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有人言,獸有獸語。我們人類永遠弄不清動物界的事情。然而在河北滄州農村,卻有這麼一位專業養鳥人,雖然他養殖鸚鵡的時間不太長,但通過一年的暗中觀察,掌握了鸚鵡如何相親相愛,鳥爸、鳥媽和小鳥如何「遞食」,如何繁育下一代。這位專業養鳥人向筆者講述這些發現時感嘆:「鳥兒的世界真的好有愛。」
今年40歲的劉鳳森是滄州市運河區肖莊子村農民。筆者見到他時,他正在給一屋子的鸚鵡餵食。其實,劉鳳森專業養殖鸚鵡的時間並不長,只有短短一年時間,但是通過一年的發展,目前劉鳳森養殖鸚鵡的數量在當地已屬於規模最大的。
劉鳳森說,原先自己一直在農村養雞,養了20年。由於養雞不掙錢,去年4月份,劉鳳森轉行,開始養殖觀賞鳥。從自己熟悉的養雞,轉行到不熟悉的養鳥這一行,劉鳳森的轉型不可謂不大,但是勤奮好學的劉鳳森認為:「既然做了,就要做出個樣子。」跟師傅學,跟書本學,以及養鳥人之間的交流,劉鳳森不錯過任何一次學習的機會。劉鳳森說: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外,就是跟鳥兒待在一起,觀察鸚鵡的生活習性,熟悉各種鸚鵡的特點。
「鸚鵡每窩產卵3至8枚,產卵期,兩枚蛋之間的距離是兩天,孵化期大概20天,大鳥餵小鳥大概40天,小鳥就能自己啄食……」說起鳥兒的這些生活習性,劉鳳森侃侃而談。其實,不僅僅這些看得見的事情,對於鳥兒的一些不容易讓人見到的習性,劉鳳森也是摸了個門清。比如,鳥兒育雛,遞食等這些比較「背人」的事情,都在劉鳳森的掌握之中。
劉鳳森談到,比如成鳥孵化哺育幼鳥,公鳥、母鳥各有分工,母鳥負責孵卵,公鳥負責警戒和遞食。「公鳥吃穀物後,反芻出來餵給母鳥,母鳥吃後再反芻給幼鳥。」劉鳳森進一步解釋,公鳥反芻出來的是帶有消化液的穀物,母鳥把帶有公鳥消化液的穀物吃進後經過進一步消化,然後再把帶有自己消化液的穀物餵給幼鳥吃,這就叫「遞食」。
劉鳳森說,兩隻鳥兒能不能成一對,除了鳥齡、溫度等因素外,主要看公鳥、母鳥能不能「遞食」,就是說母鳥讓不讓公鳥喂,公鳥餵不餵母鳥,這是決定兩隻鸚鵡能不能繁衍下一代的主要因素。不然,即便把兩隻鳥兒強扭在一起也成不了「夫妻」。
劉鳳森還介紹,鳥兒在孵化期間,母鳥除了飛出巢穴排洩外,一般不離開鳥巢半步,整個孵化期,公鳥都要守護在巢穴外,保護著自己的領地,防止其他鳥兒搗亂,影響孵化。因此在這段時間,母鳥不出鳥巢覓食,全部由公鳥反芻來餵食。
劉鳳森談到,通過觀察鳥兒繁衍下一代,真的讓人感嘆,鳥兒的世界超有愛,這些愛的表現,有些人都不能企及,都得向鳥兒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