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8 新華網 吳曉穎
語音播報
歷經3年,我國科學家人工飼養並繁育出瀕危物種橫斑玉斑蛇後代,結束了我國珍稀蛇類均由國外率先人工繁育成功的歷史。
這是記者8月24日從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了解到的。1929年,美國生物學家史丹吉在四川雅安首次發現橫斑玉斑蛇,並將其命名為「橫斑錦蛇」。此後50多年間,人類再難尋覓它的蹤跡。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國科學家在四川汶川縣、瀘定縣相繼採到它的標本,才打消了學界對其已滅絕的質疑。
此後,中美科學家通過分子系統學研究證明了該種與玉斑錦蛇、日本土錦蛇關係最近,否定了此前「它是玉斑錦蛇個體變異」的學界猜測。科學家們將它從錦蛇中單獨分出,作為玉斑蛇新屬。
2014年,「蘆山地震後小種群動物調查與恢復保護項目」啟動後,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丁利在天全縣喇叭河自然保護區尋覓了一個多月,抓到了一公一母兩條橫斑玉斑蛇。
雖然千辛萬苦抓到了這兩條活體蛇,但它們連續3年卻不生育。研究人員決定調控實驗室溫度,並給予適當光照,以誘導其發情繁育,終於獲得成功。
在成都分院的實驗室裡,記者看到,一個恆溫箱裡的蛭石上,幾顆白色的蛇卵正在孵化。工作人員陳澤檸小心翼翼地拿起了一枚蛇卵。他說:「這顆蛋正好孵化了31天,能看到小蛇的胚胎在生長。按照遊蛇科一般孵化周期,再過20多天,小蛇就能破殼而出了。」
橫斑玉斑蛇有著「世界上最美蛇」的美譽。在蛇房中,記者見到了它:一米多長,大拇指般粗細,通體黃褐色,近乎等距排列的黑色橫斑宛如一串串黑色珍珠。
3年來,科學家們不僅成功繁育了橫斑玉斑蛇後代,還破解了它為何難發現、其生活習性、棲息地等疑團。
「橫斑玉斑蛇分布於四川西部海拔1600米至2700米的河谷闊葉林地帶及陝西省,其分布區域與野生大熊貓的棲息地高度重合。」丁利說,研究好它,還有助於了解瀕危物種現今分布格局的演化成因和瀕危機制。
歷經3年,我國科學家人工飼養並繁育出瀕危物種橫斑玉斑蛇後代,結束了我國珍稀蛇類均由國外率先人工繁育成功的歷史。
這是記者8月24日從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了解到的。1929年,美國生物學家史丹吉在四川雅安首次發現橫斑玉斑蛇,並將其命名為「橫斑錦蛇」。此後50多年間,人類再難尋覓它的蹤跡。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國科學家在四川汶川縣、瀘定縣相繼採到它的標本,才打消了學界對其已滅絕的質疑。
此後,中美科學家通過分子系統學研究證明了該種與玉斑錦蛇、日本土錦蛇關係最近,否定了此前「它是玉斑錦蛇個體變異」的學界猜測。科學家們將它從錦蛇中單獨分出,作為玉斑蛇新屬。
2014年,「蘆山地震後小種群動物調查與恢復保護項目」啟動後,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丁利在天全縣喇叭河自然保護區尋覓了一個多月,抓到了一公一母兩條橫斑玉斑蛇。
雖然千辛萬苦抓到了這兩條活體蛇,但它們連續3年卻不生育。研究人員決定調控實驗室溫度,並給予適當光照,以誘導其發情繁育,終於獲得成功。
在成都分院的實驗室裡,記者看到,一個恆溫箱裡的蛭石上,幾顆白色的蛇卵正在孵化。工作人員陳澤檸小心翼翼地拿起了一枚蛇卵。他說:「這顆蛋正好孵化了31天,能看到小蛇的胚胎在生長。按照遊蛇科一般孵化周期,再過20多天,小蛇就能破殼而出了。」
橫斑玉斑蛇有著「世界上最美蛇」的美譽。在蛇房中,記者見到了它:一米多長,大拇指般粗細,通體黃褐色,近乎等距排列的黑色橫斑宛如一串串黑色珍珠。
3年來,科學家們不僅成功繁育了橫斑玉斑蛇後代,還破解了它為何難發現、其生活習性、棲息地等疑團。
「橫斑玉斑蛇分布於四川西部海拔1600米至2700米的河谷闊葉林地帶及陝西省,其分布區域與野生大熊貓的棲息地高度重合。」丁利說,研究好它,還有助於了解瀕危物種現今分布格局的演化成因和瀕危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