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我國科學家成功繁育出瀕危物種橫斑玉斑蛇後代

2021-01-16 中國科學院
【新華網】我國科學家成功繁育出瀕危物種橫斑玉斑蛇後代

2017-08-28 新華網 吳曉穎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歷經3年,我國科學家人工飼養並繁育出瀕危物種橫斑玉斑蛇後代,結束了我國珍稀蛇類均由國外率先人工繁育成功的歷史。

  這是記者8月24日從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了解到的。1929年,美國生物學家史丹吉在四川雅安首次發現橫斑玉斑蛇,並將其命名為「橫斑錦蛇」。此後50多年間,人類再難尋覓它的蹤跡。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國科學家在四川汶川縣、瀘定縣相繼採到它的標本,才打消了學界對其已滅絕的質疑。

  此後,中美科學家通過分子系統學研究證明了該種與玉斑錦蛇、日本土錦蛇關係最近,否定了此前「它是玉斑錦蛇個體變異」的學界猜測。科學家們將它從錦蛇中單獨分出,作為玉斑蛇新屬。

  2014年,「蘆山地震後小種群動物調查與恢復保護項目」啟動後,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丁利在天全縣喇叭河自然保護區尋覓了一個多月,抓到了一公一母兩條橫斑玉斑蛇。

  雖然千辛萬苦抓到了這兩條活體蛇,但它們連續3年卻不生育。研究人員決定調控實驗室溫度,並給予適當光照,以誘導其發情繁育,終於獲得成功。

  在成都分院的實驗室裡,記者看到,一個恆溫箱裡的蛭石上,幾顆白色的蛇卵正在孵化。工作人員陳澤檸小心翼翼地拿起了一枚蛇卵。他說:「這顆蛋正好孵化了31天,能看到小蛇的胚胎在生長。按照遊蛇科一般孵化周期,再過20多天,小蛇就能破殼而出了。」

  橫斑玉斑蛇有著「世界上最美蛇」的美譽。在蛇房中,記者見到了它:一米多長,大拇指般粗細,通體黃褐色,近乎等距排列的黑色橫斑宛如一串串黑色珍珠。

  3年來,科學家們不僅成功繁育了橫斑玉斑蛇後代,還破解了它為何難發現、其生活習性、棲息地等疑團。

  「橫斑玉斑蛇分布於四川西部海拔1600米至2700米的河谷闊葉林地帶及陝西省,其分布區域與野生大熊貓的棲息地高度重合。」丁利說,研究好它,還有助於了解瀕危物種現今分布格局的演化成因和瀕危機制。

