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之花(下)

2021-01-12 華西都市報

社稷之花(下)

宋代沈子蕃《梅鵲圖》軸。

宋代林椿《梅竹寒禽圖》。

清代汪承霈《三春韶牡丹圖》。

北宋牡丹圖。

  

□ 馬琳

  細想來,梅花成為思鄉之物,或與南北朝劃江而治有關。這種情愫,在數百年後的趙宋南渡時,蔓延出前所未有的悲情。梅花,是國讎家恨裡生出的閒情逸緻。


梅花的高潔與悲情

  在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銅鼎中,考古學家發現了梅核。有關於梅的記載,只是可以吃的梅子,如《尚書》裡「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如《禮記》裡「桃諸、梅諸、卵鹽」,如《詩經》裡有「縹有梅,其實七兮」「終南何有,有條有梅」「山有嘉卉,侯慄侯梅」。
  春秋時期的越國使節出使梁國,會手執一枝梅花作為見面禮,向梁王問候致意。因梅花普遍生長於氣候溫潤的吳越之地,大概是取其在北方罕見,所以才千裡迢迢地作為禮物帶給梁王。
  而真正的觀賞梅,應始於漢。《西京雜記》裡有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朱梅,胭脂梅」;「漢上林苑有同心梅、紫蒂梅、麗友梅」。揚雄的《蜀都賦》裡有「被以櫻、梅,樹以木蘭。」也就是說在那個時候,成都的綠化工作和今天一樣也有栽種梅花這件事。賞梅,逐漸成為漢人的一種習慣。
  自然而然,詠梅的詩歌也開始出現。魏晉時的樂府詩集《子夜四時歌》裡唱道:「梅花落已盡,柳花隨風散」「杜鵑竹裡鳴,梅花落滿道」。
  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某日午後在含章殿的屋簷下靜臥,一朵梅花飄零而下,正好落在了沉睡中的公主的額頭上,五朵花瓣栩栩如生,淡雅秀美,宮女們以為公主頂著個花瓣到處走,結果發現這朵花竟是花痕,拂之不去。鑑於梅花不是四季都有,於是愛美之人就用很薄的金箔剪成花瓣形,貼在額頭或者面頰上,這便是風靡千年的「梅花妝」。
  還是在南朝,名士陸凱行走在橫浦驛的梅嶺之上,盛開的梅花忽然讓他想起身處長安的好友範驊,便折梅一枝,託驛使送去,並附紙贈詩云:「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這種饋贈仿佛接引了千年前越王與梁王的情誼,但比千年前更有情調。
  南宋都城杭州,皇家、官僚、士人中賞梅之風盛行,王公、貴族家多闢有「梅林」「梅溪」「梅園」「梅圃」「梅屏」「梅坡」等。錢王宮梅崗亭有千樹梅花;孤山之陰繚歲寒亭皆古梅;皇宮御園內的梅堂苔梅;張功甫梅圃玉照堂觀千葉緗梅;西泠橋有紅白梅花五百株……均賞梅佳處。偏安的諸皇帝中,第一梅痴當屬高宗趙構,某日謁款泰壇,過易安齋,見有梅巖,喜愛之餘作詩誇讚,但這梅他卻不認識。於是便問主僧:「此梅喚作甚梅?」主僧答:「青蒂梅」。顧名思義,此梅之花蒂應為綠色,或是「綠萼」,但無論如何,這種梅花應未見於當時的宮苑之中。其實,這些皇宮深苑裡的梅花,就是「宮梅」。一百年後的宋理宗趙昀,召見畫家丁野堂問道:「卿所畫者,恐非宮梅。」丁野堂回答:「臣所見者,江路野梅耳。」可見宮梅與野梅的區別之大。
  在南宋,有了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梅花專著,即範成大的《範村梅譜》;而張功甫的《玉照堂梅品》更是一幅南宋貴族官僚賞梅的詳細畫卷,富麗奢華之氣濃鬱。
  仍是在南宋,如果說生活在早中期的詩人、詞人們,是以梅花標格比擬自己,意在表現抗金圖存的愛國之志的話;那麼到了宋亡已成定局的情勢下,大多文人的詠梅之作,則是在表達他們效仿梅花潔身自好,寧當亡宋遺民也不願委身事元的悲苦無奈之感。
  南宋江山裡的「一國之花」,苦得放不下,濃得化不開。
  呂本中的《早梅》:「獨自不爭春,都無一點塵」,是一種先受佞臣秦檜之苦、再遭棄國離家之痛後仍能做到的不爭與不染;「清夷長者」楊無咎多次辭謝朝廷徵召,終身不仕,《柳梢青》裡的梅花,就是與「茅舍疏籬」「淡煙寒月」為伴的自己:「寧寧佇立移時。判瘦損、無妨為伊。誰賦才情,畫成幽思,寫入新詩」;韓元吉的《梅花》:「本來淡薄難從俗,縱入紛華亦絕塵」,落筆天成,不事雕鐫;陸遊的《梅花》:「與卿俱是江南客,剩欲尊前說故鄉」,是北望中原的哀愁;尤袤的《梅花》:「望遠可無南北使,客愁空費短長吟」,充溢著世路艱難、思鄉卻不得歸的愴痛之感;辛棄疾的《臨江仙·探梅》裡:「更無花態度,全是雪精神」,梅花的冰肌玉骨為詞人所景仰;姜夔的《疏影》裡:「還教一片隨波去,又卻怨、玉龍哀曲。等恁時、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仿佛聽得見哀怨悲涼的笛聲《梅花落》;劉克莊的《落梅》詩云:「一片能教人斷腸,可堪平砌更堆牆。飄如遷客來過嶺,墜似騷人去赴湘。亂點莓苔多莫數,偶粘衣袖久猶香。東風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花開花落的「權柄」,全在「東風」掌握之中,它忌恨梅花孤介清高,不讓迎春含笑,「謬」作「主張」,到了何等程度!詩雖詠梅,詩人自我卻隱含其中,又哪句不是在說南宋末年的黑暗腐朽?


