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喜訊,「鳥中大熊貓」首次在北京繁育後代

2020-08-28 茂林詩書畫

生態喜訊,「鳥中大熊貓」首次在北京繁育後代

震旦鴉雀(拉丁學名:Paradoxornis heudei),是鶯科鴉雀屬一種珍稀鳥類,它的名字非常中國化,古印度稱華夏大地為"震旦"。這種鳥的第一個標本採集發現於中國南京,所以定名為「震旦鴉雀」。是中國特有、全球性瀕危鳥種,已被列為國際鳥類紅皮書,目前其分布僅限於黑龍江下遊及遼寧蘆葦地和長江流域、江蘇沿海的蘆葦地。

2017年春,震旦鴉雀在北京蘆溝橋首次被發現,令人驚喜的是,前不久,震旦鴉雀不僅在北京市房山區牛口峪附近再一次出現,且在這裡——北京地區——第一次築巢、產卵、哺育、繁育了後代!

震旦鴉雀中等體型,約18釐米左右,黃嘴,灰頸,黑條紋;頭圓,嘴厚,沒脖子。牠是蘆葦中的啄木鳥,剝吃蘆葦中害蟲;又是鳥類中的「模範夫妻」,雌雄共同築巢,雌雄共哺育,離巢後雛鳥覓食也必須由爸媽引領,不過在搜尋食物過程中,雄鳥帶領,雌鳥尾隨;牠還是快樂的小精靈,它們的叫聲急促而連貫,非常好聽,唱得高興的時候,它們還會展翅歡唱。

攝影師李盛林先生,原為地質工作者,長期致力於生態保護,對鳥類攝影情有獨鍾,曾拍攝到北京地區稀有保護鳥類「大麻鳽」等,這次李盛林先生用鏡頭真實生動為我們紀錄了震旦鴉雀繁殖育雛的寶貴資料。現在,震旦鴉雀全家已然飛離了那片旖旎的蘆葦水鄉,但是牠們夫妻倆共同勞作哺育自己兒女的、值得永遠懷念之畫面卻被攝影師的鏡頭永遠地留住了。時間:2019年五月末初夏季節,地點:北京市房山區牛口峪,——盼望再來!


