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秦知道:揭秘陝西女首富周瑩的開掛人生
最近,年代劇《那年花開月正圓》正在熱播。該劇以涇陽縣安吳堡吳氏家族的史實為背景,講述了清末陝西女首富周瑩跌宕起伏的人生。因為講的是陝西的故事,所以陝西的網友更對這位傳奇女性充滿了好奇。劇中的周瑩,原本是一位江湖少女,機緣巧合成了吳家的少奶奶,無端陷入各種利益博弈中。而她以自己的聰慧,在錯綜複雜的情感糾葛與家族矛盾中,最終貫通東西方經商之道,富甲涇渭之邊,鑄就晚清「女商聖」傳奇。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周瑩到底有著怎樣的傳奇經歷呢?
劇中的江湖賣藝女子 其實是真正的大家閨秀
在劇中,周瑩是隨養父四處漂泊賣藝的江湖藝人,到處招搖撞騙,被輸光錢財的養父周老四賣到沈家當丫頭,逃跑時躲進吳家東院大少爺吳聘的轎中,因為頗具商業頭腦而得到了吳聘父親吳蔚文的賞識,被獲許留在吳家。而真實的歷史與此恰恰相反,現實中的周瑩出生於現在的三原縣魯橋鎮孟店村,她的曾祖父是清朝嘉慶時期的巨商、刑部員外郎周梅村,是三原的大戶。周梅村不僅有錢,而且還樂於幫助鄉裡鄉親,有「周八爺」、「活財神」之稱。
周梅村到底多有錢?據鹹豐七年(1857)分家清單記載,周家的商鋪遍布全國,僅三原縣就有三十多家。而在《重修涇陽縣誌》的記錄中,周家共有田地480畝,這是什麼概念?相當於西安市整個蓮湖區那麼大的地兒都是他家的。
因此,從小熟讀詩書、善於算學的周瑩,和涇陽當地赫赫有名的安吳堡吳家也稱得上是門當戶對。而且周瑩的第四代傳人、她的曾孫女吳國華也表示,周吳兩家本就是世交。
在劇中,吳聘生病,周瑩為給吳聘「衝喜」而嫁給了他,那麼,現實中身為大家閨秀的周瑩又是如何嫁入吳家的?
在涇陽有這樣的傳說,周瑩父母早逝,由其兄嫂撫養長大,17歲時由兄嫂做主嫁給重病纏身的吳聘「衝喜」。對此,吳國華特意闢謠。她說,周瑩原來的墓志銘寫著,吳聘和周瑩結婚3年後,吳聘才去世。吳聘和周瑩曾有過個女兒,不到一歲就夭折了。吳聘在世時,周瑩便過繼了中院兩歲的侄兒吳玉成做兒子,改名叫懷先,字念昔。因為思女心切,在吳懷先10歲時,周瑩還收養了一個女兒,名叫秀翹。
臨危受命 靠「誠信」重振家業
在周瑩嫁入吳家後,丈夫吳聘和公公相繼去世,吳家的產業此時也受到了重大打擊,千瘡百孔。因吳懷先尚年幼,周瑩便臨危受命掌管吳家家業,重振吳家東院的重任落在了她一人的肩上。
周瑩的曾孫女吳國華表示,周瑩能成功,最主要的是秉承了秦商的大義精神,將誠信放在了第一位。吳國華聽爺爺吳懷先說過,曾祖母對信譽特別看重。相傳1903年,高陵南糖商號食鹽專賣店誤將海鹽當晉大青鹽賣,讓一老者發覺,找到商號總理(商號的管事先生)提出批評,周瑩知道後,立即命鹽店貼出告示,承認錯誤,以三倍價格賠償給老者,受到高陵縣人一致好評。她的鹽店銷售額,幾乎在一夜間提高了四倍,佔到全縣鹽銷售量的七成多。事後,周瑩命商店在門口掛了一塊「誠實無詐自律自戒」的木匾作警示,這塊牌匾直到她死後毀於南糖店的一場大火。
一名成功的商人,信譽的好壞,決定了他的成敗。正是由於周瑩一生對信譽的投資,才幫助她建造起了一座穩固的商業帝國。
知人善任多謀略 把握商機深謀遠慮
在清末那個動亂的年代,女性拋頭露面已經很難了,周瑩不但迎難而上,冷靜地處理了家中大事,還憑藉自己果敢剛毅、處事冷靜、智慧過人的品質,在身邊聚攏了幾十個謀士能人。他們個個多謀善斷、經營有方,周瑩對他們恩威並用,處處倚重,很快使衰敗的商號重新興旺起來。她先後在上海、四川、陝西設淮鹽總號分店,在甘肅設立以經營藥材為主和在湖北設立以經營布匹為主的商號、店鋪。
經過她的艱苦經營,吳家的生意日漸轉好,商業版圖不斷擴大,各大商埠、碼頭都有吳家的生意,南通北達,連成一氣。民間曾流傳著一句順口溜:「吳家的夥計走州過縣,不吃別家的飯,不住別家的店。」其經營範圍之大,資本之雄厚,可見一斑。之後,周瑩又在關中各地開設當鋪、藥鋪,並在淳化、口鎮等地開設了油坊、燒酒坊、糧店、米號;涇陽縣城內山門角以西兩邊都是吳家房產,共二十幾院,足足佔了半條街道。這時吳家的家業已達鼎盛。
很多品牌到今天還是陝西赫赫有名的產品。例如涇陽的茯磚茶,就是周瑩為了把茶葉泡製成邊民喜歡的塊茶,高薪聘請的茶葉專家創造的。
