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新聞3月20日電 每一個人生於母親,養育在家庭,家是每個人人生之旅的起點,也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庇護港灣。疫情當前,每一個小家庭,大家庭就像社會中一個個堅強有力的細胞,充滿生命力地在生活著、奮鬥著。疫情下的動物園少了一些喧囂,卻多了種子般破土萌發的韌勁,經過了艱辛的孕育,一個個嶄新的小生命在此誕生,上海動物園四大動物家族再添新丁,在母親和飼養員的細心照料下,這些可愛的小精靈傳遞著愛和希望。自然的偉大,也就是生命的偉大,疫情下的春天,生命不息。
小長頸鹿斷奶入託
春天到來,食草區兩隻新生小長頸鹿迎來它們新的生命周期,斷奶。這兩隻長頸鹿是去年8月、9月出生的兩兄弟,從一出生就是是飼養員們心中最大的牽掛,也時刻得到全園的關注,而斷奶對於它們今後的生長非常關鍵。
斷奶開始,為縮短長頸鹿母子的分離痛苦,飼養員以最快的速度將它們分開,一人負責用食物引誘,一人負責關門,很快就將這兩對母子分離開了。兩隻小長頸鹿進入新家後略有膽怯,時刻呆在一起,但又十分呆萌可愛。兩隻雄性小長頸鹿顯得十分文靜,站在欄杆一側一動不動,不愛說話,時不時環顧四周,打量著周圍的一切。
有人認為長頸鹿是個啞巴,從來不會叫。其實長頸鹿不僅有聲帶,而且它們也會叫。但是長頸鹿的聲帶比較特殊,在它的聲帶中間有個淺溝,不太好發聲;而且,發聲時需要靠肺部、胸腔和膈肌的共同幫助,但由於長頸鹿器官之間的距離太遠,要是叫起來很費力氣。所以,它們平時一般很少叫。在動物園裡想要聽到長頸鹿的叫聲那就只有在長頸鹿寶寶斷奶,找不到媽媽時能發出像小牛的「哞、哞、哞」的叫聲。
和它們住在一起的是一個成年大哥哥,這位大哥比較友好,並沒有欺負它們,還與它們一起分享美食。長頸鹿媽媽在欄杆的另一側,時不時的隔著欄杆與小崽親密互動。好在這兩隻小長頸鹿的適應性比較強,沒用幾天就適應了單獨生活,似乎忘記了隔壁的老媽。跟著這個大哥哥玩的不亦樂乎,在媽媽那裡學到的技能陸續展現出來了,用舌頭熟練的擼著懸掛在高處的女貞樹葉。
為了讓它們儘快適應斷奶生活,飼養員為小崽添加豆粕等高營養食物來補充營養,怕它們胃口不好提供了足量適口性較好的女貞,適當調整懸掛樹枝的高度,方便它們取食。細心的飼養員們還為它們做了一些丰容,來消除鬱悶情緒。在野外,長頸鹿出生後不久就跟著媽媽啃嫩樹葉,慢慢習慣逐步過渡到以植物為食,一般到9個月左右斷奶。
斑馬順利融入大家庭
近日,兩隻新生的小斑馬順利融入大群體,開始新的生活歷程。此次進入這個大家庭的斑馬是去年新生的兩隻雌性個體,它們也是在去年出生,目前,大的近1歲,小的半歲。在經歷了哺乳期、斷奶期、生長期後,這2個斑馬家族的新成員開始進入群居生活。
斑馬是群體性動物,在動物園的飼養過程中,合群是非常重要的一關。為了讓小傢伙們更好地融入群體,合群前期,飼養員們做足了預案。斑馬屬於神經較敏感的動物,比較容易情緒化,為此飼養員們小心翼翼地將這兩隻小斑馬引致室外活動場。剛剛進入,這兩隻小斑馬略有不適應,一隻總是躲在門口,一隻則在角落裡張望。為了讓它們儘快適應群體生活,飼養員怕它們吃不飽,受欺負,專為它們開了小灶,將青草和顆粒料分散飼喂,待它們熟悉場地後再將飼料放在一起飼喂。
這個大群體除了它們兩個,還有三隻年長個體,一個雄性和兩個雌性,這三隻成年個體比較友好,並沒有欺負這兩個下加入的成員。兩隻小斑馬吃飽以後,便找個小角落躺下來開始休息,休息的時候也不忘注意周圍的環境。但是慢慢地,整個斑馬家族就接納了它們,家庭的溫暖很快融化了種群個體間的堅冰。
斑馬同其他大部分食草動物一樣時常聚集在一起活動是群居類動物。結群生活是為了適應生活環境,這樣可以減少獅子的攻擊。在野外斑馬集體主義精神很強,遇到天敵時,集體作戰,成年斑馬圍成一圈,屁股朝外,將幼崽圍在圈裡,用強勁的後腿猛擊敵人。此次合群飼養可以讓幼崽斑馬學習新技能,儘快適應新生活,展示出應有的生活習性,來提升動物福利。
