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是否有共同元素(上)

2021-01-20 給民辦學校的建議



BBC 的紀錄片,更多地反映了媒體對中國教育經驗方面的刻板印象。在反思英國這種簡單、片面借鑑中國教育經驗的同時,值得我國的教育工作者反思:在異質文化背景下進行教育、教學經驗借鑑時,應當充分認識到教育活動與特定社會文化背景緊密相連,借鑑學習時,應當避免帶有放大、扭曲和變形特徵的「旅行者式教育借鑑」;同時,更需要深刻探討世界範圍內哪些課堂教學的理念是具有共通特徵的,加強對這些教學的共通特徵的研究,才能避免借鑑教育經驗時的簡單化做法。

2015年4月,英國BBC電視臺4頻道組織中國教師執教英國初中學生。在漢普郡博航特中學,50名9年級英國學生自願參加的大班,由五位來自中國的教師執教數學、科學、英文和中文等學科。BBC將此一個多月來中國教師與英國學生的經歷拍成名為《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中國學校》的紀錄片(以下簡稱《中國學校》)。這一併非嚴格意義上的教育實驗之所以引起中英兩國部分教育界人士,是因為包括「兩操」(課間操和眼保健操)、升旗、勵志宣傳語以及延長學習時間等一系列外在的的「中國教育」符號化特徵,被電視媒體放大,並解讀為中國教育元素與英國福利社會下的英國學生產生尖銳衝突。媒體上述淺表化的理解,容易讓觀眾對兩國教育的特點以及各國教育領域的相互借鑑、交流認識產生誤解。這裡僅從紀錄片中一些片段,談談英國借鑑中國教育經驗背後的一些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中英兩國課堂教學的優勢在自身教育文化環境中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在《中國學校》這一紀錄片中,節目組首先突出的是博航特中學這一「實驗」項目所具有的中國教育外部特徵。正如紀錄片開頭給中國教育貼上的標籤:「絕對的權威、絕對的紀律和無情的競爭」。50名自願參加的英國學生所組成的中國實驗班課堂,以「秧田型」的布局就與其他英國學生的「小組式」的課堂呈現出鮮明的對比。BBC電視臺「規定」了中國教師在這樣的中國教育環境中進行教學。因為這樣的課堂布局,正是對中國教育進行外部觀察的英國教育研究者、實踐者獲得的有關中國教育的直接印象。「面向學生的整體教學」(speak to the class as a whole from the front,現任英國教育大臣尼克·吉布(Nick Gibb)對中國課堂教學方法的說法)意味著中國教師就是這樣用傳統方式板書、知識的傳遞是通過教師的講解完成的(「chalk and talk」)。這次「實驗」顯然從一開始,就將BBC編導、創作人員對中國課堂教學的某些刻板印象放大了:大班教學在客觀上就限制了中國教師與長期在討論式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英國學生進行對話、交流,中國教師無法也象英國教師一樣,對每位學生名字的熟悉。因此每次上課,只能通過中國課堂中的上課儀式將喧鬧、無序的教室環境拉回到學習環境中來;向英國學生高聲強調「安靜」、「不許說話」等命令,來強化課堂管理。在這樣的一個「模擬班級」中,中國教育經驗是被扭曲和變形的:隨處可見的鏡頭,都是英國學生並不整齊的起立,甚至對中國教師的命令性話語毫不在乎的肢體行為;甚至紀錄片使用的背景音樂都是英國二戰時期的抵抗音樂---一經剪輯,中國教師一副副嚴肅的表情,與英國學生的挑戰、叛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博航特中學的英國小班化教室中,英國學生按照小組就座,他們發表意見、與教師和同學互動交流頻繁。英國學校教育中對個體的關注,清晰地體現在BBC對英國學生課堂的鏡頭中。儘管有時是散漫的提問、相互的打趣和玩樂,鏡頭下的英國教師,絕沒有中國教師團隊反覆突出的班級紀律要求。從《中國學校》一片中來看,BBC電視臺鏡頭中最為缺失的,恰恰是對「什麼是中國課堂教學特點」這一核心問題的關注。英國教育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常常談到的中國式「全班教學模式」(whole class teaching methods)的優勢究竟在哪裡?其實BBC紀錄片已經觸及了這些問題,只不過被編導和主創人員忽視調了。這裡,僅分析其中的一個細節:中、英雙方教師對三角函數內容的教學是如何進行的。