  歷經3年,我國科學家人工飼養並繁育出瀕危物種橫斑玉斑蛇後代,結束了我國珍稀蛇類均由國外率先人工繁育成功的歷史。
  這是記者8月24日從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了解到的。1929年,美國生物學家史丹吉在四川雅安首次發現橫斑玉斑蛇,並將其命名為「橫斑錦蛇」。此後50多年間,人類再難尋覓它的蹤跡。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國科學家在四川汶川縣、瀘定縣相繼採到它的標本,才打消了學界對其已滅絕的質疑。
  此後,中美科學家通過分子系統學研究證明了該種與玉斑錦蛇、日本土錦蛇關係最近,否定了此前「它是玉斑錦蛇個體變異」的學界猜測。科學家們將它從錦蛇中單獨分出,作為玉斑蛇新屬。
  2014年,「蘆山地震後小種群動物調查與恢復保護項目」啟動後,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丁利在天全縣喇叭河自然保護區尋覓了一個多月,抓到了一公一母兩條橫斑玉斑蛇。
  雖然千辛萬苦抓到了這兩條活體蛇,但它們連續3年卻不生育。研究人員決定調控實驗室溫度,並給予適當光照,以誘導其發情繁育,終於獲得成功。
  在成都分院的實驗室裡,記者看到,一個恆溫箱裡的蛭石上,幾顆白色的蛇卵正在孵化。工作人員陳澤檸小心翼翼地拿起了一枚蛇卵。他說:「這顆蛋正好孵化了31天,能看到小蛇的胚胎在生長。按照遊蛇科一般孵化周期,再過20多天,小蛇就能破殼而出了。」
  橫斑玉斑蛇有著「世界上最美蛇」的美譽。在蛇房中,記者見到了它:一米多長,大拇指般粗細,通體黃褐色,近乎等距排列的黑色橫斑宛如一串串黑色珍珠。
  3年來,科學家們不僅成功繁育了橫斑玉斑蛇後代,還破解了它為何難發現、其生活習性、棲息地等疑團。
  「橫斑玉斑蛇分布於四川西部海拔1600米至2700米的河谷闊葉林地帶及陝西省,其分布區域與野生大熊貓的棲息地高度重合。」丁利說,研究好它,還有助於了解瀕危物種現今分布格局的演化成因和瀕危機制。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成功繁育出瀕危物種橫斑玉斑蛇後代
    新華社成都8月24日電(記者 吳曉穎)歷經3年,我國科學家人工飼養並繁育出瀕危物種橫斑玉斑蛇後代,結束了我國珍稀蛇類均由國外率先人工繁育成功的歷史。  這是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了解到的。1929年,美國生物學家史丹吉在四川雅安首次發現橫斑玉斑蛇,並將其命名為「橫斑錦蛇」。此後50多年間,人類再難尋覓它的蹤跡。
  • 中國科學家首次成功繁育全球最美蛇 影像首曝光
    這是中國特有的一種蛇。丁利透露,一些爬寵愛好者和盜獵分子高價收購橫斑錦蛇,在野外搜尋很多年,但一無所獲。  三年前,在連續蹲守了多個晝夜後,他終於發現了蛇洞中探出的小腦袋,捕獲雄蛇和雌蛇。  細心飼養了三年,近日,他帶領的研究團隊與西華師範大學、四川省林科院的合作者,終於攻克繁育橫斑錦蛇的難題,首批蛇蛋孵化成功。
  • 100年不到30條:中國成功繁育全球最美的蛇
    橫斑錦蛇,是一種中國獨有的蛇,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的蛇,花紋美麗,性情溫和,而且無毒,也被稱為雅女蛇、橫紋玉斑蛇、橫斑玉斑蛇。橫斑錦蛇的拉丁學名中,就有「珠鏈」的意思。不過,這種蛇非常神秘,1929年美國學者Stejneger.L在中國四川雅安首次發現,但迄今活體不超過30條,甚至照片和影像都異常罕見。1980年、1987年、1988年,人們先後三次採集到橫斑錦蛇,經鑑定為獨立的物種,但因為野外個體數量太少,一直存在爭議。
  • 廣東首次成功繁育瀕危物種豹紋鯊
    廣東首次成功繁育瀕危物種豹紋鯊(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央廣網珠海6月27日消息(記者郭翔宇 通訊員鄧泳怡)日前,兩尾豹紋鯊廣東珠海成功孵化,這是廣東首次成功繁育該物種,也為我國豹紋鯊物種繁育積累了經驗。年幼的豹紋鯊全身覆蓋粗大的黑白條紋,因此也稱為斑馬紋鯊。
  • 廣東首次繁育瀕危物種豹紋鯊,成功
    珠海長隆海洋王國豹紋鯊成功孵化兩尾豹紋鯊「寶寶」,這也是廣東首次成功繁殖該瀕危物種。廣東「自產」豹紋鯊,滿月據保育員介紹,此次共成功孵化出2尾幼豹紋鯊,孵化日期分別為2020年4月30日和2020年5月25日;今剛好滿月。
  • 瀕危物種豹紋鯊在珠海首次成功繁育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錢瑜 圖/受訪者供日前,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從珠海長隆海洋王國獲悉,園區內的豹紋鯊成功孵化兩尾豹紋鯊「寶寶」。本次豹紋鯊是海洋王國首次成功繁育豹紋鯊,也是廣東省首例成功繁育兩尾幼瀕危物種幼豹紋鯊。
  • 中國繁育最美蛇 中國10大毒蛇中最毒竟是它!
    橫斑錦蛇,是一種中國獨有的蛇,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的蛇,花紋美麗,性情溫和,而且無毒,也被稱為雅女蛇、橫紋玉斑蛇、橫斑玉斑蛇。  橫斑錦蛇的拉丁學名中,就有「珠鏈」的意思。  據澎湃新聞報導,現在,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創造了一個全球奇蹟,第一次成功人工繁育而來橫斑錦蛇!  三年前,成都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員丁利捕獲了一雄一雌兩條橫斑錦蛇,細心飼養三年,與西華師範大學、四川省林科院合作,終於攻克了繁育橫斑錦蛇的難題,首批蛇蛋孵化成功。
  • 瀕危物種豹紋鯊在珠海首次繁育成功
    國際在線廣東頻道消息(記者 韓希):記者24日從珠海長隆海洋王國獲悉,該園近期成功孵化兩尾豹紋鯊「寶寶」。  這是珠海長隆海洋王國首次成功繁育豹紋鯊,也是廣東省首次成功繁殖。
  • 全國瀕危野生動物調查顯示莽山烙鐵頭蛇數量有所下降
    郴州新聞網1月30日訊(記者 陳莉 通訊員 劉從武)在1月28日國家林業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第一批瀕危野生動物專項調查結果近日出爐。這14個瀕危物種中,7個物種種群數量呈增長態勢,莽山烙鐵頭蛇和四爪陸龜2個物種種群數量有所下降,其中莽山烙鐵頭蛇僅430至502條。
