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猿雕,菲律賓國鳥,又名菲律賓雕,英文名:Monkey-eating Eagle、Great Philippine Eagle, 體型碩大,其主要獵物是各種樹棲動物,如貓猴、蝙蝠、蛇類、蜥蜴、犀鳥、靈貓、獼猴及野兔等,在啄食猴子時十分兇殘,所以有「食猴鷹」之稱。
它被稱為猛禽之王、空中的雄獅。長著一個「獅子」腦袋,發怒或興奮時,頭部的柳葉狀羽毛會豎起。它的翼展達到兩米多,成人站在它的面前都會心存恐懼。
分布範圍很小,只在菲律賓被發現,生活在熱帶雨林的密林深處、人類難以活動的地方,有利於其狩獵和築巢。在自然狀態下,食猿雕的繁殖率極低,每窩只產一枚卵,而且哺育一隻幼鳥要花2年時間。幼鳥在學習捕食技術期間,仍然需要親鳥餵養,只有當幼鳥離開親鳥的領域後,親鳥才可能再次營巢、繁殖。而每一隻新長成的成鳥要活到7歲才有繁殖能力,可見它們能夠一代接一代成功繁殖得需要多麼艱辛的歷程。
這是一隻一歲半的食猿雕
食猿雕具有很強的領域性,每一對差不多要佔領30〜50平方公裡以上的領域。但是由於人類的擴張和砍伐森林使得它們的棲息地不斷被減少和隔斷,加上偷獵等原因,這種珍稀的動物一直沒有擺脫逐漸走向滅絕的命運。食猿雕自1960年以來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入極危級。國際鳥盟最新的估計世界上僅存不到80對,預估60年內將滅絕。
為了拯救食猿雕,菲律賓政府將其定為國鳥,採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並在1983年頒布法令,嚴禁射獵此鷹。當地政府和環保人士採取法律保護、科學研究、公眾教育、人工養殖等多項拯救措施。在菲律賓拍攝期間聽到鳥導講述了這樣的故事:科研人員曾經人工成功繁育出十隻成鳥並放歸野外,但是因為食猿雕的特殊捕獵方式,人工繁育的食猿雕並不具備這種野外生存的能力,跟蹤器顯示其中九隻死於野外,唯一剩下的一隻靠在鄉村捕殺家養的雞、畜為食,這項計劃也徹底宣告失敗。
2015年5月,我為它來到菲律賓。要拍攝原始生態中的食猿雕,每天天不亮開始前往熱帶雨林中攀爬,那裡的螞蝗和蚊子實在太多了。熱帶雨林中總是間歇著下著暴雨,似乎是在為這些兇猛又脆弱的生命的命運哭泣。
提起菲律賓的治安,不由得讓人想起2010年發生在首都馬尼拉的香港人質事件。這次中轉期間,入住酒店都要進行安檢。有一天在野外,拍著拍著,聽到了槍聲,鳥導跑過來說「咱們今天得早點兒下山,外邊打起來了」,呵呵。
上世紀80年代中國放映國產動畫片《黑貓警長》,在第二集中食猿雕首次以反派動漫明星的形象出現,你看過嗎?從中可以感受到這種動物的威猛和捕食習性。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現實和影片中的食猿雕殊途同歸,都終將都難逃滅亡的命運。(上圖來自百度圖片)
前中國滑翔傘國家隊隊員,四屆全國女子冠軍,第一位創造中國滑翔傘女子點對點直線百公裡越野紀錄者,把攝影玩兒成了另一種極限。愛攝影、愛飛翔,喜歡就關注我吧,感謝你的轉發和點讚支持。
版權聲明
攝影極限所有內容(除特殊說明外)為原創,版權歸作者顧瑩所有,歡迎公眾號及其它平臺轉載,轉載請註明作者並互鏈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