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5月底,甘肅瓜州縣國家級公益林老師兔管護站站長王俊在帶領護林員野外巡查過程中,在瓜州縣境內榆林河流域,首次發現世界瀕危珍禽黑鸛野外巢穴和雛鳥。
圖為黑鸛和幼鳥。王俊攝
黑鸛又名黑老鸛、烏鸛、鍋鸛、黑巨鸛、黑巨雞,體羽大致為黑色,具紫綠色光澤,下體白色,喙及角紅色,是鸛科鸛屬的鳥類,是世界瀕危鳥類之一,曾經分布較廣,但近年來隨著生態破壞及非法狩獵,種群數量在全球範圍內明顯減少,甚至在許多國家已絕跡。目前,全世界僅存2000隻左右,中國有1000隻左右,已被《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列為瀕危物種,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珍稀程度不亞於大熊貓,有「鳥中大熊貓」之稱。黑鸛是一種體態優美、體色鮮明、活動敏捷、性情機警的大型涉禽,稍有幹擾即凌空遠飛,飛行姿態優美,對生存環境的要求相對較嚴格,繁殖期間棲息在偏僻而無幹擾的開闊森林及森林河谷與森林沼澤地帶,也常出現在荒原和荒山附近的湖泊、水庫、水渠、溪流、水塘及其沼澤地帶,有時也出現在農田和草地。
圖為黑鸛幼鳥。王俊攝
此前,在2018年4月,瓜州縣自然資源局護林員就曾在國家級公益林東巴兔管護區和老師兔管護區發現過黑鸛的活動蹤跡。本次發現黑鸛巢穴及雛鳥,在瓜州縣尚屬首次,進一步驗證了瓜州縣域生態環境的持續向好。黑鸛在瓜州大地頻繁出現,即使不在遷徙的時節也能看見黑鸛的身影,可見它已由遷徙鳥變為夏候鳥,在瓜州生息繁衍。
圖為黑鸛幼鳥巢穴。王俊攝
據了解,瓜州縣境內國家級公益林177.08萬畝,納入中央公益林補償119.12萬畝,全縣設護林大隊2個,轄12個管護站。近年來,瓜州縣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戰略,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野生動、植物保護力度,隨著溼地基礎設施建設、圍欄封育、撫育管護等工程的建設,縣內溼地湖泊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天鵝、鴛鴦、白鷺、麻鴨、灰雁等萬隻候鳥,每年從南方遷徙到瓜州縣各溼地停留生息繁衍,成為古絲綢之路一道靚麗的風景。
圖為黑鸛幼鳥巢穴。王俊攝
「這些年,越來越多的鳥由候鳥變成這裡的「夏留鳥」,如白鷺、紅腳鷸等珍稀鳥類,現在又發現了黑鸛幼鳥,我已經在老師兔管護站累計發現77種鳥,其中有黑鸛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天鵝、鴛鴦、白鷺、麻鴨等國家級保護動物,共7個種類3000多隻候鳥在此生息繁育。」王俊說。
圖為黑鸛在給幼鳥餵食。王俊攝
瓜州縣自然資源局「關愛自然」志願服務隊大力宣傳保護生態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不斷增強全縣人民生態環保意識。同時,安排工作人員開展日常巡護及監測工作,密切關注黑鸛雛鳥活動狀況,重點保護與觀測,積極為黑鸛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繁育環境。
圖為黑鸛築巢環境。王俊攝
「近幾日發現的這一窩黑鸛幼鳥,進一步說明隨著全縣人為活動的幹擾減少,保護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改善,為野生動植物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越來越多的瀕危鳥類現身瓜州綠洲成為了有力的佐證,呈現出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美麗景象。」瓜州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唐穎荃說。(經濟日報記者李琛奇 通訊員魏金龍 聶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