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張曉培)"2020 年 4 月,在我家陽臺上,突然發現一隻鳥窩的雛形,之後鳥窩慢慢變大完善。4 月 5 日,裡面有了第一枚鳥蛋 ……" 這是徐州一 10 歲男孩聶明遠記錄下的鳥兒成長過程。一個多月的時間裡,聶明遠見證了新生命的誕生,拍攝下了小鳥學飛的過程,這些陽臺 " 來客 " 成了他最愛的 " 夥伴 "。聶明遠每天細心地記錄著鳥兒的成長變化,這些資料被科學老師當成 " 教材 ",給全班學生上了兩節生動的科學課。
陽臺 " 來客 " 帶來意外驚喜
4 月初的一天,家住徐州新城區的聶明遠驚喜地發現,在他家陽臺外的水泥臺子上,有一個鳥窩的雛形,他激動地喊來媽媽一起看。" 我看到那個鳥窩雛形慢慢變大、完善,最終變成一個真正的鳥窩,裡面住著兩隻鳥,我簡直心情激動到『爆表』。" 聶明遠說,這是自己第一次近距離看到鳥窩,心情格外激動。
後來,驚喜接連不斷。4 月 5 日,鳥窩裡有了第一枚鳥蛋,隨後每天增加一枚鳥蛋,直到 4 月 9 日,鳥窩裡有了 5 枚蛋。" 孩子特別興奮,他每天早晨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陽臺看看小鳥孵化出來沒有。" 聶明遠媽媽張薇說,那段時間孩子像個小 " 科學家 ",每天不停地觀察、拍攝、記錄,生怕錯過小鳥成長的任何一個環節。
通過觀察,聶明遠發現這兩隻大鳥全身有著烏黑的羽毛,鵝黃色的嘴,叫聲特別清脆悅耳,他將鳥兒照片和視頻發給自己就讀的徐州市瀟湘路小學科學老師周祥生,老師查閱資料後告訴聶明遠,這是烏鶇,叫聲猶如擊石,婉轉而又韻律多變。" 我們四年級科學課有一個單元的內容剛好是講新生命,鳥兒繁育過程是非常好的教學素材,所以我也鼓勵聶明遠多觀察、多記錄,從生活中去發現大自然的科學。" 周祥生老師說。
小鳥孵化成長,跟鳥爸媽學飛
"4 月 23 日一大早,經過 14 天的孵化,第一隻小烏鶇破殼而出。剛出生的小鳥,長著白色的絨毛,兩隻大烏鶇輪流給小鳥餵食蚯蚓 ……" 鳥兒一天天成長,聶明遠一天天認真記錄著。
後來,5 只小烏鶇全部孵化出來,聶明遠發現,即便大鳥叼來食物餵食,可小鳥依然張著小嘴,一副沒吃飽的樣子。" 鳥爸媽太辛苦了,不停地飛出去捕食,可那麼辛苦找來的食物,寶寶們好像吃不飽。" 聶明遠說,為了讓鳥爸媽不那麼累,他找來碎花生米放在鳥窩旁邊,可是無論大鳥還是小鳥,都不吃。
" 孩子通過觀察,體會到兩隻大鳥哺育幼鳥的辛苦,這一點很好,但我看到花生米後也教育孩子,不要給鳥兒投餵食物,它們有自己的辦法去尋找愛吃的食物。" 張薇說,後來孩子再也沒有餵過食,只是靜靜地去記錄小鳥的成長。
5 月初,原本全身發紅的幼鳥們已長滿黑色羽毛,鳥爸鳥媽開始帶著孩子們試飛,學得最慢的那隻小鳥,鳥爸鳥媽還會單獨給它上 " 小課 "。5 月 9 日,5 只小烏鶇全部會飛了,早晨它們 " 一家 7 口 " 傾巢而出,從此再也沒有回家。
老師用孩子記錄的素材上了兩節生動的科學課
鳥兒的突然離開,讓聶明遠非常失落,他捨不得這些夥伴,他依舊每天去鳥窩裡看一看,期盼著鳥兒們能回家轉轉。
聶明遠記錄的這些素材,被科學老師周祥生做成了課件,給全班學生上了兩節生動的科學課。" 這些素材非常難得,因為是班裡孩子自己觀察記錄的,跟教科書裡的內容相比,孩子們更願意接觸的是生活中的真實事例,而且這個素材非常鮮活。" 周祥生老師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孩子能觀察記錄得如此細緻,他也很欣慰,這兩節科學課教學氣氛特別好,孩子們都特別感興趣。
" 在陪著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樂於對新鮮事物進行探索,那種好奇會深深打動我。這次幾隻小鳥的『做客』,也讓孩子感受到要呵護鳥兒,更讓孩子明白大自然是人和動植物共同的家園,大家要和平相處。" 張薇說。
(編輯 魏如飛)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