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夏、商、周至元、明、清,「社稷千載"「皇圖永固"一直是帝王不懈的追求。御用家具作為一種禮制的象徵,在帝王的生活中無不體現著關於江山社稷的夢想。
寶座,物化的皇權
王世襄在《明式家具珍賞》中描寫寶座「是供帝王專用的坐具,在大型椅子的基礎上崇飾增華來顯示統治者的無上尊貴"
寶座,又稱御座,是供帝王專用的坐具,我們常說的「龍椅"便指的是寶座,大約至宋朝時逐漸演變為帝王專用的坐具。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秦漢以後,龍慢慢成為皇權和皇帝本人的象徵。而作為皇帝接見本國大臣、面見外國特使、處理一國大事時所坐的專屬寶座,這把椅子自然就被稱為「龍椅"。清雍正時對太監的有關規定中便有:「凡有寶座之處行走經過,必存一番恭敬之心,趨竄步方和禮節。」由此可見,寶座自被帝王獨佔之後,已經營造了至高無上的神聖權威。
清代龍椅上雕飾繁複精美,上邊盤踞著十三條形態各異的龍,這「十三之數取自九五之尊之「九"加上「日、月、星、辰''。這些龍又都為五爪,代表五行齊全,具備無上的智慧與靈性。
現藏頤和園的黑漆描金有束腰雲龍紋大寶座,體型碩大,為五屏風式,靠背板錦地紋框內繪海水雲龍紋,形象威猛霸氣。寶座黑漆靜穆,描金燦爛,層層細密的斷紋,宛如秋江橫波,體現皇家用具的威嚴與工藝精美。
位於太和殿內的乾隆水波雲龍寶座,選用上乘珍貴紫檀木精心雕琢而成,文理細緻緊密,光澤深邃古樸,「水波雲龍"圖紋莊嚴偉岸,遊龍栩栩如生,工藝精湛,氣勢磅礴。寶座木材厚實,所以採用難度很高的高浮雕技法,紋飾玲瓏浮凸,立體感十足。這種難度極大的高浮雕技法刻畫,必然出自清宮造辦處的能工巧匠之手。
「天子當屏而立"
屏風在周代就以天子專用器具出現,在誕生之初被設計為置於皇帝的寶座之後,稱為「斧扆",是名位和權力的象徵。《史記》中便有記載:「天子當屏而立"周代屏風以木為框,高八尺,裱絳帛,上繡斧紋,斧形的近刃處畫白色,其餘部分畫黑色,象徵帝王權力。周天子在冬至祭時,背後「設皇邸",需「以風皇羽飾之"。後世的屏風與最開始的「斧廉'',可謂一脈相承。皇宮中使用的屏風一般為座屏。座屏屏下有座,由多扇組成,體型較大,不易挪動,在室內陳設時位置相對固定。在皇宮各宮殿的正殿明間,都陳設有一組屏風。屏風前配以寶座、香幾、宮扇、仙鶴、燭臺等,這是皇宮中特定的陳設形式,是皇權至高無上的象徵。髹金雕龍屏風居於故宮太和殿中央龍椅的後方。金柱之間,體量巨大的屏風高居在三面出陛的高臺上,無一處不象徵著皇帝統御萬民、至高無上的權威。
「位九五,承帝王之統"
御用家具上常見的雕飾,無論是龍紋、雲紋均呈「九"中蘊含著深刻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五"之數「;這其中國古代將數字分為陽數和陰數,奇數為陽,偶數為陰。陽數中「九"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五''象徵帝王的權威,稱之為「九五之尊"而在中國傳統文化典籍《易經》中,「九五"意寓「飛龍在天",這也昭示著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
關於「九五''還有另外一種更為有趣的說法。傳統中以「上九"為最高,「九五"次之,而至高無上的皇帝本人也只能稱「九五",這無不體現「滿招損,謙受益"「過猶不及"、「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的東方式中庸智慧,也是皇帝對於江山穩固的期盼。乾隆的書房澹寧堂中的九五至尊墩,細數上沿、下沿各有四十五個凸起的鼓釘,這「四十五"之數便是由「九"、「五"相乘而得。九五至尊墩為皇帝御用,平常人使用即被視為僭越,便要惹來殺身之禍。
這些與江山有關的家具歷經久遠卻熠熠生輝,靜靜地講述著一代代「興廢榮枯,終不改,江山千古"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