承載道德情懷的牡丹

  牡丹成為觀賞植物,是在南北朝時期,這比梅花要晚得多。由隋至唐,牡丹逐漸超越百花,成為「花中之王」。盛唐時期上至宮廷,下至民間,開闊大氣、雍容華貴的牡丹之盛,盛如唐詩。也就是從盛唐開始,牡丹的生物特性與審美屬性,被強大的政治象徵所覆蓋。牡丹最熱情盛放的地方,是蜜糖般豐腴美好的帝都——洛陽、開封。
  「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國色一詞,在劉禹錫《賞牡丹》詩以前,都是用來形容美女的。自他以後,稱牡丹為國色者漸眾:李正封有「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羅隱有「當庭始覺春風貴,帶雨方知國色寒」,李昉有「眼底見伊真國色,鼻頭聞者是天香」,王十朋有「月陂春色滿花枝,國色天香照雪肌」,王沂孫有「國色微酣,天香乍染,扶春不起」,張孝祥有「洛下根株,江南栽種。天香國色千金重」……宋及之後,國色幾乎成為牡丹的專名。
  「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花王一詞,在皮日休《牡丹》詩以前,並無花王之稱。自他以後,稱牡丹為花王者漸眾:毛滂有「小雨新晴,才過清明後。初見花王披袞繡」,韋驤有「天意似嫌群卉雜,花王留在晚春開」,李綱有「我昔驅車遊洛陽,正值名圃開花王」,楊萬裡有「東皇封作萬花王,更賜珍華出尚方」,黃裳有「已覺遍韶容,最後有花王,芳信來報」,方回有「忽見花王大如鬥,始知天地有君臣」……宋及之後,花王也幾乎成為牡丹的專名。
  可以清晰地看到,國色、花王之謂,已與國家社稷聯繫在一起。而這種聯繫,自唐發軔至北宋,已定型為一種特殊的思維模式。牡丹,這朵承載著士大夫道德情懷、社稷安危的國色花王,開至南宋江山時,已明顯水土不服了。
  後來的明清,由於政治文化中心多在北方,牡丹又再次被視為國家的象徵。

