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體育5月7日報導:
最近,在一項由某品牌贊助的涵蓋北京、廣州、香港、臺灣4大賽區共計6所頂級高中的「巔峰賽」中,來自臺灣的能仁家商擊敗北京賽區亞軍清華附中登頂,他們的「同鄉」松山高中更是在首輪比賽中以82-36狂勝廣州賽區亞軍省實中學。
能仁家商擊敗清華附中奪冠
一時間哀鴻遍野,論爭不斷,悲觀者慨嘆兩岸高中籃球差距之大,辯護者則強調與能仁家商對戰的並非大陸這一年齡段的頂級才俊——真正的人才都在青年聯賽而非高中——而且在北京市高中籃球聯賽中擊敗清華附中的北京四中並未出戰。
能仁家商逞威大陸雖令內地高中豪強臉上無光,卻也並非是大陸籃壇的世界末日,如果兩岸分別拿出最強陣容,大陸還是佔據較大優勢,有人舉出縱橫2016年第4屆長耀杯(全稱長耀杯高中公益籃球錦標賽)的深圳新世紀青年隊來佐證。
2016年:深圳青年隊在長耀杯奪冠
那一年,剛剛奪得中國男籃青年聯賽冠軍的深圳青年隊縱橫寶島,總決賽中20分吊打能仁家商,時年17歲的白昊天斬獲MVP殊榮。要知道,他們的對手可都是清一色的HBL強隊,其中更是有南山高中、松山高中這樣的豪門。
然而有一點不容忽視:無論清華附中還是深圳青年隊均面向全國選材,而HBL球隊只能將目光鎖定在臺澎金馬不足4萬平方公裡的彈丸之地。
能仁家商球員清一色寸頭
截至2015年底,島內人口只有2300餘萬,是一片極度匱乏大個子球員的戈壁,以「小快靈」著稱的臺灣籃球也正是在這「戈壁灘」上生長出來的。能仁家商球員們幹練的寸頭,黝黑的膚色,不禁讓人想起日本著名漫改電影《熱血高校2》中的鳳仙學院——當然後者更進一步,幾乎清一色光頭。 「我們進校隊就是為了打球,並不是為了出風頭。」能仁家商一位球員解釋說。
一部有大陸知名街球團體參演的紀錄片曾以臺灣藝人對籃球的態度管窺臺灣籃球生態,「咱們跟他們藝人打球的時候,這些藝人他不像是藝人,他像是跟你完全不認識就是想要贏你,就是球員的感覺。」其中一名球手還透露,臺灣藝人唐志中在聊天的時候常以「籃球人」自居。
唐志中大婚,王力宏等人擔任伴郎
HBL聯賽之於臺灣,就如同NCAA「瘋狂三月」之於美國,其火爆程度無需贅言。下面這篇文章有過非常詳盡的記述。
延伸閱讀:
揭臺灣高中聯賽:擁1.4萬人場館 NBA3D技術吊炸天
細節之處見匠心。火爆只是表象,促成火爆的是萬千精雕細琢過的細節。拋開高大上的所謂體系、制度不看,單看HBL對數據的重視,就足以讓人汗顏之後肅然起敬了。
HBL是臺灣高級中等學校籃球聯賽(High School Basketball League)的簡稱,為臺灣高級中等學校的校際籃球聯賽,由臺灣地區教育主管部門於1988年創立——比CBA的歷史還要久遠。該聯賽培養出了諸如李學林、周儀翔、楊敬敏等籃球名將。
HBL官網
有感於HBL聯賽關注度的逐年看漲,島內居於領導地位的入口網站雅虎奇摩便果斷伸出了橄欖枝。2016年11月底,雅虎TV正式宣布將直播新學年的HBL賽事,並為其打造專屬官方網站,提供完整球員與球隊比賽數據排行。有了一流企業助陣,HBL聯賽資料庫由此如虎添翼,再上新臺階。
2018年3月11日,HBL第106學年巔峰一役在臺北小巨蛋點燃戰火,松山高中以70:60擊敗能仁家商折桂。進入該場比賽的「單場數據」頁面,你會赫然發現,在常規數據方面,該頁面除了沒有正負值,其他部分與本賽季CBA聯賽官方數據獨家提供商貝泰科技的單場數據頁面相差無幾,甚至還有其相對合理與高明之處。
最令人震驚的當屬出手點分布和出手點命中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投籃熱區圖——這已經是相對高端的玩法。
從出手點分布圖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兩隊在實踐莫雷「魔球理論」方面可謂身體力行,進球絕大部分甚至全部集中在禁區和三分線。也能看出,在該場比賽中,松山高中三分投射表現最差的區域是右側45度角(僅13中1),而能仁家商的相應區域則是左側45度角(僅12中1)。往遠了說,這兩幅圖可以為教練的調整提供一定的參考,並省去一部分回看錄像的時間。同時還可以提升球迷的觀賽體驗,提供更多的談資。
林彥廷本賽季投籃熱區圖
阿不都沙拉木出手點命中率圖
球員個人數據方面同樣有不少亮點。以在該巔峰賽半決賽中三分球10中7率隊淘汰老冤家松山高中的林彥廷為例,我們可以通過出手點分布和出手點命中率圖直觀地看到,他在HBL的106學年度共出戰14場比賽,出手總數為157次。其中三分球出手57次,佔總出手數的36.3%;禁區出手為95次,佔總出手數的60.5%;禁區兩側中距離出手5次,佔總出手數的3.2%,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長兩分的出手次數則為0。又是一個典型的由魔球理論鍛造出來的球員。
如此考究的出手點分布,也難怪大陸有知名籃球數據專家疑心「能仁家商肯定背後有數據團隊在支持」。
反觀大陸方面能與HBL對標的賽事——全國青年籃球聯賽,漫說詳實的數據,甚至連戰報、照片都難覓蹤影,基本還處於「隱士王國」的狀態。比賽水平如何、賽果怎樣,業內人士恐怕都一頭霧水。當然,這跟青年聯賽缺乏商業價值有關,本身預算就捉襟見肘,也不可能像HBL那樣吸引大牌合作商。那麼,商業開發最為完善,競技水平最高的CBA又如何呢?
事實上,在CBA公司成立之前,籃協官網的數據系統經常崩潰,而且數據極其匱乏,更別提令球迷津津樂道的「高階數據」了。逼得幾大門戶只能赤膊上陣捯飭資料庫,水平自然參差不齊,有的網站甚至會將某隊某賽季的季前賽數據算到常規賽當中——掛著「CBA官網」頭銜的網站也大抵如此。
即便這樣,也已經比籃協資料庫高大上了不少。在那個年代乃至當下這個年代,最專業的資料庫「不在廟堂,而在草莽」。
23年來,太平洋彼岸的NBA在CBA職業化的歷史上起到了木鐸啟路的作用。然而,CBA大多數時候都停留在模仿皮相的層次,不敢侈談風骨,數據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
好在管辦分離之後,CBA公司摘下了套在脖子上的枷鎖,在資金調配和政策制定方面享有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權,多年來難以落實的數據問題終於得到初步解決,未來可期。當然,這又是題外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