戴帽長臂猿「二寶」的成長記
戴帽長臂猿因為頭頂有一簇黑色的毛髮,看起來像戴著一頂帽子,故而得名。它們沿湄公河流域分布,從泰國南部至柬埔寨西部,但現只能在泰國東南部、寮國西南端和柬埔寨西北部發現。在野外以小家庭為單位生活,通常一家三口或四口。
上海動物園的靈長動物二區裡居住著這樣一個幸福小家庭,爸爸、媽媽、哥哥還有未斷奶的妹妹(馬上滿150日齡啦)。猿媽媽和二寶每天肚皮貼肚皮,處於一級保護狀態。哥哥對於妹妹的到來,說實話,有歡喜也有嫉妒,這跟人類的二胎家庭還真有些相像。家裡多了一位新成員,大家的關注和寵愛難免有所偏移,曾經的寶寶已經長大,不再需要媽媽24小時的貼身保護。
猿媽媽極富有母愛,有時會見到她同時摟著兩個孩子、嘴巴咧開並發出高興的聲音,兒女雙全,那傲嬌的模樣簡直是「猿」生贏家啊。母子仨猿就像一個模子裡刻出來似的,同樣的顏色、同樣的造型、同樣的五官,唯一的也是最明顯的區別在於體型差異,分別是S號、M號、L號。一家四口,現在只有爸爸是黑色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哥哥會在成年後變得跟爸爸一樣噢。
為了監測二寶的生長發育情況,飼養員翻看了之前大寶的記錄進行對比:哥哥約兩月齡時(七月份)已經被媽媽偶爾允許離開溫暖的懷抱、獨自掛在籠舍的網片上鍛鍊筋骨;而妹妹馬上快五月齡了,至今還沒有被允許。大家猜想可能是寶寶的性別不同、可能是季節氣候的不同、也可能是其他原因。不過最近,多次看見妹妹蠢蠢欲動且想要探索外面世界而揮舞的小手,也許在不遠的某一天,就能見證她的第一次獨立。
飼養員趁猿媽媽靠近時,隔著網片用手指悄悄打探了寶寶的口腔,已經頂出好幾顆小乳牙啦!牙齒的生長意味著除了母乳,食譜上可以增加媽媽吃剩的小果果和小菜菜,期待她的第一口飼料,期待她進入下一個生長階段。
眾所周知,長臂猿是著名的「歌唱家」,方圓兩三公裡內經常迴蕩著它們的叫聲,特別是清晨的時候,就像李白詩句中寫的那樣「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雖然妹妹還小,但從小在家人的薰陶和耳濡目染下,相信她將逐漸習得多種技能、健康快樂地成長、度過美好的童年時光。
小羚牛滿月啦
經過九個月的妊娠期,羚牛媽媽於今年2月份產下一小崽,這也是近幾年來上海動物園再次成功繁殖。日前,幼仔母子平安,小羚牛已經蹦躂在這個大家庭裡了。
剛剛出生的小羚牛體重就有十多公斤,滿身毛茸茸的,就像一個褐色的毛絨玩具。走起路來搖搖晃晃,但時刻跟隨著媽媽,餓了吃奶,困了躺在媽媽身邊休息,無聊的時候學習媽媽吃草的樣子。小羚牛頭上還沒有長出獨具特色的「牛角」,但是學會了新本領攀爬,可以在籠舍的假山上自由攀爬。
羚牛媽媽雖然身體龐大,行走時背部向上拱起,步履蹣跚,顯得又粗又笨,但是性情非常兇悍,尤其是帶仔的媽媽。小羚牛剛出生那幾天,媽媽帶著小崽找個僻靜的地方帶娃,就是雄性羚牛也不敢靠近,怕被教訓,在走路時也十分小心。有陌生人靠近就會警惕起來,發出叫聲,低下腦袋,漏出兩隻尖角,前肢半蹲,後肢直立,做出一副進攻的態勢。媽媽空閒的時候教小羚牛學習新技能,有時候媽媽不耐煩了,也會把小羚牛教訓一頓。因為羚牛媽媽護犢心切,目前處於「護幼期」,飼養員無法靠近小羚牛,使得性別還不能確定。
四川羚牛是我國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通常生活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地區,有較強的攀爬能力,在懸崖處可看到它們矯健的身姿。幾個月以後,小羚牛就可以斷奶了,和爸爸媽媽一起在運動場裡爬山為我們展示它們的矯健身姿。
春暖花開,還等什麼?帶上口罩來探望它們吧!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