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兩年小鳥入駐築巢繁育後代,不知是否是去年的鳥媽呢?

2021-01-07 江南小顏

圖1,2,3是去年架在羅漢松上的鳥窩,露天的,下雨天擔心淋雨在花架上放了把傘遮陽擋雨

孵出三個小傢伙,大概9天時間從孵出到飛走。

記得第九天上午還去看了一眼,已經羽翼豐滿啦,小小的鳥窩已經住不下這三個小朋友了。

晚上下班回到家再去看看的時候,鳥窩已經空了

心裡其實挺失落的

圖4,5,6是今年的鳥窩,架在相隔2米遠的番石榴樹上

這次架窩的番石榴樹枝在陽光棚裡,不用擔心淋雨,而且番石榴樹枝葉繁茂,也遮陰

鳥窩底部居然是幾根塑料繩子繞在樹枝上,小鳥真是厲害了

當時我就覺得有可能是去年的鳥媽又回來啦

去年因為不懂,冒失拍了好幾次,就是上面幾張圖

鳥媽最長一次三天沒回來

可能被嚇到了

我擔心鳥媽棄巢了,去花鳥市場買了5塊錢麵包蟲回來餵小鳥

今年一隻沒敢看,這幾圖是看到鳥媽出去覓食了,趕緊拍幾張沒想到已經孵出來了

正好也是三隻

這四張是昨天晚上拍的,鳥媽沒在家

有一隻羽毛基本可以飛了,自己從窩裡跳下來

縮著頭蹲在地上,還是小芭比發現的,看到鳥芭比一隻叫

又搬來梯子把這隻放回窩裡,另外兩隻羽毛還差一些

看著這情況,應該這一兩天也可以去自由翱翔啦

今早偷拍鳥媽成功

因為窩裡已經蹲不下了,鳥媽現在就在不遠的高處,時刻注視著鳥窩

一直在叫

不知是否在鼓勵它的孩子們努力學飛

PS:夫人今日諮詢了一個懂養鳥的人,說如果相隔不遠,鳥窩明顯比去年大,位置更好,比如遮風避雨遮陽,很大可能是去年的鳥媽又回來築巢了。

願你們一家快樂,自由,翱翔。

藍天才是你們的家

並且,明年繼續歡迎你和你的孩子們回來築巢繁育後代

相關焦點

  • 斑鳩產蛋兩枚咋只孵出一隻鳥?聽專職養鳥員細說緣由
    中國江蘇網4月20日訊 「我家的斑鳩孵出小鳥啦。」前天上午,家住城南新區匯景新城小區的張女士在微信朋友圈發布喜訊:繼去年夏初,一對斑鳩飛來她家後窗臺築巢產蛋孵育後代,今年又有一對斑鳩飛來,在同一位置築巢孵出小鳥。但令她不解的是:為何連續兩年斑鳩都是產蛋兩枚,卻只孵出一隻小斑鳩呢?  這對斑鳩於3月28日產蛋兩枚,然後開始輪流坐窩孵育。
  • 鳥爸鳥媽如何繁育小鳥?農村專業養鳥人暗中觀察1年發現:超有愛
    然而在河北滄州農村,卻有這麼一位專業養鳥人,雖然他養殖鸚鵡的時間不太長,但通過一年的暗中觀察,掌握了鸚鵡如何相親相愛,鳥爸、鳥媽和小鳥如何「遞食」,如何繁育下一代。這位專業養鳥人向筆者講述這些發現時感嘆:「鳥兒的世界真的好有愛。」今年40歲的劉鳳森是滄州市運河區肖莊子村農民。筆者見到他時,他正在給一屋子的鸚鵡餵食。
  • 生態喜訊,「鳥中大熊貓」首次在北京繁育後代
    生態喜訊,「鳥中大熊貓」首次在北京繁育後代 震旦鴉雀(拉丁學名:Paradoxornis heudei),是鶯科鴉雀屬一種珍稀鳥類,它的名字非常中國化,古印度稱華夏大地為"震旦"。這種鳥的第一個標本採集發現於中國南京,所以定名為「震旦鴉雀」。
  • 合肥:女子家中陽臺放置籃筐 引來小鳥年年築巢
    原標題:合肥:女子家中陽臺放置籃筐 引來小鳥年年築巢黃女士家住省城貴池路江南書苑小區某棟的5樓,從2011年春天開始,黃女士家的廚房陽臺外,幾乎每年都有可愛的鳥類築巢孵化小鳥。
  • 空調外機小鳥築巢 專家提醒:順其自然(圖)
    圖/記者陳韻驕   紅網長沙5月10日訊(瀟湘晨報記者 王詩穎 實習記者 王微)5月9日,長沙市民龍女士和肖女士分别致電瀟湘晨報,這兩戶人家各有一位從天上飛來的小鄰居:龍女士家空調外機上多了一個鳥巢,小鳥在這裡孵出寶寶;肖女士家進來一隻剛學會飛的小鳥不走,鳥媽媽一直在屋外守候著。  小天使給兩家人帶來歡樂,也帶來了煩惱:該怎麼照顧它們呢?