儘管李愛雲老師李老師講授三角函數的過程在紀錄片中並沒有完整地呈現出來,只是一晃而過的。但是,恰恰是這個實例,充分體現了中國教師通過示例,對基本概念進行講解、分析的過程。他首先讓英國學生分析下圖所示的三角形「邊與弦」的關係。李老師通過對一個特例:銳角為30°的直角三角形,讓學生來分析邊與弦的關係。當然,這對於英國的初三學生來說,未必都能馬上跟上李老師的思路。但是,李老師是通過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幫助英國的學生理解這個直角三角形的特例。


李老師正是假設這個三角形的短斜邊為1,斜邊長度則為2, 根據勾股定理,向英國學生展示了直角邊即為

。李老師讓英國學生做的,正是通過分析這一特殊形態的直角三角形中,30°角對邊與斜邊之間的長度關係、對邊與鄰邊之間的長度關係來掌握正弦、餘弦和正切的概念。正如他在黑板上引導學生推導出



儘管後面幾個英國女生抱怨中國老師僅用15分鐘就把三角函數講完了。紀錄片中也沒有對後續的內容切入追蹤。對於中國的初中數學教師而言,通常的做法一般都是上述示例返程後,進一步以此為基礎,分析銳角為45°角的直角三角形中,銳角對邊與斜邊、對邊與鄰邊之間的關係。進而得到下列關係:這種用典型的正例,來幫助學生一步一步推出三角函數的概念、通過各種變化的例子,覆蓋三角函數概念基本屬性的做法,是中國數學教學通常使用的方法。與英國教師通過簡化符號的方式來理解三角函數,教學的出發點是不一樣的。從李老師的板書中,也可以大致看出中國教師對三角函數概念這一內容的「教」早已諳熟於心。他化繁為簡,通過邏輯推理一步步揭示三角函數的特徵。從課堂管理角度看,這一教學過程對於有學習自主性的部分英國學生來說,是非常好的學習引導。李老師善於在他們熟悉的舊知識基礎上,絲絲入扣地幫助學生掌握核心概念。一旦掌握三角形角與邊的關係,能力強的學生對於如何進行公式的推導和演變,自然就諳熟於心了。有心的學生甚至可能對於如何進行數學學習這樣的元認知問題都學有所得。但在大班教學中,由於個體學生能力的差異、課堂注意力的不同,能力不逮或稍有分神者,就可能會落在後面,難以掌握箇中奧妙。

四位在李老師的課堂中說說笑笑的英國女生,正屬於此列。她們顯著然無心靜聽李老師的詳解。於是課下只能找到自己的數學教師布瑞默尋求幫助。布瑞默馬上明白了學生的問題:理解不了三角函數的特點。他很快在黑板上用學生們能夠理解的符號,幫助他們理解正弦、餘弦和正切的位置。這也是英國九年級函數教學中典型的教學方法。


S(正弦)  H(斜邊)(正弦對著的是對邊與斜邊(之比))

C(餘弦)    H(斜邊)(餘弦對著的是鄰邊與斜邊(之比))

O(對邊)

T(正切)    A (鄰邊)(正切對著的是對邊與鄰邊(之比))對於四位英國女生來說,這種形象化、簡約化的識記比起一步步推導三角函數的過程更容易讓接受。她們跟著布瑞默老師念叨著S-O-H、C-A-H、T-O-A這些符號,用她們自己的話來說:「真像非洲的音樂節奏(那麼好記)」。對她們來說,記住黑板上的這些符號,就意味著學明白了三角函數。布瑞默巧用音律,讓學生記住三角函數符號的這個細節,從某種程度上看,被BBC編導視作了英國課堂的正能量。但是,也正是這個細節,折射出了英國中學數學教學的特點:教師缺乏對基本概念的縝密的分析過程,如何推導出三角函數的核心特徵?如何讓學生學會分析各種變化的三角函數角與邊的關係?這些都不是布瑞默關注的焦點。他最了解的是英國中學生「學」的特點---如何讓她們記住這些繁複的公式?如何讓她們在數學的學習中樂於嘗試?他巧妙地避開英國學生不善於進行嚴密邏輯推理的弱點,用極為簡化的符號,充分考慮英國學生日常生活的特點----喜愛打擊樂、樂於接受節奏性強內容,讓學生把複雜的三角函數公式內化心中。在這一過程中,其中的女生甚至可以在課堂上身口齊動,表現一番,在彰顯個性之中,學到三角函數的內容。

