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發現!甘肅鳥類家族添新丁

2021-01-08 蘭州日報

在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來臨之際,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動物生態學研究團隊在進行甘肅省鳥類多樣性調查時,在甘肅省碌曲縣西倉鄉拍攝到一種雀形目鳥類。經查閱相關資料,確認其為雀形目,鵐科的黃眉鵐雄鳥。

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動物生態學研究團隊拍到的鳥類,鳥額、頭頂、枕部和頭側黑色,從額至枕有一狹窄白色冠紋;眉紋鮮黃,眼後轉為白色;上體全部棕褐色,後頸各羽具慄褐色細紋,背部具寬的黑色中央紋;兩翅和尾黑褐色,最外兩對尾羽有白色楔狀斑,腰和尾上覆羽色較慄紅;翅上覆羽和內側次級飛羽褐色;中、大覆羽尖端白色形成兩道白色翅斑;頦、顴紋均黑色;胸側和兩脅慄褐色,胸和兩脅具暗褐條紋;腹中央和尾下覆羽白色。

據悉,黃眉鵐國外主要分布於日本、韓國、寮國、朝鮮、蒙古、俄羅斯;在中國從東北、華北、西至四川東部和貴州東部,南至廣東、福建和臺灣均有分布。資料記載黃眉鵐繁殖於俄羅斯貝加爾湖以北的西伯利亞地區,在中國南方越冬,每年春秋兩季進行遷徙。《甘肅脊椎動物志》(王香亭 1991)和《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第三版)》(鄭光美 2017)中黃眉鵐的分布區域均未包含甘肅。本次在碌曲縣發現的黃眉鵐是甘肅鳥類分布新記錄,為甘肅鳥類家族增添了一個新成員。資料記載,黃眉鵐在和甘肅相鄰的四川和陝西兩省有分布(鄭光美 2017),因此推測此次觀測到的黃眉鵐應該屬於春季遷徙途中經過甘肅的旅鳥。但記錄的黃眉鵐在四川和陝西均分布於兩省的東部,和本次觀察到的地方均有較遠的距離,這有待於今後幾年在甘肅南部和東部進行連續觀測以便驗證黃眉鵐是偶爾迷路經過甘肅,還是由於環境變化甘肅南部和東部已經成為該鳥的遷徙路線。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耿睿

