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學在軍訓基地面向新生開展愛滋病防控知識宣傳教育活動
國家衛計委與教育部發布通知遏制愛滋病在學生群體中蔓延 北青報記者調查發現
20歲年輕人檢測中佔比越來越多
國家衛計委與教育部日前聯合發布《關於建立疫情通報制度 進一步加強學校愛滋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在通知中明確指出「我國青年學生愛滋病疫情上升明顯」。為遏制愛滋病在學生群體中的蔓延,兩部委未來將建立學校愛滋病疫情通報制度和定期工作會商機制,衛計行政部門至少每半年向當地教育行政部門通報轄區學校學生愛滋病疫情情況,共同分析疫情發生原因和影響因素,制定防控對策與措施。
通知要求學校應向學生提供諮詢檢測點聯繫方式,引導有易感染愛滋病行為的學生主動檢測,同時應嚴格按照規定保護感染學生個人隱私。
調查·概況
學生易感人群對是否感染一無所知
北青報記者昨日就學生愛滋病現狀調查時了解到,當前愛滋病低齡化特徵明顯,高校學生甚至初、高中學生通過性行為感染愛滋病的情況並不鮮見。
北京市性病愛滋病臨床診療中心、北京佑安醫院感染中心主任張彤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從中心近幾年接待檢測的人群中可以發現,14-20歲之間的年輕人佔比越來越高,十四五歲的少年前來檢測已不算稀奇。張彤表示,在去年的世界愛滋病日期間,北京佑安醫院與北京市衛計委等單位在三裡屯組織的免費快速檢測篩查活動中發現,接受檢查的幾百名大學生中,愛滋病感染率竟高達10%。而在日常的高危人群主動檢測中,從年齡段上觀察,學生的數量也越來越多。
「我們總的檢測量平均一年在10000人次左右,其中不少人是每隔三個月、每隔半年就來檢測一次。」張彤表示。實際上,在檢測人群中,需要每隔一段時間就進行檢測的人群主要是男男同性戀者、雙性戀者、多性伴者、共用注射器吸毒者等高危人群,而其中男男同性戀者又佔據了多數。
中國疾控中心性病愛滋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吳尊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截至去年10月,學生愛滋病感染者報告數字已超過百人的省份,包括北京在內全國已有10個,而這一數字在2013年為5個。吳尊友透露,目前青年學生感染人數基數較青年學生報告人數雖然絕對數值並不是很高,但與往年相比相對上升幅度還是挺快的。「各省相加,每年新感染愛滋病青年學生幾千人」。
男男同性傳播超七成
發生性行為前多使用合成毒品
市衛計委的通報顯示,去年1至10月,全市新報告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及愛滋病病人2932例,較同期增長了21.3%。其中經性傳播2794例,佔95.3%,其中男男同性傳播佔73.5%,也就是2100人左右。這些男男同性戀者的感染者多為青年,同時也是前往檢測機構進行檢測的主要人群。「從數量上看,學生當中的男男同性戀者前來檢測的比例也不小,幾乎也是目前愛滋病感染的最主要感染原因。」張彤表示。此外,一部分男男人群在發生性關係前後也會使用合成毒品,因此從感染原因上看往往比較複雜,兩者存在交叉情況。
據了解,在男男同性戀當中,特別是學生群體,性行為的發生過程倉促、性夥伴的變化頻繁,導致不少人對性伴侶是否染上愛滋病、是否應採取防範措施、事後自己是否染上愛滋病等情況一無所知。
保護易感人群個人隱私
目前醫院允許匿名檢測
為了解決部分地區學校預防愛滋病教育工作不到位、學生自我保護意識不強等問題,此次國家衛計委與教育部聯合發布的通知中提出,今後,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至少每半年向當地教育行政部門通報轄區學校學生愛滋病疫情情況,學校要向學生提供諮詢檢測點聯繫方式,引導有易感染愛滋病行為的學生主動檢測。同時,學校、疾控機構、醫療機構要為有易感染愛滋病行為的學生及感染者和病人提供行為幹預、告知、隨訪管理及抗病毒治療等服務。
北青報記者昨天從北京部分愛滋病檢測中心了解到,在現階段,為了保護個人隱私,針對主動前來要求檢測愛滋病感染情況的人群,醫院允許匿名檢測,除有效的聯繫方式外,並不存留其他個人信息。而在初篩中呈陽性的人群,醫院將通知個人前往醫院進一步覆核,如確認是陽性,將需要實名信息登記,包括真實姓名、身份證信息、家庭住址等。按照傳染病管理制度,覆核後呈陽性的個體信息將由檢測機構上報至疾控部門,並由疾控部門聯繫患者治療。
文/本報記者 劉洋
調查·高校
愛滋病檢測並未納入新生入學體檢
目前,無論是在初中高中的體檢還是大學入學的新生體檢項目中,都不包括愛滋病的檢測。而高校校醫院也並沒有專門的愛滋病檢測設施,加之這個群體相對隱秘,所以對於學校中愛滋病患者以及病毒攜帶者或者是同性戀人群,學校並不掌握數據。
