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甘肅鳥類家族再添新丁

2021-01-08 每日甘肅

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動物生態學研究團隊在碌曲縣拍攝到的雀形目鳥類

每日甘肅網蘭州5月22日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韋德佔)今天是第27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動物生態學研究團隊在進行甘肅省鳥類多樣性調查時,在甘南州碌曲縣西倉鄉拍攝到一種雀形目鳥類。經查閱相關資料,確認其為雀形目?科的黃眉?雄鳥。此次發現是甘肅鳥類分布新紀錄,為甘肅鳥類家族增添了一名新成員。

黃眉?額、頭頂、枕部和頭側黑色,從額至枕有一狹窄白色冠紋;眉紋鮮黃,眼後轉為白色;上體全部棕褐色,後頸各羽具慄褐色細紋,背部具寬的黑色中央紋;兩翅和尾黑褐色,最外兩對尾羽有白色楔狀斑,腰和尾上覆羽色較慄紅;翅上覆羽和內側次級飛羽褐色;中、大覆羽尖端白色形成兩道白色翅斑;頦、顴紋均黑色;胸側和兩脅慄褐色,胸和兩脅具暗褐條紋;腹中央和尾下覆羽白色。

據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動物生態學研究團隊介紹,黃眉?在國外主要分布於日本、韓國、寮國、朝鮮、蒙古、俄羅斯;在我國從東北、華北,西至四川東部和貴州東部,南至廣東、福建和臺灣均有分布。資料記載,黃眉?繁殖於俄羅斯貝加爾湖以北的西伯利亞地區,在中國南方越冬,每年春秋兩季進行遷徙。《甘肅脊椎動物志》和《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第三版)》中黃眉?的分布區域均未包含甘肅。

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動物生態學研究團隊在碌曲縣拍攝到的雀形目鳥類

據了解,蘭州大學動物生態學研究團隊一直重視野生動物多樣性的觀測與調查工作,自2014年起,和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合作,在甘肅、寧夏、內蒙古西部先後設立了17個縣域鳥類多樣性觀測樣區和3個哺乳動物紅外相機觀測樣區。通過多年對甘肅省及周邊省區動物多樣性的持續調查與觀測,已經報導甘肅鳥類新紀錄3種,寧夏鳥類新紀錄3種和獸類新紀錄1種,同時編輯出版校園鳥類圖冊《萃英翎羽》和寧夏六盤山鳥類圖譜,為生物多樣性的宣傳和保護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相關焦點

