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眾多商品的促銷形式中,從來沒有像「再來一瓶」這樣的促銷方式,能夠被整個行業長期使用。但是,曾經那個紅極一時的「再來一瓶」在現在已經變得銷聲匿跡,幾乎再也難以尋找到「再來一瓶」的蹤跡。那麼,「再來一瓶」為什麼會消失呢?
說起再來一瓶,那就不得不提到康師傅這個品牌。1998年的時候,整個飲料市場對於康師傅來說可以說是腹背受敵。雖然康師傅在茶飲料的市場上面佔有很大的份額,但是,一些其他的飲料企業一直沒有停止過對茶飲料市場的覬覦與蠶食。為了搶佔市場,可口可樂在推出不同產品的同時還請了明星開始代言。在2008年3月的時候,可口可樂發布了一款「原葉茶」,由成龍父子代言,一舉將15%的市場份額收入囊中。不僅如此,康師傅的其他競爭對手也開始在這個時候選擇了強強聯手,聯盟推出茶飲料產品,搶佔市場份額。
在這樣的危機之下,康師傅只能選擇破釜沉舟。在2009年2月的時候,康師傅正式啟動了龐大的「再來一瓶」的促銷戰略。這樣大手筆的「終端決戰」令市場目瞪口呆——歷史上從未有一個品牌推出過等同於對手市場規模數倍的贈飲!僅僅2個月,康師傅便成功培育出一種市場心理——買茶飲料沒有「再來一瓶」都是不合理的!那個時候,整個康師傅的茶系列飲料的中獎率高達20%,也就是說五瓶之中就有一瓶能夠中獎。
可以說,「再來一瓶」的出現,不僅挽救了康師傅的危機,還挽救了康師傅多年來被其他企業夾擊進攻的困局。不僅如此,康師傅還將所有的飲料企業都拖進了「再來一瓶」的這個泥潭之中,而在當年,康師傅的贈飲規模更是達到了史無前例的15億瓶!也就是這毫不起眼的「再來一瓶」讓康師傅又成功的坐上了茶飲料的龍頭老大的位置,同時改變了整個行業的格局。
隨著「再來一瓶」的影響面開始逐漸擴大,各大飲料企業也都開始使用這一方法進行促銷。但是各種意料之外的情況也開始相繼出現,因為每家企業每年用於再來一瓶促銷商品的數量都是提前做好計劃的,在正常情況下,每年應該是有固定數量的瓶蓋返給廠家。就拿紅牛舉例來說吧,那一年紅牛鎖定下的市場銷售目標是6000萬瓶,按照之前所說的20%的中獎概率來算。那麼紅牛應該多生產出1200萬瓶,用於對付再來一瓶的促銷產品。但是到了年底的時候,紅牛廠家居然收到了2000多萬個再來一瓶的瓶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一般來說,消費者中獎後,都是直接在產品的購買處兌換,而售賣終端在兌獎瓶蓋積累到一定量後再跟供貨的經銷商進行兌換,如此逐級往上最後統一由廠家直接按照瓶蓋數量兌付等量的產品給一級經銷商。而主要的問題就是出現在在一級一級的兌獎環節上面。要知道,這多出來的瓶蓋就是那些不法分子聯繫瓶蓋生產廠商,定製一批「再來一瓶」的中獎瓶蓋,然後將其以較大折扣價格賣給經銷商,從而來獲取不法利潤。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幾塊幾毛的又能算是什麼事兒呢。但是你要知道,快消類飲品每年的銷售量還是非常驚人的,就拿之前的紅牛來說,光是這一個品牌,他們就能從中獲利上百萬。如果一個經銷商同時做好幾個甚至數十個品牌的這種生意,那一年的收入也能達到五六千萬!
後來,也是因為這種不良廠家假冒中獎瓶蓋來兌換的現象越來越多,廠家開始注意到其中的貓膩並逐漸取消了這種促銷方式。而且,隨著各大品牌爭相面世,飲料企業們發現,來自消費者的情感共鳴,對銷量的拉動遠比促銷來得持久和忠誠,因而,在具體操作中,粉絲經濟取代了價格戰。
或許很多人在購買飲料之後,還是會下意識的查看一下是否有「再來一瓶」的字樣,但實際情況就是,這樣的情況應該很難再次出現了,要知道,商人促銷的目的也就是為了盈利,如果這樣的方式帶給他們的都是賠本買賣,那自然是會被淘汰掉的。不知道你們是喜歡現在得掃碼對講還是更直接的「再來一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