圖片由蘭州大學提供

相關焦點

  • 北京野生動物園狐猴家族添新丁
    原標題:野生動物園狐猴家族添新丁 本報訊(記者 王斌)北京青年報記者日前從北京野生動物園獲悉,「馬達加斯加叢林」景區近期新添了18隻狐猴寶寶,其中有5對雙胞胎,現在最大的有兩個月,最小的剛剛滿月。平時就備受遊客歡迎的「馬達加斯加叢林」,如今更是因為這些狐猴寶寶的加入而增添了許多樂趣。
  • 喜迎「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甘肅鳥類家族再添新丁
    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動物生態學研究團隊在碌曲縣拍攝到的雀形目鳥類每日甘肅網蘭州5月22日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韋德佔)今天是第27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動物生態學研究團隊在進行甘肅省鳥類多樣性調查時,在甘南州碌曲縣西倉鄉拍攝到一種雀形目鳥類。經查閱相關資料,確認其為雀形目?科的黃眉?雄鳥。此次發現是甘肅鳥類分布新紀錄,為甘肅鳥類家族增添了一名新成員。黃眉?
  • 鳥類祖先水中遊 甘肅發現1億年前鳥類化石(圖)
    圖為幾乎完整的「甘肅玉門鳥」骨骼化石TOM科技訊 它看起來像鴨子,遊泳的樣子也像鴨子。只是我們無法了解他叫的聲音和鴨子是否相似。然而可以確定的是,他絕對不是鴨子。科學家們發掘出了生活在一億一千萬年前的鳥類化石,它的外形和生活在現代的水禽非常接近。其中一塊在中國西北城市甘肅新發現的化石甚至完整的保存了趾間的蹼。周日的《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這一新發現,科學家稱,現今生活的所有鳥類,大至鴕鳥,小至蜂鳥,全都來自於生活在水邊的祖先。首次發現這種最早的鳥類化石「甘肅鳥」是在25年前,甘肅省玉門市,就以發現地點給這種化石命了名。
  • 捺山發現鳳頭鷹等鳥類 揚州「鳥家族」已有275種
    連日來,揚州鳥友在儀徵捺山先後發現白喉針尾雨燕、鳳頭鷹和縱紋腹小鴞等,它們都是揚州鳥類新成員。其中,鳳頭鷹和縱紋腹小鴞都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候鳥遷徙高峰,鳥兒成群結隊飛越揚州秋分後,一早一晚涼意漸濃,候鳥遷徙也進入高峰期。近日,鳥友在七河八島觀鳥時發現,成群結隊的候鳥從揚州天空飛過。其中,大部分為白鷺。
  • 甘肅瓜州首次野外發現「鳥中大熊貓」巢穴和幼鳥
    來源:經濟日報5月底,甘肅瓜州縣國家級公益林老師兔管護站站長王俊在帶領護林員野外巡查過程中,在瓜州縣境內榆林河流域,首次發現世界瀕危珍禽黑鸛野外巢穴和雛鳥。圖為黑鸛和幼鳥。王俊攝黑鸛又名黑老鸛、烏鸛、鍋鸛、黑巨鸛、黑巨雞,體羽大致為黑色,具紫綠色光澤,下體白色,喙及角紅色,是鸛科鸛屬的鳥類,是世界瀕危鳥類之一,曾經分布較廣,但近年來隨著生態破壞及非法狩獵,種群數量在全球範圍內明顯減少,甚至在許多國家已絕跡。
  • 祁連山自然保護區首次發現全球近危鳥類鳳頭雀鶯
    祁連山自然保護區首次發現全球近危鳥類鳳頭雀鶯  每日甘肅網-甘肅經濟日報1月20日張掖訊(記者鄭朝華付聰林)新年伊始,張掖市攝影愛好者和鳥類愛好者劉宗新在祁連山自然保護區腹地大野口內的祁連雲杉林中意外發現並拍到了被中國野外鳥類手冊列為全球近危的鳳頭雀鶯。
  • 罕見鳥類長嘴鷸首次在蘇發現
    近日,蘇州觀鳥愛好者在張家港的長江邊上拍攝到國內罕見的鳥類——長嘴鷸。據悉,這是蘇州首次發現並記錄到這一物種。  發現長嘴鷸的是張家港市民錢先生,他有著多年的觀鳥經驗。今年8月1日下午,他在長江邊一處農田觀察拍攝遷徙到張家港的中杓鷸時,意外發現鳥群裡一隻與眾不同的鳥,錢先生隨即將鏡頭對準這隻鳥,連續按下快門。
  • 古脊椎所發現體內保存蛋殼的中生代鳥類化石
    該標本發現於中國甘肅玉門市,距今1.1億年的早白堊世下溝組的湖相沉積物中,是一個全新的屬種,被命名為施氏慈母鳥(Avimaia schweitzerae)。標本保存在扁平的頁巖內,頭部雖然殘缺,但是體腔內基本成型的蛋殼(包括表層膜、角質層等)卻被罕見地保存至今。
  • 西藏首次發現鳥類足跡化石
    封面新聞記者 楊雪 圖據受訪者2017年12月29日,中美古生物學者宣稱他們在西藏首次發現了鳥類足跡化石,這意味著在白堊紀晚期,發現區的古環境與如今大相逕庭,大量水鳥曾活動在淡水湖泊周遭。喜馬拉雅山脈分布著三疊紀的海相灰巖,20世紀70年代青藏高原第一次綜合科學考察中,古生物學家在此發現了喜馬拉雅魚龍和珠峰中國旋齒鯊的化石。至侏羅-白堊紀時期,我國西藏東南部的部分地區逐漸脫離海洋環境,在昌都盆地形成了與當時四川盆地相似的淡水湖泊,恐龍等動物生活在湖岸邊,如在芒康發現的拉烏拉芒康龍和酋龍等。
