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第一詩人管管編劇,古今第一美女胡因夢主演,華語影壇首部奇異幽靈電影《六朝怪談,絕而復生》。第一話:人獸畸戀,心猿意馬;第二話:荒郊古剎,以殺止殺;第三話:鏡由心生,昧心喪命。幽玄詭異的配樂功不可沒,頗有志怪小說的意境。和現在的恐怖片相比,奇異元素居多(有大量靈異奇幻的場景),但劇情較弱,且三段敘事,電影的配樂確實不錯!每次追逐之中急促的鼓點聲都讓我想起《臥虎藏龍》,這可是30多年前的電影,通篇是信與義,最後一個故事尤具分量,也許不自覺地,我們就忘了我們曾經的初衷,並不敢直面。明清筆記小說多滲透了因果報應,有時候讀多了容易審美疲勞。六朝怪談,乃至唐宋時的一些筆記,倒是真正體現了「恐怖」的內涵。那種詭異感很粗野,但很吸引人。極大程度是對日本自成美學體系的民俗志怪片的本土化,不過導演並未融入醒目的華語文化元素。完成度尚可的《馬女》是其中最富異色詩意的一篇,其餘兩篇則較為粗糙簡陋,整體觀感高開低走。
傳統社會對於美的態度極其曖昧,美不可以招搖,女子要養在深閨,美是原罪,「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年代的意義更大一些,後來日本也出了一些分段式的恐怖電影。「馬女」排在最前可能是因為有胡茵夢參演,「古剎」情節比較有意思,但四個反面人物太弱不禁風,而且動作戲假,最後一個故事有想法,但還是有些混亂。怪談,美哉!第一個故事《馬女》好酷好邪,人都不講信用,何況牲畜?特別反諷,人還不如牲畜。第二個故事《古寺》留白多,內涵豐富,一個也不放過,裝瘋賣傻躲避追殺,鬼影好有戲。第三個故事《鏡中孩》是個佛教故事,諷刺十足,鏡中孩是良心初心的化身,有警世之意,好像《聊齋志異》。王菊金導演構建的世界,他掌握寓言的技巧,用客觀去呈現事與願違,冷漠掉的人心才是怪談。那個年代老愛拍些志怪的故事,末尾往往是含有寓言意味的,這三個故事也不例外。王菊金的爭議作品很多,但撇開那些爭議話題,還是這部最佳。
有「三言二拍」風格的中國傳統因果報應說教作品。中國其實不乏這種題材的藍本,從魏晉時期的《搜神記》,《幽明錄》,《列異傳》,到明清時期的《聊齋志異》,《子不語》,可以汲取的東西太多了,然而還未曾見過有幾個人充分利用,《六朝怪談》在這方面的努力嘗試值得敬佩,但比起小林正樹的《怪談》,便又有些相形見絀了。三則醒世恆言。日系風的《馬女》,春閨少女的欲望與背信。老派持重的《古剎》,清靜之地的「絕地反殺」;荒誕而喻世的《鏡中孩》,偽高僧貪慾成魔,自食其果。包含太多哲理,拍攝手法獨特,確實摻雜了日本風格。此片放在今日也獨立群雄!第一個故事是根據小時候看的神話改編的,第三個故事很有教育意義,第二個故事沒啥特點。第一個差了一口氣,差在胡因夢的演技上。小龍的塑造和神交的馬蹄都是完美。最好的是第三個,最中意的恐怖片的模式。胡因夢確實美得迷離,演的有點生硬的,畫面構圖很美。
看到這部電影的第一感覺就是跟《怪談》比較了,怪談是那種第一遍看會覺得很厲害的電影,所以在我心裡真的是這類電影的標杆。這部電影音效不錯,胡因夢才是四千年第一美女吧!但是在幽冥感這塊比怪談就差了很多了,比起胡因夢這部電影就糙了點,其實講的不過還是世俗的道理,但在詭異這塊我更服《阿嬰》。營造手法是厲害的 日本怪談片的趣味 呈現效果受限於客觀條件 這個畫面觀感有點差。一直對於古人的世界觀和審美很好奇,所以喜歡這種類型的片子。第一部胡因夢很漂亮。第二部在古寺裡的氛圍營造的很好,可惜收的太倉促。第三部感覺是很多恐怖片的老套路,倒是藉此了解了古代的寺廟是如何營生的。三個點到為止的志怪故事。部分細節非常精彩。最喜歡三。二有些不知所云。愛憎分明的中式故事,陰暗恐怖的外包下竟是凜然正氣,雖然醜惡,但並不足懼。第一段應該是蠶馬的故事。第二段似乎有點龍門客棧的味道。第三段很有意味,心魔。
雖然年代久遠,仍難掩奇詭妖媚氣息,三個故事古風古意,中國式古典恐怖氛圍和民樂配樂,妙哉!「馬女」裡胡因夢美豔不可方物,講了信守承諾的問題;「古剎」最陰鬱奇詭,故事稍潦草;「鏡中孩」其實是講人格分裂,老僧違背初心勢利刻薄,從前的自己就緊纏不放,殺死自己。王菊金您老太有才了!膜拜! 雖然模仿日本怪談風格很明顯,臺詞單薄,但依然瑕不掩瑜。美到心動的原因之一是胡因夢太嫵媚配音太嗲。另一個原因,音樂絕對有助攻作用,該詭異的地方很詭異,緊張氛圍也營造不錯,異色情節起的音樂又很飄。既好看又有意境的中國特色恐怖電影,布景也很耐看。記得小時候看漫畫就覺得那個馬的故事有點意思,女神一演,就變成了美女與野獸了。第一個故事請參考蠶女之傳說。相關作品:《山海經》第八卷《海外北經》,《荀子賦篇》,《搜神記》之《太古蠶馬記》。從片名就透著一股日式味道,配樂也是用島國的三弦,三話之中,馬女最佳,改編自《搜神記女化蠶》。越是在赤貧之野,胡茵夢越能展現出傾城傾國的絕色之美,一襲白裙,十分撩人。
日式怪談風味濃厚的三段式故事集。第一最為有味第二最為有趣第三教化最佳。三段故事組成的無主孤片:食言,背信,昧心。第一個故事商業味濃,從衣飾、布景上看頗受日本影響,看後就記得一直在嬌嗔的胡因夢;第二個故事氛圍生動,表演卻有脫節感;喜歡第三個故事裡丑角妝的高僧+變形畫面。現在重溫當然發現許多粗糙和不完美之處,但觀看的驚悚程度絕不亞於《畫皮》。胡因夢的美與馬皮的詭異,植入腦海,似懂非懂的情慾更是攝人;背信棄義忘卻初衷,古往今來經久不衰的題材,第三個故事的配樂與扭曲鏡像,無一不是當年物盡其用的技術手段,營造的恐怖氛圍,依舊不輸現在依賴化妝特效的國產同類型片。和《怪談》有很大的相似之處,難免會讓人做對比。三段敘事都不是很完整,但這樣奇幻詭譎的片子在現在是越來越少了。我們只專注做嚇人,而忘記了映射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