能無法出具。為了保證順利出國,Z博士決定也委託我們全程辦理,希望申請美國TOP30的名校,優先申請加州,最好兩人在同一所院校,或者距離較近。
知識人網老師評估認為:兩人雖然博士還未畢業,但均就讀於國內知名大學,擁有紮實的基礎理論知識,熟練掌握數學建模、統計應用等實用
技能,且英語表達流利,有把握助他們申請到滿意的邀請函,不過受到對職位地域的限制,可能會錯失一些機會。
果然,開始申請1個月內,我們便陸續收到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南加州大學、史丹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MIT)等多所院校導師的意向反饋。但有的導師直接表示只能接受一位申請者,如UCLA,我們對此繼續跟進,同時等待其他職位的落實。幸運的是,MIT的導師在分別考察兩位申請者的研究計劃後,表示願意進一步面試交流,經過一系列的溝通,導師最終認可二人的學習研究能力,同意一起邀請W博士和Z博士,並發來的正式邀請函。該導師是MIT斯隆管理學院的研究人員,曾任世界銀行顧問,在業內獲得過多項大獎,其研究成果曾被美聯社、新聞周刊、NPR等媒體報導。從排名角度,MIT在世界大學排名中名列前茅,其學院與哈佛大學商學院並列全美第三,在TIMES世界大學商科和經濟學專業排名中更是位居世界第一。MIT的邀請函令W博士和Z博士分外欣喜。
兩人以此邀請函順利通過公派審批,後續籤證流程也非常順利,如今W博士和Z博士已抵達美國,開始了嶄新的學習生活。
接收單位介紹:
麻省理工學院,簡稱「麻省理工」(MIT),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都市區劍橋市,主校區依查爾斯河而建,是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的校友、教職工及研究人員中,共產生了93位諾貝爾獎得主(世界第六)、8位菲爾茲獎得主(世界第八)以及26位圖靈獎得主(世界第二)。
2018-19年度,麻省理工學院位列QS世界大學排名世界第一 、USNews世界大學排名世界第二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世界第四、TIMES世界大學排名世界第四。2019-20年,TIMES世界大學聲譽排名世界第二、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世界第四。MIT商學院與哈佛商學院並列全美第三,在TIMES世界大學商科和經濟學專業排名中MIT位列世界第一。
OFFER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