  • 吉林琿春首次發現野生東北豹家族
    吉林琿春首次發現野生東北豹家族 2016-12-15 17:26:3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新疆首次發現須葦鶯刷新中國鳥類新紀錄
    白眉細嘴、翅膀灰褐,乍一看其貌不揚,細看玲瓏秀美的中國鳥類新紀錄——須葦鶯,近日出現在烏魯木齊周邊溼地。據悉,這是新疆鳥友近80年來,首次記錄到這種來自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東南部的「外賓」。  5月11日,須葦鶯的發現者徐康平告訴記者,近日,他和鳥友倪新在烏魯木齊周邊溼地拍鳥時,突然聽到蘆葦蕩裡傳來一陣類似青蛙的鳴叫,起初,他們以為是東方大葦鶯或是稻田葦鶯。
  • 武漢去年鳥類家族新增8位成員 今年疫情對鳥類監測影響不大
    圖為,紅胸黑雁 姚波 攝(抗擊新冠肺炎)武漢去年鳥類家族新增8位成員 今年疫情對鳥類監測影響不大中新網武漢4月1日電 (趙旋 徐金波)4月1日到7日,為湖北省愛鳥周。武漢市觀鳥協會1日發布的《2019年武漢重點區域鳥類監測年報》顯示,該市去年觀測記錄野生鳥類342種,為歷年最多,其中含湖北省鳥類新記錄1種,武漢市鳥類新記錄8種。
  • 甘肅恐龍家族再添新成員!
    甘肅恐龍家族再添新成員!11月5日在甘肅省永靖縣舉行的「黃河化石論壇」上傳來好消息:甘肅省恐龍化石研究又取得新進展,在永靖縣關山鄉紅樓村發現恐龍骨骼化石,這是繼在永靖縣境內發現的恐龍足印群化石、劉家峽黃河巨龍、炳靈大夏巨龍、大唐永靖龍化石後的又一重大發現。
  • 廣東陽江首次發現60隻全球瀕危鳥類黑臉琵鷺
    陽江首次發現60隻全球瀕危鳥類黑臉琵鷺(央廣網發 陳杰攝)央廣網廣州消息(記者鄭澍 通訊員林蔭 鄧石婷)近日,廣東省陽江市野生動物執法人員在陽江海陵大堤溼地發現了60隻黑臉琵鷺。這是近5年來在陽江地區首次發現數量如此眾多的黑臉琵鷺。黑臉琵鷺因長嘴像中國樂器中的琵琶而得名,是僅次於朱䴉的第二種最瀕危的水禽,國際自然資源物種保護聯盟和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都將其列入瀕危物種紅皮書中。
  • 甘肅民勤石羊河國家溼地公園成為鳥類安全棲息地
    近日,記者在位於甘肅民勤石羊河國家溼地公園北緣的紅崖山水庫南壩牆附近看到,大批候鳥在這裡聚集覓食,鳴叫聲、戲水聲此起彼伏,成群的赤麻鴨不時從天空中飛過,這裡儼然成為鳥類棲息的天堂,展現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畫卷。
  • 陝西首次發現!熱帶鳥類鉗嘴鸛「到訪」漢中
    11月14日,有愛鳥人士在洋縣城區邊的黨河畔首次拍到了罕見鳥類——鉗嘴鸛,這也是這種生活在熱帶的遷徙性鳥類第一次在陝西境內被發現。    在河邊,這隻「首次亮相」的鉗嘴鸛時而與朱䴉等鳥類一起覓食,時而飛上樹杈休息。
  • 日本首次發現白堊紀原始鳥類全身骨骼化石
    圖為在日本福井縣勝山市發現的原始鳥類化石及其復原效果圖。(圖片來源:日本媒體)  中國日報網1月6日電(信蓮)據共同網1月6日報導,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5日宣布,在勝山市距今約1.2億年前的白堊紀前期的地層中發現一具原始鳥類全身骨骼化石,該化石將從6日起在館內展出。
  • 1978年,甘肅慶陽發現的翼龍化石,價值很高
    再比如:1978年,甘肅慶陽發現的翼龍化石,也說明了這一點。下面,我們簡單來聊聊1978年,甘肅慶陽發現翼龍化石的大致過程。於是,他們一邊保護化石發掘現場,一邊將這一重要發現,再次上報給了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有關專家,日夜兼程,從北京趕赴甘肅慶陽,來到了三十里舖採石場。
  • 惠東首次發現珍稀鳥類白頭䴉鸛
    (攝像愛好者拍攝) 白頭䴉鸛,又名彩鸛,全球已面臨瀕危珍稀鳥類,日前,有攝像愛好者在我縣黃埠白沙村拍攝到這一珍稀鳥類,讓人非常驚喜。
  • 青海省首次發現鳥類大麻鳽
    記者從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了解到,近日,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發現一隻大麻鳽(讀jiān),經專家證實該物種在我省首次發現。 這隻大麻鳽由生態管護員白瑪久美在當地一戶牧民家的倉庫裡發現。「以前放牧沒見過這種體型大的鳥,覺得很好奇,用手機拍照發到朋友圈裡,但誰也沒叫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