儘管這樣的學習,很難說把握了三角函數的概念,而對於三角函數中邊與角之間的關係,更是布瑞默所忽視的。琅琅上口的節奏和簡易的圖示很容易將三角函數的核心概念淡化。儘管這個片段不能完全展示英國教師的數學教學,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英國中學數學教育對核心概念的深度和廣度突出得不夠。正是由於英國的數學教學中過多強調貼近學生的接受、生活情境,忽視對核心概念進一步分析和思考的問題,這就容易造成學生以後在解題方面陷入困境。這可能是此次並非嚴格的教育實驗中,中國教師任教的大班化的英國學生組以10%的成績優勢「戰勝」小班化的英國學生組的原因之一。


本文發表於《人民教育》2015年第19期。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部分圖片和音頻來自網絡,如涉及版權請聯繫刪除)


歡迎大家點擊下面的二維碼關注「繪本教學」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全球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是否有共同元素(下)
    然而,在筆者看來,中國基礎教育最重要的經驗還是體現在中國課堂教學的特點上。2009年和2012年以上海學生為主體參加國際學生學業能力測試(簡稱PISA)兩次都以絕對領先的成績名列全球第一的優異成績,與我國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的課程理念、教學策略的運用有很大關係。
  • 線上教學成「主課堂」 雲端中文課催生教學新模式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際中文教育的教學平臺由線下轉至線上。在線上教學成為中文教育「主課堂」的背景下,如何轉變思路,調整教學方法,中文教師們一直在思考並在不斷實踐探索。「課程內容很全面,對我的中文學習很有幫助。」聽了該課程的學生如是說。   相關專家認為,雖然疫情給國際中文教育帶來衝擊,但大規模的線上中文教學實踐為今後中文教育網絡化、信息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催生了新的中文教學模式、教學形態。
  • 北京東城探究新課改背景下開放性課堂研究
    日前,由北京市東城區教育研修學院主辦,北京市東城區體育館路小學承辦的北京市東城區「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新課改背景下開放性課堂的研究》示範結題現場會在體育館路小學隆重召開。參加此次現場會的有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建平,李英傑,東城區教育研修學院院長郭鴻、副院長夏珺,科研部主任沈興文,東城區教師研修中心教研員特級教師王彥偉;科研部的全體老師,以及來自全區中學、小學、幼兒園、職業和成人教育的科研負責人共計100餘人。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渠道。
  • 【融合式教學風採】王大亮:線上線下融合,讓教學更有效、更有用...
    作為學校融合式教學指導專家組成員,清華大學醫學院副教授王大亮對於慕課、雨課堂的應用一直很熟悉,今年她更是憑藉著自己對技術的掌握和對教學模式的思考,巧妙地將「融合式教學」與「混合式教學」相結合,共同帶進課堂,直面疫情挑戰,抓住難得機會,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
  • 疫情背景下在線教學:存在問題及對策
    在突如其來的疫情背景下,正常時期穩定有序的線下教學活動受到阻礙而難以開展,在線教學迅速成為一種替代方案流行開來。作為一種突然被重用的教學模式,在線教學首要考驗的是技術基礎和操作水平。目前的應用平臺無法發揮出更大程度的作用與功能,主要受到三個方麵條件的限制:一是平臺運作的硬體缺乏;二是技術條件本身的缺陷;三是師生操作與使用的熟練程度不高。
  • 這裡有一份大學老師必看的課堂教學指南
    保障人才培養質量,有賴於高質量的教學團隊和高水平的教學能力支撐。對於如何上好一門課,首都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邢紅軍教授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在有關教學技能的相關講座中,首都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邢紅軍教授經常用一張QQ表情來描繪當下大學課堂的現實場景。講臺上,教師講得滔滔不絕,但距離講臺最近的前幾排就座的僅寥寥數人。
  • 海洋學院精心打造線上教學課堂
    為全面實施疫情防控期間學校「停課不停教、不停學」的工作方案,保障在線教學順利實施,從3月份線上教學啟動至今,海洋學院高度重視、積極響應、全力投入,精心落實每一門線上課程的教學安排,努力實現線上與線下教學同質等效。走心:院士、院長齊上陣,努力打造鑄金教學體系不管是線上教學還是線下教學,教學質量始終是重中之重。
  • 「新課改背景下開放性課堂的研究」示範結題現場會舉行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餘闖)「科研引領,課堂開放,學生成長。」日前,由北京市東城區教育研修學院主辦的東城區「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新課改背景下開放性課堂的研究」示範結題現場會舉行。
  • 化工高等教育|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工程倫理教育的教學探究與實踐延伸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全球高校逐步探索出多種在線教育模式。文章以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倫理課程為例,介紹疫情常態化防控階段工程倫理教育的教學方式探究與實踐環節延伸。線上課程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並舉有助於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可為進一步開展工程倫理融合式教學奠定基礎。