  • 幹細胞生長因子家族添了「新丁」
    幹細胞生長因子家族添了「新丁」 www.zjol.com.cn 2004年09月01日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新華社天津8月31日電(記者杜繼昌)我國科學家經過不懈努力
  • 廣州:亞洲象家族再添新丁(6)
    新華社照片,廣州,2020年5月27日廣州:亞洲象家族再添新丁5月27日,廣州長隆的新生亞洲象寶寶與媽媽寸步不離。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的亞洲象家族迎來兩名新丁。4月30日,亞洲象莉娜產下一頭公象,出生時體重88公斤;5月12日,亞洲象伊拉產下一頭母象,出生體重達108公斤。大象媽媽莉娜和伊拉均為長隆野生動物世界亞洲象種群繁育基地繁殖的亞洲象。至此,長隆亞洲象家族已繁衍至第三代,現共有27頭大象。
  • 廣州:亞洲象家族再添新丁(3)
    新華社照片,廣州,2020年5月27日廣州:亞洲象家族再添新丁5月27日,廣州長隆的新生亞洲象寶寶在紅泥堆玩耍,這些泥土可以幫助大象護理皮膚和補充鹽分。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的亞洲象家族迎來兩名新丁。4月30日,亞洲象莉娜產下一頭公象,出生時體重88公斤;5月12日,亞洲象伊拉產下一頭母象,出生體重達108公斤。大象媽媽莉娜和伊拉均為長隆野生動物世界亞洲象種群繁育基地繁殖的亞洲象。至此,長隆亞洲象家族已繁衍至第三代,現共有27頭大象。
  • 廣州:亞洲象家族再添新丁(8)
    新華社照片,廣州,2020年5月27日廣州:亞洲象家族再添新丁5月27日,廣州長隆亞洲象媽媽捲起紅泥撒在身上,這些泥土可以幫助大象護理皮膚和補充鹽分。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的亞洲象家族迎來兩名新丁。4月30日,亞洲象莉娜產下一頭公象,出生時體重88公斤;5月12日,亞洲象伊拉產下一頭母象,出生體重達108公斤。大象媽媽莉娜和伊拉均為長隆野生動物世界亞洲象種群繁育基地繁殖的亞洲象。至此,長隆亞洲象家族已繁衍至第三代,現共有27頭大象。
  • 甘肅鳥類家族添新丁
    在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來臨之際,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動物生態學研究團隊在進行甘肅省鳥類多樣性調查時,在甘肅省碌曲縣西倉鄉拍攝到一種雀形目鳥類。經查閱相關資料,確認其為雀形目,鵐科的黃眉鵐雄鳥。
  • 甘肅恐龍家族再添新成員!
    甘肅恐龍家族再添新成員!> ��點擊圖片,體驗「一部手機遊甘肅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為保護全球的生物多樣性,1992年在巴西裡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153個國家籤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中國是這個公約的最早締約國之一。從1995年起,聯合國將每年的12月29日確定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影響
    生物多樣性維護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並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今天(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讓我們共同保護這些寶貴財富。例如,由於遷徙鳥類到達歐洲的時間太晚,以致其產下的後代錯過了毛毛蟲生長旺季,因缺少足夠的食物而生存困難。  3.物候期改變,生物節律被打亂。植物因不能移動,「遷移」滯後於動物,它們主要通過改變物候期而適應逐漸升高的全球氣溫。動物方面,許多遷徙的鳥類正在改變它們的旅行日程,英國蝴蝶春天出現的時間較20年前提前了6天。一些冬眠的動物如蛇類因氣溫上升而提前結束「冬眠」,生物節律受到影響。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相互影響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礎之一。多種多樣的生物是全人類共有的寶貴財富。生物多樣性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藥物、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大量的工業原料。保護生物多樣性有利於生態平衡,並為人類提供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關注身邊的自然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關注身邊的自然 2020-05-22 20: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保護生物多樣性離不開公眾的參與
    央廣網北京5月20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我們每一個人的生產、生活都有密切聯繫。再過兩天,5月22日,是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大理洱海邊的鳥類侏羅紀公園 |5-22特別直播-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本期為第六期,主題生物多樣性保護。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即將到來之際,遊豬生態聯合創始人田陽正在雲南大理,考察大理市鷹匠猛禽保護中心即將落成的新基地,與救助中心洽談研學和自然寫作營等項目合作。■ 中心救助的領角鴞。
  • 預熱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看青島做了什麼
    中國山東網5月15日訊 (記者 劉淑紅 通訊員 王榮 李怡霖) 5月15日,青島市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青島市觀鳥協會聯合開展的「紀念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暨生態環境宣講咘嚕微課堂啟動儀式」在中山公園拉開帷幕,來自主辦單位、學生志願者隊伍代表等30餘人參與了本次活動。
  • 守護美麗生靈 宿遷在行動「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志願者走進溼地
    宿遷網訊(記者 孫軍賢 通訊員 張秀敏)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為科普宣傳生物多樣性科學知識,引導廣大市民群眾積極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5月20日上午,江蘇省泗洪洪澤湖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宿遷市生態環境局、宿遷市泗洪生態環境局聯合開展2020年「5·22」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組織宿遷市近百名環保志願者走進洪澤湖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宣傳活動。
  • 在互動闖關中科普生物多樣性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還能這麼玩
    浙江在線5月22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陳婷)5月22日,2020年浙江省暨麗水市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活動在麗水舉行。來自各地的環境保護工作者、志願者等100餘人參加了本次活動。  本次活動設置了生物多樣性科普嘉年華環節,在綠水青山間,讓參與者們親近大自然,了解我們身邊有哪些動植物嗎,如何更好地保護它們。  每一位參與者憑藉闖關卡,展開兩棲爬行動物多樣性、植物多樣性、大型真菌多樣性、哺乳動物多樣性、水生生物多樣性、鳥類多樣性的科普闖關,在闖關中收穫生物多樣性知識。
  • 碳家族添新丁:我科學家預言的T-碳問世
    原標題:碳家族添新丁:我科學家預言的T-碳問世   碳原子是神奇的,既可構成世界最軟的礦物質石墨,也能構成自然界中最堅硬的物質金剛石。   11月23日,蘇剛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T-碳是一種蓬鬆的碳材料,內部有很大的可利用空間,如果用作儲能材料,其儲氫能力重量百分比不低於7.7%。蘇剛認為,T-碳將會在光催化、吸附、儲能、航空航天材料等領域擁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1980年代以來,科學家對獲得碳的新結構興趣濃厚,並催生了兩次諾貝爾獎。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2000年12月2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第55/201號決議,宣布每年5月22日,即《生物多樣性公約》通過之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在這一天,全球絕大多數國家將舉辦系列宣傳活動,提高全社會共同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識,共建美麗地球家園。 生物多樣性的意義: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的生物所有形式、層次和聯合體中生命的多樣化。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生態保護沒有終點 離不開每個人的參與
    (攝影 方建兵)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生物多樣性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及其環境形成的生態複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綜合。生物多樣性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藥物、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大量的工業原料,是人類一切社會活動的物質基礎。但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一些動植物等生物資源遭到了過度開發和利用。據專家預測,到2050年,地球上的物種將有四分之一陷入滅絕的境地。生物鏈一旦斷裂,將直接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保護生物多樣性,刻不容緩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保護生物多樣性,刻不容緩 2020-05-24 03: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疫情下的春天生命不息 四大動物家族再添新丁
    中新網上海新聞3月20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