相關焦點

  • 甘肅瓜州首次野外發現「鳥中大熊貓」巢穴和幼鳥
    來源:經濟日報5月底,甘肅瓜州縣國家級公益林老師兔管護站站長王俊在帶領護林員野外巡查過程中,在瓜州縣境內榆林河流域,首次發現世界瀕危珍禽黑鸛野外巢穴和雛鳥。圖為黑鸛和幼鳥。目前,全世界僅存2000隻左右,中國有1000隻左右,已被《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列為瀕危物種,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珍稀程度不亞於大熊貓,有「鳥中大熊貓」之稱。
  • 漢石橋溼地驚現「鳥中大熊貓」
    順義    「順義出現『鳥中大熊貓』啦!」北青社區報記者獲悉,被稱為「鳥中大熊貓」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鴇(bǎo),在北京市漢石橋溼地市級自然保護區出現。大鴇在我國的現存數量已低於大熊貓數量,這是順義區首次發現這種鳥類。
  • 【新華網】我國科學家成功繁育出瀕危物種橫斑玉斑蛇後代
    【新華網】我國科學家成功繁育出瀕危物種橫斑玉斑蛇後代 2017-08-28 新華網 吳曉穎 【字體:大 中 小】
  •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披著愛大熊貓的皮,卻幹著虐大熊貓的渣事.
    有關「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不善待國寶大熊貓,生病不治療,住虐熊獸舍」的曝光...我在網上跟蹤調查了很久,原來不想扒的,比較敏感,有被封號的危險,畢竟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還發律師函「威脅」過曾曝光該基地不善待大熊貓的正義大熊貓粉...
  • 瀕危「國鳥」褐馬雞人工繁育成功 將放歸野外
    在北京已成功實現人工繁育。記者從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了解到,通過2至3年的努力,將有首批人工繁育的褐馬雞放歸野外,緩解瀕危困境。   包括褐馬雞在內,本市已有10多種珍稀野生動物實現人工繁育。其中,大型猛禽草原雕的人工繁育成功在國內還是首次。   讓褐馬雞遠離瀕危   褐馬雞,別名又叫角雞,是中國獨有的珍稀鳥類,屬於世界瀕危物種。
  • 我國科學家成功繁育出瀕危物種橫斑玉斑蛇後代
    新華社成都8月24日電(記者 吳曉穎)歷經3年,我國科學家人工飼養並繁育出瀕危物種橫斑玉斑蛇後代,結束了我國珍稀蛇類均由國外率先人工繁育成功的歷史。  這是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了解到的。1929年,美國生物學家史丹吉在四川雅安首次發現橫斑玉斑蛇,並將其命名為「橫斑錦蛇」。此後50多年間,人類再難尋覓它的蹤跡。
  • 陝西:近5年來人工繁育大熊貓32隻 成為世界第三大大熊貓繁育基地
    新華社西安12月2日電(記者劉彤)記者從陝西省林業局了解到,過去5年,陝西人工繁育大熊貓32隻,成為世界第三大大熊貓繁育基地。陝西省林業局局長黨雙忍說,陝西生物多樣性豐富,其中陸生脊椎野生動物達791種、種子植物達4400餘種。
  • 黑白照都拍不了 全球首次發現白色大熊貓
    紅外相機拍攝到的白色熊貓據IUCN熊類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晟研究員介紹,「白化」現象在脊椎動物各類群中廣泛存在,但均較為罕見,通常是由於基因突變導致動物體內無法正常合成黑色素,從而在外部形態上呈現白色、黃白色或淺黃色。
  • 遠看像毛球,長著大尾巴,「鳥中大熊貓」震旦鴉雀南海子定居
    近日,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工作人員在南海子郊野公園拍攝到了震旦鴉雀在窩中休息的畫面。因為珍稀,震旦鴉雀又被稱為「鳥中大熊貓」。去年8月、11月和今年5月,震旦鴉雀都在南海子現身過。這說明南海子成為這種全球性近危物種的又一個定居地。
  • 大熊貓長大後尾巴是不是沒有了? | 大熊貓Q&A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Weixin ID gh_f660ccf77cff
  • 西寧再現鳥中「大熊貓」黑鸛
    10月24日, 在西寧市湟中區蓮花湖景區,青海國家公園觀鳥協會首次以影像記錄到3隻國家一級保護鳥種——黑鸛。青海國家公園觀鳥協會會長王艦艇介紹,這是首次在蓮花湖景區以影像資料觀測記錄到黑鸛,通過判斷這三隻黑鸛屬於亞成鳥,應該是在遷徙過程中來這裡歇腳覓食,黑鸛對生態環境的要求非常高,尤其是水質及周圍的溼地環境,此次這3隻黑鸛將這裡當成驛站作短暫停留。據了解,黑鸛作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由於近年數量急劇減少,已被《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列為瀕危物種,珍稀程度不亞於大熊貓。
  • 「鳥中大熊貓」驚現天津海河岸邊
    今天上午,本市一名攝影愛好者在東麗區海河岸邊蘆葦叢中,發現並拍到了十幾隻被稱為「鳥中大熊貓」的震旦鴉雀。 攝影愛好者王曉華告訴記者,為了弄清小鳥的身份,回到家後,他把拍的照片發給幾位有多年「打鳥」經驗的攝影愛好者確認,最終確定這些小鳥是被稱為「鳥中大熊貓」的震旦鴉雀。「能在海河邊拍到這種鳥,感覺自己很幸運,也說明天津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野生鳥類的棲息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王曉華興奮地說。
  • 「鳥中大熊貓」現身北京房山牛口峪溼地公園,除了震旦鴉雀還有這些
    據了解,震旦鴉雀屬於全球瀕危鳥種,被稱為「鳥中大熊貓」。珍稀鳥類現身房山,一定程度上反映該地區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翻著翻著照片,許斌留意到那隻黃褐色的小鳥,「這是什麼鳥?」帶著疑問,許斌將照片上傳到一個能識別鳥類的手機軟體上,識別出的結果讓他十分驚喜,這隻小鳥竟是被稱為「鳥中大熊貓」的震旦鴉雀。於是,他把照片發到了網上,與影友們分享。記者了解到,其實,這已經不是影友第一次在牛口峪溼地公園拍到震旦鴉雀了。
  • 今年大熊貓首次科學發現150周年 成都舉行紀念主題展
    150年前,在四川寶興縣,法國博物學家阿爾芒·戴維遇見了一隻大熊貓。在這一天,有著800多萬年生存歷史的大熊貓,遇見了人類科學。  2月5日,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推出「回望1869——紀念大熊貓首次科學發現150周年主題展」,展示了大量具有史料價值的歷史照片、舊大熊貓郵票和大熊貓紀念幣。
  • 廣州長隆春迎「牛氣」 成功繁育7隻金毛羚牛寶寶
    2019年新春,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頻傳喜訊,相繼誕生7隻金毛羚牛寶寶。3月11日,7隻新生「牛小寶」順利合群生活。 陳驥旻 攝中新網廣州3月11日電(王華 麥念萍)金毛羚牛與大熊貓、金絲猴並稱中國三大國寶動物。
  • 陝西成為世界第三大大熊貓繁育基地 5年人工繁育大熊貓32隻
    陝西成為世界第三大大熊貓繁育基地 5年人工繁育大熊貓32隻 時間:2020 陝西成為世界第三大大熊貓繁育基地 5年人工繁育大熊貓32隻 黨雙忍表示,通過整合優化12個自然保護區、4個自然公園、3個省屬林業局、16個國有林場,陝西將秦嶺生態核心區域納入大熊貓國家公園,實現大熊貓棲息地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為大熊貓種群保持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
  • 連續兩年小鳥入駐築巢繁育後代,不知是否是去年的鳥媽呢?
    晚上下班回到家再去看看的時候,鳥窩已經空了心裡其實挺失落的圖4,5,6是今年的鳥窩,架在相隔2米遠的番石榴樹上這次架窩的番石榴樹枝在陽光棚裡,不用擔心淋雨,而且番石榴樹枝葉繁茂,也遮陰鳥窩底部居然是幾根塑料繩子繞在樹枝上,小鳥真是厲害了當時我就覺得有可能是去年的鳥媽又回來啦去年因為不懂,冒失拍了好幾次,
  • 秦嶺大熊貓 國寶中的「美人」
    全球唯一圈養的棕色大熊貓——七仔。本報記者 王海濤攝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陝西秦嶺大熊貓為345隻(不含幼體)。 本報記者 王海濤攝野生動物和人類一樣同是大自然的一員,是大自然生態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人類的朋友。地球不僅屬於人類,也屬於野生動物,大家一起組成了美麗的家園。保護野生動物,維護地球家園的生態系統平衡,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 看圖發現,大熊貓的尾巴是什麼顏色的?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Weixin ID gh_f660ccf77cff
  •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改擴建項目明年5月完成
    四川在線記者 雷倢6月2日,記者從成都市成華區委宣傳部獲悉,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改擴建項目將在明年5月全面建成。目前,熊貓基地擴建一期工程(包含冒險溪谷區、無限山丘區、英雄農場區)已完成大面積土方工程,下一步將重點推進熊貓館舍等建築體的施工及綠化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