  • 全國瀕危野生動物--莽山烙鐵頭蛇數量下降 亟待保護
    央廣網長沙1月29日消息(記者鄧文輝 通訊員劉從武)在1月28日國家林業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第一批瀕危野生動物專項調查結果近日出爐,14個物種中,7個物種種群數量呈增長態勢,莽山烙鐵頭蛇和四爪陸龜2個物種種群數量有所下降,莽山烙鐵頭蛇為430-502條、四爪陸龜約79隻。
  • 瀕危「國鳥」褐馬雞人工繁育成功 將放歸野外
    在北京已成功實現人工繁育。記者從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了解到,通過2至3年的努力,將有首批人工繁育的褐馬雞放歸野外,緩解瀕危困境。   包括褐馬雞在內,本市已有10多種珍稀野生動物實現人工繁育。其中,大型猛禽草原雕的人工繁育成功在國內還是首次。   讓褐馬雞遠離瀕危   褐馬雞,別名又叫角雞,是中國獨有的珍稀鳥類,屬於世界瀕危物種。
  • 濟南野生動物世界成功繁育世界瀕危南非雙角白犀牛
    10月17日凌晨,濟南野生動物世界成功繁育一頭南非雙角白犀牛,目前已成功吃到初乳,健康狀況良好。濟南野生動物世界作為國內重要的野生動物易地保護及珍稀野生動物繁育技術科研攻關單位,為豐富我國生物多樣性資源,增加外來物種保有量,合理優化外來物種優勢血統,2014年12月,成功從南非進口雙角白犀牛6頭至園區進行公眾自然保護教育及種用科研繁育。濟南野生動物世界科研團隊歷經五年自主繁育技術實踐,終於喜獲成果。
  • 「十三五」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光明日報北京1月4日電(記者李慧)國家林業和草原局4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十三五」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五年來,我國通過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建立了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大熊貓野生種群增至1864隻,朱䴉野外種群和人工繁育種群總數超過4000隻,亞洲象野外種群增至300頭,藏羚羊野外種群恢復到30萬隻以上。
  • 瀕危物種南非雙角白犀牛在濟南野生動物世界繁育 系江北地區首例
    濟南野生動物世界開園五周年之際,喜上加喜再添「重量級」新成員,通過自主科研技術成功繁育南非雙角白犀牛一隻。該頭犀牛幼崽於2020年10月17日凌晨出生,目前已成功吃食初乳,健康狀況良好。濟南野生動物世界作為國內重要的野生動物易地保護及珍稀野生動物繁育技術科研攻關單位,為豐富我國生物多樣性資源,增加外來物種保有量,合理優化外來物種優勢血統,2014年12月,成功的由南非進口雙角白犀牛6隻至園區進行公眾自然保護教育及種用科研繁育工作。
  • 科學家成功克隆出瀕危生物普氏野馬,但這可能是痛苦的開始
    近日,美國聖地牙哥,科學家公布了世界第一隻克隆的普氏野馬(蒙古野馬)Kurt的視頻。Kurt是科學家們用40年前冷凍保存的遺傳物質克隆出來的。普氏野馬是全球瀕危生物,它原產於新疆準噶爾盆地北塔山和甘肅、內蒙古交界的馬鬃山一帶,普氏野馬演化史長達五六千萬年,比大 熊貓、鴨嘴獸等「活化石」更具動物 演化研究價值。
  • 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記者近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十三五」期間,我國加強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和拯救繁育,採取就地保護、遷地保護等措施,持續開展珍稀瀕危野生植物保護,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 科治好:「十三五」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據悉,五年來,我國通過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建立了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 國家林草局:「十三五」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人民網北京1月4日電 (丁亦鑫)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五年來,我國通過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建立了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 我國首批轉基因克隆牛成功繁育後代 三大突破
    光明網北京9月18日電(張景華)近日,由北京農學院倪和民教授主持的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課題「優質高效轉基因肉牛新品種培育」取得新突破,2012年出生的首批含有脂肪性脂肪連接蛋白基因(A-FABP)的體細胞轉基因克隆牛「妞妞」成功繁育了後代,於2015年8月28日,順利產下第二代「轉基因小牛」,體重17kg
  • 瀕危物種即將滅絕,全世界僅有3隻,如今這保護動物怎麼樣了?
    瀕危物種即將滅絕,全世界僅有3隻,如今這保護動物怎麼樣了?世界每天都在發生一些細小的變化,這些變化往往我們丟察覺不到,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總會突然間意識到某種變化。現在每天都有很多東西在死去,許多瀕危動物都面臨著滅種的危險,像大熊貓華南虎這樣的瀕危動物一直處於我們的保護之中,因為存活的數量很少,只有好好保護才有存活下來的希望,大熊貓和華南虎這樣的瀕危動物我們大家都知道,並且已經費了很大的心力去保護了,所以暫時也還沒有瀕危的風險,但是有一種動物它遠比大熊貓要珍貴的多,因為現在全世界只有3隻了,這其中有兩隻在我們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