  • 新時代背景下的美育基因重組
    李開復也說過:未來什麼都有可能被替代,唯獨藝術和娛樂不可能被替代。聯合國原秘書長潘基文在2015年「第五屆世界華人美術教育大會」上說:聯合國自70年前成立之際,就已經認識到美術的力量。美術能夠以不同的方式影響我們每一個人,與此同時,它也能將我們團結起來,形成一個共同體。
  • 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教學 浙理打造不一樣的「思政雲課堂」
    經過一周線上教學的測試、調整和磨合,浙江理工大學通過各種網絡平臺,共開設線上教學2422門課程。該校黨委書記吳鋒民、校長陳文興開展在線教學現場巡課時強調,在落實課堂教學質量的基礎上,要通過多種形式提升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實效,加強對學生正能量的引導,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傳承家國情懷。
  • 語文教學,你悠著點——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語文教學走向的冷思考
    以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為代表的新一輪教學改革正向我們大踏步地走來,面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這三股強勁的西風,以傳承民族文化為使命的語文教學該如何應對呢?應該說,這是擺在當今每一個語文教師、語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不得不思考、不得不回答的重大而現實的問題。
  • 「網際網路+」學校,重構課堂教學組織及形態
    教學空間形式上,教學物理內部空間逐漸開放性布局 近年來教學物理空間布局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室。「中國未來學校實驗室」,物理上它由一間會議室和一個巨大的開放式空間組成,包括互動區、展示區、探究區、創造區、交換區、發展區等六個區。
  • 高中化學必修二《元素周期表》公開課教案教學設計(附教學反思)
    4.使學生了解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重要意義,認識事物變化由量變引起質變的規律,對他信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5.使學生對核素和同位素有常識性的認識。能力目標:1.學習前人在理論、實踐研究的基礎上,總結規律的創造性思維方法。
  • 學點雲課堂:當下及未來,線上線下教學的教育銜接及其重要性
    老師的工作還是比較繁瑣的,但是學點雲課堂可在課堂結束之後導出相關課堂數據,課堂裡面有答題卡,點名,送禮物等課堂必備功能,課堂結束之後老師也不需要花大量精力在統計學員的情況上,學點雲課堂可直接提供相關課堂數據,有效地為老師分擔了一部分工作。第二,全心全意投身於教學計劃當中。
  • 思政元素融入職業教育課堂-光明日報-光明網
    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靳潤奇介紹,自2017年9月以來,該校推進並逐步實施「思政基因工程」,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故事、道德規範等內涵分解為各類思政基因元素,從中精選出「理想信念」「愛國精神」「創新精神」「工匠精神」「誠實守信」等50多個思政基因元素,把它們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中,不僅讓專業課課堂上散發出「思政味」,更讓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能的同時
  • 英語課堂教學策略
    這五個方面共同促進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依照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三四年級應完成一級目標,五年級完成二級目標。一級:對英語有好奇心,喜歡聽他人說英語。能根據教師的簡單指令做遊戲、做動作、做事情(如塗顏色、連線)。能做簡單的角色扮演。能唱簡單的英文歌曲,說簡單的英語歌謠。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聽懂和讀懂簡單的小故事。
  • 全球理解課程: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的創新
    全球理解課程的特徵和時代價值  全球理解課程有以下主要特點:一是學科多樣性,可以作為大學人文和科學等多種學科的必修或選修課程。二是課程完整性,整個課程需要45課時完成。三是學校自主性,各個學校的學分與教學內容都遵循各自的教學計劃安排,全球理解課程是否納入學分或作為課程補充由各學校自主決定。
  • 「美育綜合改革研究」叢書:新時代背景下的美育基因重組
    本叢書第一輯包括《與大數據時代同行的美術教育》《數位化時代下的新媒體藝術教育》《社會轉型背景下的表演藝術教育:二十世紀西方表演理論教學讀本》。在當前社會變革的背景下,美育的宗旨是什麼?書中給出的解答是:  21世紀的教育應該向「全球共同」的理念轉變。  21世紀需要面向全體學生的藝術教育、促進社會創新的藝術教育、實現全球共同核心利益的藝術教育。  世界在變化,教育也必須變化。美術教育理應促進公平正義、社會團結和全球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高瞻遠矚,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重新審視教育。
  • 「黃浦」格致初級中學:創設活力課堂 提升教學有效
    為進一步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夯實教師駕馭課堂教學的基本功。近日,上海市格致初級中學以「創設活力課堂,提升教學有效」為主題開展了為期兩周的高級教師觀摩學習展示活動。第一周涉及了語文、數學、科學、體育、地理五門學科,6位教師進行了教學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