相關焦點

  • 與社稷有關的家具
    從夏、商、周至元、明、清,「社稷千載"「皇圖永固"一直是帝王不懈的追求。御用家具作為一種禮制的象徵,在帝王的生活中無不體現著關於江山社稷的夢想。清雍正時對太監的有關規定中便有:「凡有寶座之處行走經過,必存一番恭敬之心,趨竄步方和禮節。」由此可見,寶座自被帝王獨佔之後,已經營造了至高無上的神聖權威。清代龍椅上雕飾繁複精美,上邊盤踞著十三條形態各異的龍,這「十三之數取自九五之尊之「九"加上「日、月、星、辰''。這些龍又都為五爪,代表五行齊全,具備無上的智慧與靈性。
  • 一生不容錯過的10句經典語錄,國有賢臣安社稷,家無逆子惱爹娘
    故惡之顯者禍淺,而隱者禍深;善之顯者功小,而隱者功大。」3. 窮灶門,富水缸。語出自(清)李光庭《鄉言解頤·物部》:「窮灶門,富水缸。」說灶門口要少放柴,水缸裡要多放水,時刻要防火災。4. 家賊難防,偷斷屋糧。
  •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考證之楊玉環:誤國誤君,危害江山社稷
    唐玄宗怎麼忍心下此毒手啊!不是昏君又是什麼?但是武惠妃不久病死。「及妃薨,年四十餘」(同上,《貞順武皇后》)。因此,壽王未能立為太子。可見,當時的唐玄宗已經不再是開元早、中期的那個英明皇帝,而是嬖愛女人、唯愛妃之言是聽、唯奸相之言是聽的一個昏君了。到了楊玉環時代,唐玄宗越發變得昏亂而不可收拾了。
  • 奇蹟之花,盤點全球十大怪花(下)
    顛茄的花和果彼岸花——黃泉路上的守護者彼岸花又稱曼珠沙華,但其實它的學名叫紅花石蒜,這名字是不是瞬間把我們從幻想拉回了現實。原產於中國長江流域,分布在長江中下遊及西南部分地區,相關記載最早見於唐代。傳說中彼岸花自願投入地獄的花朵,被眾魔遣回,但仍徘徊於黃泉路上,眾魔不忍,遂同意讓她開在此路上,給離開人界的冤魂們一個指引和安慰。在神話裡,彼岸花的花香具有魔力,能喚起死者生前的記憶,此花只開於黃泉路,也算是對死者的一直安慰吧。彼岸花布滿在地獄之途,代表死亡,也代表新生。
  • 四川發現冥界之花 冥界之花是什麼花(圖片)
    導語:近日,四川發現冥界之花,冥界之花是什麼花?冥界之花圖片曝光。  近日,四川東北部的萬源市,一所學校的師生在山中發現了一些頗似水晶蘭的植物,並拍下了照片。經成都市植物園和達州市林業局專家辨認,初步確定該植物屬水晶蘭亞科。  水晶蘭,真的在萬源現身了?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基備考:《木蘭辭》中的人文考點
    明清兩代的帝王舉行各種祭祀活動的場所有天壇、地壇、祈谷壇、朝日壇、夕月壇、太歲壇、先農壇、先蠶壇和社稷壇。   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   地壇公園又稱方澤壇,是明清兩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場所,也是中國現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壇。
  • 三花聚頂,斬三屍,是一回事嗎?
    龍族在這部影片裡實在是憋屈,扮演一個受盡欺負的」良家婦女的形象「而天族扮演一個」流氓「的形象,實在是差異巨大,堂堂龍族看似風光無限,實則是以看押囚犯之名被軟禁,而且通過最後的彩蛋我們可以看出來,海底煉獄深處的鎮壓妖獸,與龍王的關係也是匪淺。
  • 原來這些花是黑暗之花
    你不知道的黑暗之花 !!!花開兩生面,人生佛魔間。人們總在追尋光明幸福和喜悅,可是在這些的背面也隱藏著黑暗,痛苦和悲傷,每件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就連我們看到的花朵也有著不一樣的花語和寓意,今天就讓花匠帶著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傳說中的地獄之花吧!
  • 冥界四花之死亡之花,彼岸花
    藍色彼岸花花語:這是一種理想的顏色,現實中並不存在,藍色太過純淨,以至於很難找到可與之搭配的色彩進入人們的視野,因此,它的衝擊力格外強烈。這種藍被譽為一種理想之藍、絕對之藍,其明淨空曠往往使人迷失其中。
  • 盤點十大愛情之花,代表著令人心碎的悽美之花