當時,在上海、江蘇、湖北、四川、甘肅等國內各地發展業務已經滿足不了周瑩的胃口。她試著涉足外貿,和老外做生意,通過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把涇陽特產的茯茶、布匹賣給中亞和東歐的商人,從中也賺了一大筆。
有膽有識 創新多項商業模式
在生意經營上,相傳周瑩並不懂行,但她卻敢於管理、善於管理,她採取「統一管理、統一運價、利益均得、共擔風險」的方針,將陷入困境的渭北運載行業引出了泥沼,保證了西部物流在風雨中暢通。這種敢承擔風險的遠慮思想和意識,即使放在今天也是一種可貴的精神財富。
周瑩的過人之處就在於思維非常超前,有膽有識。她想讓吳家的夥計們真正的抱成團,就進行了「改制」,讓夥計參股,年終可以獲得分紅,相當於現在的股權激勵。這和現代企業員工的薪酬方式已經十分相似,極大地調動了夥計的積極性,留住了人才,同時也對吳家的生意進行了資金擴充,可謂雙贏。
此外,周瑩還推行了「陽俸和陰俸」,活著的時候幹不動了,可以拿退休金,死了之後這份退休金兒子和家人還可以繼續領,類似現在的養老保險金,而且夥計們的家人也可以在吳家工作。她不是只為了自己和吳家,而是希望和她一起幹的這些人都能把日子過好。她將身邊人視為兄弟姐妹,不但為他們成家立業,還為他們教育子女。相傳她的管家駱榮,財務總管房中書,跟她共事終生,至死一文未貪,其誠實廉潔令人難忘。與她出生入死的武師們、謀士們在與她訣別時如喪考妣,也讓人感慨萬千。
樂善好施 深明大義 樹秦商典範
早在周瑩經商之初,就將吳家1000多畝地交於佃戶耕種,僅收取少量租金,逢災年更是減免,與佃戶籤訂合同自負盈虧,20年不變,還取消房舍租金,無償交於佃戶住用。此外,她還建文廟,辦義學,開倉放糧,施粥賑災,捐銀打井,引水修渠,善舉不斷。
周瑩的曾孫女吳國華說,秦商的精神,就是一定要回報鄉裡、回饋社會,這是當時的風氣。周瑩也因此在當地威望特別高,村裡人都說:「寡婦婆咋說咱就咋弄。」
周瑩不僅對同鄉百姓樂善好施,在國難當前之時,更是深明大義。1900年,慈禧西安避難時,周瑩向太后提供了10萬兩白銀,慈禧親手題寫「護國夫人」牌匾,並收她為義女,從此母女相稱,對於一個尋常人家的女人,這種殊榮是絕無僅有的。《辛丑條約》籤訂後,她又向太后進交白銀,同赴國難。慈禧感於她的義舉,封她為「一品誥命夫人」。
周瑩一生信奉的家國情懷,也對後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她過繼的養子吳懷先,繼承了她的大義慈善精神:1930年涇陽連續天災,吳家天天施粥,使全縣三年間沒有一人餓死;1936年吳懷先將家產捐於國家。吳氏莊園龐大的家產在歷史的長河中只剩下了中間的一院,這一院成為了「安吳青訓班」,1937年中共中央青訓班在此開班。全國各地去往延安的熱血青年都需要先到此地參加政治、軍事培訓。青訓班的學員最多時達到1500餘人,胡喬木、劉瑞龍曾在此工作。因為「安吳青訓班」,吳氏莊園剩下的一院變成了紅色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大量的遊客,也成為了後世的寶貴遺產。
為國捐資為民解囊 成就一代「女商聖」
宣統二年(1910年),安吳寡婦周瑩去世,終年42歲。臨終前,她將苦心經營了幾十年的巨額財產分給所有下人,土地歸村人共有。她離開周家時十七歲,在吳家度過了整整二十五年的風雨歲月。她用自己的剛強和不屈的性格,撐起了風雨飄搖的吳家,據當地人說,周瑩出殯的當天,自發送葬的四鄰鄉親約有八萬之眾,這種葬儀,在關中可謂空前絕後。當地流傳,因周瑩無子嗣,死後不能葬入吳氏陵園,受過恩惠的鄉親就在渠岸邊為其修廟,供奉為「水娘娘」。
從白富美到寡婦,再到女首富,《那年花開月正圓》藝術地詮釋了周瑩的人生,但歷史中,周瑩的一生遠比電視劇來的精彩。
小說《安吳商婦》的作者李文德這樣評價過周瑩:「她不僅是中國商業領域歷史上唯一有不俗建樹的商業才女,而且是唯一在中國商業歷史上為國家民族創立過不朽功績的女商業家,唯一對庶民百姓愛之深沉的女慈善家和愛國的女商聖。作為晚清時期的女商人,能夠在動蕩混亂的時局中找到一次次商機,為國家捐資助餉、為救濟鄉民慷慨解囊、為朋友信守承諾,就足以證明周瑩的才能與智慧。她的美德與智慧,不只是一種人格魅力的體現,而是秦商秦人智慧的結晶,值得三秦人驕傲和自豪!」(王惠)
(責編:鄧楠、雷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