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地下停車場近十多年得到了很大發展,多是伴隨新樓宇、社區建設修建地下室時建成的坡道式停車庫,系統管理不斷改進和完善頗受人們歡迎,但它的停車使用面積與地下建築面積之比較小,約40%~50%,行駛坡道與通道就佔很大面積。而深井式地下智能停車庫符合大中、城市地下空間開發長遠規劃,發展深層地下智能停車庫是未來停車市場的趨勢。
福州市觀風亭地下智能停車場位於福州市鼓樓區觀風亭街與冶山路交匯處,西南側為嘉華新城小區居民樓,場地十分狹小。在此建造停車場或存在著一些技術性的難題。此次工程總,開發商根據環境、地質、水文條件最終選用盾安重工全套管全迴轉鑽機進行施工。
此停車場結構為地下圓筒形,外直徑為21.4m,內直徑為19.1m,基坑深度22.5m,咬合樁長26.57m,預建共計地下7層停車平臺。該圓筒要作為圓形地下智能地下停車庫的外圍結構,使用年限50年。圓筒外部圍護結構採用直徑0.8m,樁距0.548m的全套管鑽孔咬合樁作為支護結構。筒周地質資料:地表2~3m為雜填土,其下7~10m為淤泥質土,其下為粉質粘土、全風化、強風化巖土層。地下水位在地面下2m處。圓筒中的土開挖到底時,樁頂沉降1.8mm,水平位移4mm,其餘深度士1mm。滲漏面積小於筒內側面積的5%。而此次施工的設備是盾安重工全套管全迴轉鑽機,利用咬合樁連續牆施工工法進行施工,有效的保障了施工的正常運行。
根據現場地質資料,行業專家開會討論並聽取了工程技術負責人對工程基本情況、施工和監測的匯報,查閱了部分記錄資料,對盾安全套管全迴轉鑽機設備施工研究,並實地參觀了咬合樁工程施工現場,對咬合樁與土方開挖進行了全程監測,開挖後支護樁最大水平位移變形在4.5mm以內,筒壁周圍地表最大沉降量6.3mm,從而得出結論,此項工程對建築物沒有不利影響。
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叢藹森對於此項工程中的某些特點發表了自己的見解,關於咬合樁基坑圍護結構的計算,可能需要考慮樁與樁之間的接縫材料性質的弱化和漏水問題。以上面內徑6.7m的圓筒來說,需要採用0.8m咬合樁118根,也就是會有118個接縫,而如果採用地連牆的話,則只有3-4個接縫。可以看出,咬合樁的薄弱環節更多一些,防水效果也會差一些。如果樁體施工時產生較大偏斜,就可能造成事故。咬合樁圍護結構的最大優點是它不使用泥漿,這是在城市施工的其他方法不好比的。而且它可以在不大的場地(如小區、街角)施工,也有獨到之處。至於咬合樁的風險,在它所處的地方,後面是多個高樓林立,前面是條河道,採用一挖到底,風險大了些;以後在周邊環境複雜的地方,要慎重考慮基坑開挖方法,可能要考慮採用逆作倒掛法。還有,在地質條件複雜、地下水很豐富或承壓水頭很大的地區,對防水止水更要重視。
中冶集團建築研究總院專家柳建國發表了作用在井筒結構上土壓力荷載沿深度分布規律曲線。
中冶建築研究總院專家黨昱敬也發表了其看法,關於井筒結構穩定應從兩方面考慮:一是井筒結構的整體穩定,只要作用荷載不產生偏壓,即作用在井筒結構周邊的土壓力荷載是軸對稱的,整體穩定就沒有問題;二是井筒結構的局部穩定,也就是井筒結構的自身穩定性問題,即在徑向土壓力荷載作用下,井筒結構的強度和剛度應滿足荷載效應產生的內力和變形控制要求。所謂壓拱效應,就是在徑向土壓力荷載下,井筒結構截面內會產生較大的軸力,一般為壓力。不難理解,如果壓力線與井筒結構的軸線重合,這種只有軸力作用而無彎矩的情況是最理想的狀態,材料使用也最經濟。
上海巖土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魏建華認為,此項工程設計膽大,但這可能是一個不太穩定的體系。未考慮施工垂直度偏差、灌注樁施工質量缺陷、土方開挖不平衡等可能帶來的結構體系不穩定。如果再加一兩道腰梁風險大大降低,不增加多少錢,而且灌注樁配筋還可以優化。
最終,經過眾多專家的討論,觀風亭地下智能停車場圍護結構對周圍建築無影響。根據環境、地質、水文條件選用盾安重工全套管全迴轉鑽機進行施工。
(本文來自盾安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