    盤點十大愛情之花,代表著令人心碎的悽美之花世界上有很多植物吸引著我們,特別是花,女孩子對它有一種特殊的迷戀。當然在大自然的孕育下,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生物,婀娜多姿,種類繁多!但有一點我們應該注意,有些花在它美麗的外表下潛藏著劇毒物質。
  • 青繡:繡針下綻放的生命之花
    「生命之花」。繡有傳統圖案的肚兜如今成為收藏品。針扎本身就是一件小繡品。風格稚拙的枕頂圖案。青海刺繡種類繁多,適用範圍廣泛,基本涵蓋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生活用品上,過去幾乎家家戶戶枕頭的兩邊都要繡上花。一些農村婦女特別是少數民族婦女,全身上下都可以看到繡品。房間裡,牆圍上、枕頭上、炕上,凡是有可能蓋的單子上都會繡上圖案,整個屋子就像一個「花」的世界。他說,這表明了青海繡女對刺繡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十大黑暗之花,十種悽美寓意之花
    很多朋友都不知道代表黑暗之花有哪些,常見的十大黑暗之花主要有罌粟花、彼岸花、雙生花、月桂花、黃色白頭翁、黃色鬱金香、黑百合花、桃色夾竹桃、天仙子、荼蘼花,其中的罌粟花是居於首位的,它是製作毒品的原材料,可以使人上癮,痛不欲生,它的花語是死亡之戀,更是為它增添了黑暗色彩。
  • 微小說:姑娘,這花有劇毒,可要小心才是
    冥玥看似王者之月不過是先皇替太子擋刀的質子!  先皇駕崩,太子慘死,他被推上輿論的頂端。冥玥不顧一切此生只求那手中的劍屠遍天下負他者!  「婢女拜見秦王。」第一次相見是在朝堂之上。他是高高在上的「王者」,她是被拱手相送的「天女」。  又見是在御花園。  她笑顏如花,全然不知身後的冥玥,甚至是他的接近錦瑟也渾然不知。
  • 比彼岸花更神秘的「冥界之花」:水晶蘭
    但是長相很奇特,令人耳目一新,關於它的傳說似乎比彼岸花還要多,也叫作死亡之花。對於彼岸花所有人都聽說過,甚至很多人都見過,長相很是妖異。但對於水晶蘭這個名字,我想你一定比較陌生,並且腦補的圖片一定是與實物大相逕庭。
  • 冥界之花——彼岸花
    彼岸花,開一千年落一千年,花葉永不相見。情不為因果,緣註定生死,永遠相識相知卻不能相戀。在此生無法觸及的彼岸,曼陀羅華 卸下所有記憶,花為黃泉,彼與岸,各開兩岸。彼岸花又稱引魂之花,是惡魔的溫柔。彼岸花開在秋彼岸期間,非常準時,所以才叫彼岸花。云何曼陀羅華?白圓華,同如風茄花。云何曼珠沙華?赤團華。相傳以前有兩個人名字分別叫做彼和岸,上天規定他們兩個永不能相見。他們心心相惜,互相傾慕,終於有一天,他們不顧上天的規定,偷偷相見。
  • 黑暗之花——最悽美的花
    1、彼岸花 別稱:曼珠沙華、無義草、龍爪花、鬼擎火、幽靈花、地獄花、舍子花、山烏毒、生死之花、花不見葉、鬼撐傘、引魂之花、接引之花、忘川花、石蒜、紅花石蒜等。
  • 「幽靈」之花——水晶蘭
    用「美麗之精靈、脆弱無城府」這話描述水晶蘭很貼切。
  • 花界之最大的花,直徑1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吧。花界之最大的花,直徑1.5米左右,7年開一次花,花期只有2天巨型魔芋的花可以釋放汙穢的氣味,這些氣味能夠吸引腐屍甲蟲和其他花粉傳播者,氣味通常是腐肉的味道。巨型魔芋一生只開兩到三次花,每次花期很短,僅有一天時間。
  • 冥界之花,四大死亡之花,其文化寓意
    曼陀羅花被稱為冥界四花中有著洞察幽冥能力的花,曼陀羅能夠超然覺悟,幻化出無窮的力量,是一種讓人心生恐懼的花。2、彼岸花彼岸花在很多人的心中也是一種非常恐怖的花,彼岸花象徵著死亡、低地獄的召喚。在民間,彼岸花更是被稱之為死人花,因為彼岸花的花期在秋分的後三天,而秋分正好是上墳的日子,人們在去上墳的路上看到開滿血紅色的彼岸花會覺得非常的陰森,所以它也被稱為黃泉路上的花。相傳彼岸花只開在黃泉中,所以被認為是開在冥界三途河邊、忘川彼岸的接引之花。也因為彼岸花的花色如血一樣絢爛鮮紅,而且是有花無葉、有葉無花,花葉永不相見,就被人們認為是冥界唯一的花。
  • 極其罕見的花,死亡之花水晶蘭的傳說
    導讀:也許你見過浪漫嬌媚的玫瑰花,不可褻玩焉的荷花,顏色鮮豔的牡丹,那麼你聽過極其罕見的死亡之花——水晶蘭嗎?咋聽之下,也許會被它的名號給嚇尿,但是呢,也不用害怕。它就是水晶蘭,也有著「幽靈草」「夢蘭花」等名。死亡之花水晶蘭的傳說水晶蘭獨特的習性和神奇的外形,使其在中國傳統的武俠小說、傳奇當中,常常作為幽靈之花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