  • 白頭翁一家來做客 鳥兒已連續四年來她家築巢
    葉卉 攝   浙江在線06月01日訊前天,溫州市民陳女士驚喜地發現,家裡迎來了幾個小生命的誕生——四隻剛剛孵化的雛鳥(見圖),這已經是鳥兒連續第四年來陳女士家做客了由於對自然環境尚未適應,陳女士第一次發現小鳥在自家庭院築巢時,鳥兒們都已經會飛了。「當時可能有六七隻小鳥吧,發現的時候,都已經會飛了。」陳女士說,自此以後,每年端午節前後,都會有小鳥來築巢,每次大約都有六七隻小鳥。鳥兒的頭上有一簇白色的絨毛,一位略懂鳥類常識的友人介紹,這是白頭翁。去年,陳女士一家迎來了三窩小鳥,有一窩生了六七個鳥蛋,創下了陳女士家的「歷史」紀錄。「可惜去年颱風將鳥巢都颳倒了。」
  • 鳥竟然在陽臺上築巢,走進一看不簡單!大有來頭……
    她當時就猜 想,可能是有鳥兒來築巢。30日晚上下班回到家,她趕緊到陽臺去查看,眼前的一幕證實了她的猜想。只見花盆裡多了一個鳥巢,鳥巢是用泥土、乾草和樹枝編織而成的,很漂亮,看起來也非常溫馨。方瑛告訴記者,看起來,鳥兒很著急,僅僅兩天的時間就把巢築好了。第三天下班回家,她就發現 鳥巢裡有了一顆鳥蛋,鳥蛋的殼是綠色的,還有一些褐色的斑點。
  • 鳥是怎麼築巢的?
    鳥是怎麼築巢的?一般在鳥類的繁殖季節,鳥才會去築巢,它們需要在樹杈上、樹洞中建造一個小巢穴來孵化自己的下一代,對鳥蛋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有利於鳥蛋的孵化以及幼雛的生長。鳥兒如何築巢呢,鳥是很聰明的動物,它們用嘴從外面銜回來樹枝、樹葉、羽毛、植物纖維、雜草、泥土,配合唾液將這些黏連在一起,或編織在一起,凝結之後,鳥巢非常堅固。
  • 去年深秋的斑鳩夫妻又來了,今年孵出了兩隻小鳥
    斑鳩夫妻  浙江在線6月14日訊 不知道市民有沒有印象,去年台州的秋天著實有點反常,到了11月,氣溫還是居高不下,玉環幹江的桃花反季節盛開。  桃花亂了季節,鳥兒也亂了季節,一對斑鳩居然在椒江一戶人家的窗臺上做窩,孵出了兩隻小鳥。遺憾的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冷空氣將還沒長毛的小鳥給凍死了。
  • 長安:「白頭翁」在市民家中築巢,孵出四隻小鳥
    鳥兒在長安市民家中築巢並非個例,鹹西社區的麥先生、上沙社區的孫先生同樣也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在他們看來,這是長安環境越來越好帶來的「福利」。鳥兒陽臺築巢 產蛋孵化「那天,我在沙發上往陽臺瞥了一眼,看到有隻小鳥叼著枯葉。走出一看,發現它在桂花樹上築巢。」
  • 鳥兒築巢孵出小鳥 南昌縣一居民家中迎來「稀客」
    原標題:陽臺綠化好 鳥兒來築巢  南昌縣蓮塘鎮一讀者家中迎來「稀客」  「好感動,非常幸運能見證鳥兒在我們家陽臺花盆築巢、生蛋並孵化出新生命的神奇過程。」6月26日,家住南昌縣蓮塘鎮向陽路的讀者方瑛告訴記者,搭在她家陽臺的鳥巢有5顆鳥蛋,最近孵化出了5隻小鳥,她現在每天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看著小鳥一天天長大。
  • 烏鶇鳥「定居」自家陽臺繁育後代 徐州一小學生鏡頭全...
    它們在這裡築巢、覓食、繁育,小聶也用了一個月把這全過程都用鏡頭記錄了下來,並被老師搬到了課堂上。2020年4月,一對烏鶇鳥夫婦飛到了徐州市瀟湘路學校學生聶明遠家的陽臺上,並逐漸建起了一個窩。4月5號,聶明遠發現窩裡出現了第一枚鳥蛋。在隨後的幾天裡,又陸續生了4枚。這5枚鳥蛋大小與鵪鶉蛋差不多。聶明遠說:「有雨的時候,鳥媽媽和鳥爸爸就會站在鳥巢旁邊,給它們擋雨。」
