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大家都在電影中看過類似的情節。工程師通過複製人的大腦數據將人的大腦轉移到機器中去,這樣人就能夠在機器中實現永生。但,人的思維真的能夠複製嗎?科學家為什麼要如此執著於對思維的複製?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對於死亡的恐懼,其實死亡一直在引導我們。當你頹廢時,想到的往往都是時間就這麼過去了。當你的親人離開你時,你會慨嘆世事無常。甚至在影視劇中,能夠催人淚下的情節多半都包含著生離死別。那麼人類對於死亡有過哪些應對措施呢?
從古到今,人們一直都有對於死亡的恐懼。因為不管你是富可敵國的商人還是掌控權利的官員,都逃不過死亡的結局。人類一直都在想各種辦法讓自己能夠活得更久,甚至永生。實現永生一直都是人類的追求,據記載早在秦始皇的時候就為了長生到處尋找丹藥。並且造成了後來煉丹的興起,這也可以算是基礎化學的啟蒙。而外國也有很多關於永生的研究。其中大家比較熟悉的應該要算&34;實驗了吧。通過將人冷凍起來,等到將來科學更進步再解凍,從而實現永生。前不久,關於世界首例冷凍人即將解凍的新聞也登上了熱搜。其實還有另一種方法,那就是思維複製。不過,關於思維複製的理論,多出現在影視劇中。
我們經常可以在美國大片中看到這樣的場景,身患絕症的科學家將自己的思維複製到機器中,然後實現永生。無獨有偶,在美劇《矽谷》中也出現了機器人進化出更高智慧,然後人類無法控制導致世界大亂的場景。由此可見,人類想要讓機器模擬出人類智慧的嘗試一直都沒有停止過。那麼思維複製究竟是否可行呢?
要知道人的思維是否能夠複製,首先我們就必須了解:人的思維是怎樣形成的。大數據認為我們可以通過分析已有的數據來推測出事物的未來變化和發展趨勢。我們可以試想一下:我們是否可以通過無數的結果來推算出我們邏輯的思維過程。答案肯定是不行的,因為結果可能只有一個,但思維過程可以有很多種。中國古代也有格物致知的說法。所謂&34;也就是通過對事物的觀察去探究事物的本質。但這其中也包含了不同的探究方式。
首先我們可以發現的是,我們思維的形成肯定跟我們的經歷有關。因為一個剛出生的兒童和一個30多歲的成年人,他們的思維方式肯定是不同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相信很多人小時候身邊都有一個自己認為的&34;人物。他做什麼你都會想要模仿。他喜歡電腦,你也想去鑽研電腦;他喜歡動漫,你也嘗試去看動漫;他喜歡遊戲,你也想了解遊戲為什麼這麼好玩。這到底是怎麼造成的呢?其實,這就跟你的經歷有關。你更傾向於相信跟你有著相同經歷的人的觀點。假如某個名人喜歡某件事情,你不一定會效仿。但你身邊的哥哥或者姐姐做了某件事一定會吸引你去模仿。而且,當你發現某篇文章或者視頻的作者跟你有著相同的人生經歷,你會更傾向於同意他的觀點。這就是因為你的經歷影響了你的思維。
研究人工智慧的大佬傑夫霍金斯曾經在《人工智慧的未來》一書中舉過一個例子,我想很能說明這一理論。他說道:當你去一間你從來沒有去過的屋子時,你會下意識的用你熟悉的東西來理解這個屋子裡的東西。相反,如果你對某個屋子非常熟悉,當你進入時,你會下意識的想到什麼東西擺在什麼位置。如果某個東西擺放的位置不對,你會第一時間注意到。這就是經歷帶給我們的思維方式。
還有一個東西能決定你的思維,我想應該就是情緒了。試想一下,當你情緒非常低落的時候,你會覺得你想出的很多東西都不好,做的每一件事都沒什麼意義。並且你的思維總能被引導到低落的方向去。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大腦含有數量龐大的神經元和突觸結構,這些東西組成了我們複雜的情緒模塊。所以我們才有了喜怒哀樂。但現在機器並不能模擬出人類複雜的各種大腦模塊,所以並不能完全複製人類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