根據市教委發布的《北京市中小學生健康體檢管理辦法》,中小學生健康體檢分為基本項目和選擇項目,基本項目包括身高、體重、實力、沙眼等,寄宿制的學生還需要檢查肝功,選擇項目包括血壓、聽力、尿常規等,並不包括愛滋病的相關檢測。而高校的新生入學體檢則沒有詳細項目的列表,《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中只列出了諸如心臟病、精神類疾病等不適合就讀的專業供高校招生參考。無論是中小學的體檢還是大學新生體檢中都沒有愛滋病的檢測。
某211高校校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現在學校能做的就是向學生宣傳預防愛滋病的知識,引導學生的觀念,如果學生需要做愛滋病的檢測,學校可以提供檢測機構的聯繫方式、位置等。但同時,學校也希望能夠掌握校內愛滋病患者的相關數據,這些信息目前疾控部門並不會向學校通報,「知道這些並不是作為招生依據,只是學校是人員密集的聚集區,如果有此類傳染性疾病,學校知道之後能採取一些措施。」
開設健康教育課 高校師資不足
對於不少高校學生來說,生理健康課作為學校的選修課之一併不陌生,防控愛滋病的知識多是課上教學內容的一部分,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學校都有開設。
以北京交通大學為例,從2012年2月,該校開設了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大學生青春健康教育」選修課,每學期開設兩個班,每班學生50個人,每學期上課8周共16個課時,「大學生青春健康教育」選修課包括性生理、性心理、人際交往等10個左右的主題,預防愛滋病就是其中之一,約佔2個課時。8周的上課結束之後,這些上課的學生就變身為「青春健康使者」,每個人要負責向4至6名沒有選修該課的學生傳播健康知識,並作為課堂考核的一部分。除此之外,還有《大學生健康教育》選修課,基本能夠覆蓋所有在校本科生。
「我們每學期還有8到10期的『青春健康同伴會』,每次20到30人左右,對學生進行普及講座。」北交大校醫院相關負責人告訴北青報記者,學校會有社團的學生參與市衛生行政部門組織的『同伴教育主持人』培訓,獲得資質證書之後在學校組織同伴教育的活動,以小範圍的專題形式普及防控愛滋病等生理健康知識。而在一些沒有專門生理健康選修課的學校,新生入學教育時也會涉及愛滋病的防治知識,「今年新生軍訓時,我們也專門新增加了防艾教育。」該負責人表示,在交大剛剛結束的新生軍訓中,校醫院進行了「正視性取向,預防男男同性性傳播」的相關教育,並向參加軍訓的新生發放愛滋病防控知識宣傳頁。
不過,儘管課開起來,學生選修的熱情很高,但學校也存在師資不足的問題。北交大校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該校生理健康選修課的老師主要來自學校心理素質教育中心、校醫院的婦科以及人口計生方面的老師,對於一個以理工科為主的院校來說,專業老師確有不足。除此之外,高校開設生理健康課,也會有一些反對聲音,「畢竟現在愛滋病還是一個敏感話題,學校專門開課,有時候會有家長反對,認為學校的引導有問題。」文/本報記者 董鑫
聲音
警惕「防艾」教育變成「恐艾「教育
正在重慶開辦青少年性教育夏令營的性教育學者方剛,昨天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的採訪時表示,「不能把防艾教育和性教育畫等號。現在我們的防艾教育現狀是,只介紹愛滋病傳播途徑和預防性侵犯,但這是遠遠不夠的,而這並不是性教育,只講這些,很容易把防艾教育變成恐艾教育。」
方剛坦言,自上而下的防艾教育,已在大學和中學存在了多年,但實際的教學效果並不顯著,「一方面,各個學校會有顧慮,擔心引來非議,怕外界把性教育誤解為性教唆;另一方面,即使上面下了文,但文件落實層面太空,沒有強制的執行機構和制度安排。有的學校即使此前有專職老師開『大學生性教育』的全校選修課,最終也因擔心』動靜大』低調地取消了。」
作為北京林業大學性與性別研究所所長,方剛近年來致力於培養中學性教育的專門師資,但卻面對著「上崗難」的尷尬,「這些年,共有4000多名老師參加過我的培訓,後續跟蹤發現,目前中學開性教育課程的比例甚至都不到5%,能有100個人在上課就不錯了。」歸根結底,方剛表示學校和家長群體對性教育的認識還有諸多誤區,「很多人覺得孩子太小沒必要知道太多,又或者認為這東西不用老師教,直接百度就行了的,哪用教的。」為此,方剛呼籲,防艾教育應該注重青少年人格塑造,讓他們逐漸培養起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意識和能力,「要讓我們孩子發自內心地對不好的誘惑說不,學著保護自己和他人,不是老師家長進行價值觀念的強行灌輸,更不能談』性』色變。」
另據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馬迎華今年年初發表的論文,文中提到22個學校的問卷調查顯示,學校對預防愛滋病教育的相關政策和落實情況不容樂觀,明確回答已落實相關文件的學校僅有六成左右,38.9%的大學生基本不能從父母處獲得相關的指導。分別有38.6%、38.9%和35%的學生報告「很少」學習到「性心理教育」、「家庭教育」和性道德教育」。文/本報記者 劉旭
圖片製作/潘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