  • 珍貴鳥種鳳頭樹燕現身普洱芒壩 記錄築巢育雛溫馨時刻
    6月初,布朗寨村民發現了這窩鳳頭樹燕邊築巢邊交尾,6月15日下蛋,7月12日破殼,現在鳥爸鳥媽在精心餵養雛鳥,這是今年發現的第4窩,前3窩育雛失敗。鳳頭樹燕選擇麻慄樹或松樹的橫枝築巢,橫枝粗的有10多釐米,細的只有大拇指的直徑,夫妻倆共同築巢,它們就地取材,在樹上取樹皮、樹花,叼來地衣、苔蘚和小樹葉,用自己的唾液攪拌,先築巢的底座,像個小酒盅,約有4釐米大粘墩在樹枝上,把顏色、形狀和樹枝偽裝成一體,如果不是老鳥飛來飛去人們很難發現鳥巢。夫妻倆共同築巢7天左右完工。沒有幾天後,鳥媽蹲在巢裡下蛋了。
  • 布穀鳥從不築巢,繁殖後代的方式是「借巢生蛋」,管生不管養?
    布穀鳥從不築巢,繁殖後代的方式是「借巢生蛋」,管生不管養?這簡直就是鳥類中的奇葩......布穀鳥的叫聲對於英國來說,是非常著名的,詩人稱之為「漂泊之音」。 它的叫聲是春天到來的預示,是鄉村生活的圖騰,它也被人稱為騙子或是盜賊。布穀鳥從不築巢,相反它們將蛋下到其它鳥類的窩裡魚目混珠,它們會將其它鳥類的蛋偷走並吃掉。
  • 英國的本普頓懸崖,成為海鳥築巢理想位置,超25萬隻鳥在此聚集
    英國的本普頓懸崖成為海鳥築巢的理想位置,在懸崖峭壁上築巢,是海鳥一直尋找的,能很好躲避來自陸地眾多食肉猛獸的襲擊,由於成群出現,一定程度上也能避免猛禽的襲擊,據統計今年會有超過25萬隻海鳥在此聚集,呈現出頗為壯觀的景象。
  • 徐州小學生拍下烏鶇鳥繁育過程 被老師搬上課堂
    自家陽臺上飛來了一對特殊的客人,一對烏鶇鳥夫婦用泥草築巢,繁育幼雛。
  • 去年攜子飛走的斑鳩 昨又回何大媽家的陽臺上築巢
    浙江在線03月21日訊「小鳥又回來了,又到我家陽臺上築窩了。」家住柳浪東苑19幢的何大媽昨天一早就欣喜地給本報熱線打電話。  去年2月,有對珠頸斑鳩把巢築在何大媽的陽臺上,過幾天,孵出了兩隻小斑鳩。當年3月,小斑鳩跟著母親遠走高飛。今年,斑鳩又飛回來了,真是神奇(本報去年2月3日、12日、3月7日曾作報導)。
  • 瀕危「國鳥」褐馬雞人工繁育成功 將放歸野外
    市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副主任胡嚴介紹,草原雕是大型猛禽的一種。通常大型猛禽在人工條件下極少會繁育後代。但在去年,該中心的一對草原雕卻「奇蹟般」地孵化出了幼雛。   這對草原雕是2011年左右入住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的。「當時是因為受傷,送到中心救治。」
  • 弱鳥鬥強蛇
    去年6月30日星期日,我隨1314群友去本溪老邊溝採風。在一條河邊,突然發現河對岸崖壁旁,有兩隻小鳥在發了瘋似地叫,一邊叫還一邊往上衝,衝擊的位置是一片綠葉雜草覆蓋的巖石小平臺。看這個架勢肯定有不尋常的事發生了,於是繞過河去想一看究竟。繞到附近後仔細觀察,發現一條大蛇在吞吃一隻幼鳥,大蛇足有一米多長,5—6釐米粗。
  • 10歲男孩連續一個月拍下烏鶇鳥繁育過程,被老師搬上課堂
    4 月 5 日,裡面有了第一枚鳥蛋 ……" 這是徐州一 10 歲男孩聶明遠記錄下的鳥兒成長過程。一個多月的時間裡,聶明遠見證了新生命的誕生,拍攝下了小鳥學飛的過程,這些陽臺 " 來客 " 成了他最愛的 " 夥伴 "。聶明遠每天細心地記錄著鳥兒的成長變化,這些資料被科學老師當成 " 教材 ",給全班學生上了兩節生動的科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