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我跟隨西布耶教授來到南太平洋的新喀裡多尼亞島,距澳大利亞昆士蘭東岸1400多公裡,這是一座有人類居住的偏遠海島,屬於熱帶雨林氣候,降雨量豐沛,島上植被茂盛,是非適合鳥類生存。
我們來到這裡就是要考察一種名叫獨角鸚鵡的物種,它是這個地區獨有的一種鸚鵡,又被稱為翎冠鸚鵡。
該種鸚鵡體長32釐米左右,體重140克左右;身體的羽毛以黃綠色為主,成年的鸚鵡黑臉、紅額頭,紅眼睛,頭上長有2根翎毛,看上去像翎角,有的會是3根,4根翎角的較少見,生有2根的較多見,屬於十分珍貴的鸚鵡。
它們主要分布在潮溼的森林中,常常出現在南洋杉的混交林地區,以花朵,堅果,水果,漿果,樹木和灌木的種子以及成熟的木瓜為食。
它們非常警惕,幾乎無法接近,通常成對出現,每群最多10隻鸚鵡;在日出前一個小時比較活躍,晚上在樹梢或樹洞中棲息。
從1988年統計的7000多隻,到目前只有不到3000隻,它們的野外種群數量每年都在減少,這引起專家的很大擔憂,我們這次考察要弄明白它們種群下降的具體原因。
經過西布耶教授歷時3個月的考察,目前得出結論,該種鸚鵡面臨棲息地退化和一些外來物種的競爭,還有一些疾病的危害,主要還是由人類的活動引起——對老樹和大樹的砍伐,造成它們棲息地的縮小和退化。
為了長期保護獨角鸚鵡,該物種受到了新喀裡多尼亞法律的全面保護,研究和調查工作仍在繼續。
還要對它們採取人工保育計劃,從大自然中捕捉一些活體鸚鵡進行圈養,並建立圈養品種,保留種苗,以供將來重新引入大自然。
人工保育計劃,也是嘗試著進行試驗,不是所有的鸚鵡都適合人工圈養,有的種類的鸚鵡會在這種環境中不繁殖。
這種保育計劃需要鸚鵡專家、鳥類行為專家,鸚鵡遺傳學家等專業人員參與,探索和研究著,其實這種做法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