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 的紀錄片,更多地反映了媒體對中國教育經驗方面的刻板印象。在反思英國這種簡單、片面借鑑中國教育經驗的同時,值得我國的教育工作者反思:在異質文化背景下進行教育、教學經驗借鑑時,應當充分認識到教育活動與特定社會文化背景緊密相連,借鑑學習時,應當避免帶有放大、扭曲和變形特徵的「旅行者式教育借鑑」;同時,更需要深刻探討世界範圍內哪些課堂教學的理念是具有共通特徵的,加強對這些教學的共通特徵的研究,才能避免借鑑教育經驗時的簡單化做法。
2015年4月,英國BBC電視臺4頻道組織中國教師執教英國初中學生。在漢普郡博航特中學,50名9年級英國學生自願參加的大班,由五位來自中國的教師執教數學、科學、英文和中文等學科。BBC將此一個多月來中國教師與英國學生的經歷拍成名為《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中國學校》的紀錄片(以下簡稱《中國學校》)。這一併非嚴格意義上的教育實驗之所以引起中英兩國部分教育界人士,是因為包括「兩操」(課間操和眼保健操)、升旗、勵志宣傳語以及延長學習時間等一系列外在的的「中國教育」符號化特徵,被電視媒體放大,並解讀為中國教育元素與英國福利社會下的英國學生產生尖銳衝突。媒體上述淺表化的理解,容易讓觀眾對兩國教育的特點以及各國教育領域的相互借鑑、交流認識產生誤解。這裡僅從紀錄片中一些片段,談談英國借鑑中國教育經驗背後的一些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中英兩國課堂教學的優勢在自身教育文化環境中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在《中國學校》這一紀錄片中,節目組首先突出的是博航特中學這一「實驗」項目所具有的中國教育外部特徵。正如紀錄片開頭給中國教育貼上的標籤:「絕對的權威、絕對的紀律和無情的競爭」。50名自願參加的英國學生所組成的中國實驗班課堂,以「秧田型」的布局就與其他英國學生的「小組式」的課堂呈現出鮮明的對比。BBC電視臺「規定」了中國教師在這樣的中國教育環境中進行教學。因為這樣的課堂布局,正是對中國教育進行外部觀察的英國教育研究者、實踐者獲得的有關中國教育的直接印象。「面向學生的整體教學」(speak to the class as a whole from the front,現任英國教育大臣尼克·吉布(Nick Gibb)對中國課堂教學方法的說法)意味著中國教師就是這樣用傳統方式板書、知識的傳遞是通過教師的講解完成的(「chalk and talk」)。這次「實驗」顯然從一開始,就將BBC編導、創作人員對中國課堂教學的某些刻板印象放大了:大班教學在客觀上就限制了中國教師與長期在討論式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英國學生進行對話、交流,中國教師無法也象英國教師一樣,對每位學生名字的熟悉。因此每次上課,只能通過中國課堂中的上課儀式將喧鬧、無序的教室環境拉回到學習環境中來;向英國學生高聲強調「安靜」、「不許說話」等命令,來強化課堂管理。在這樣的一個「模擬班級」中,中國教育經驗是被扭曲和變形的:隨處可見的鏡頭,都是英國學生並不整齊的起立,甚至對中國教師的命令性話語毫不在乎的肢體行為;甚至紀錄片使用的背景音樂都是英國二戰時期的抵抗音樂---一經剪輯,中國教師一副副嚴肅的表情,與英國學生的挑戰、叛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博航特中學的英國小班化教室中,英國學生按照小組就座,他們發表意見、與教師和同學互動交流頻繁。英國學校教育中對個體的關注,清晰地體現在BBC對英國學生課堂的鏡頭中。儘管有時是散漫的提問、相互的打趣和玩樂,鏡頭下的英國教師,絕沒有中國教師團隊反覆突出的班級紀律要求。從《中國學校》一片中來看,BBC電視臺鏡頭中最為缺失的,恰恰是對「什麼是中國課堂教學特點」這一核心問題的關注。英國教育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常常談到的中國式「全班教學模式」(whole class teaching methods)的優勢究竟在哪裡?其實BBC紀錄片已經觸及了這些問題,只不過被編導和主創人員忽視調了。這裡,僅分析其中的一個細節:中、英雙方教師對三角函數內容的教學是如何進行的。
儘管李愛雲老師李老師講授三角函數的過程在紀錄片中並沒有完整地呈現出來,只是一晃而過的。但是,恰恰是這個實例,充分體現了中國教師通過示例,對基本概念進行講解、分析的過程。他首先讓英國學生分析下圖所示的三角形「邊與弦」的關係。李老師通過對一個特例:銳角為30°的直角三角形,讓學生來分析邊與弦的關係。當然,這對於英國的初三學生來說,未必都能馬上跟上李老師的思路。但是,李老師是通過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幫助英國的學生理解這個直角三角形的特例。
李老師正是假設這個三角形的短斜邊為1,斜邊長度則為2, 根據勾股定理,向英國學生展示了直角邊即為
。李老師讓英國學生做的,正是通過分析這一特殊形態的直角三角形中,30°角對邊與斜邊之間的長度關係、對邊與鄰邊之間的長度關係來掌握正弦、餘弦和正切的概念。正如他在黑板上引導學生推導出
儘管後面幾個英國女生抱怨中國老師僅用15分鐘就把三角函數講完了。紀錄片中也沒有對後續的內容切入追蹤。對於中國的初中數學教師而言,通常的做法一般都是上述示例返程後,進一步以此為基礎,分析銳角為45°角的直角三角形中,銳角對邊與斜邊、對邊與鄰邊之間的關係。進而得到下列關係:這種用典型的正例,來幫助學生一步一步推出三角函數的概念、通過各種變化的例子,覆蓋三角函數概念基本屬性的做法,是中國數學教學通常使用的方法。與英國教師通過簡化符號的方式來理解三角函數,教學的出發點是不一樣的。從李老師的板書中,也可以大致看出中國教師對三角函數概念這一內容的「教」早已諳熟於心。他化繁為簡,通過邏輯推理一步步揭示三角函數的特徵。從課堂管理角度看,這一教學過程對於有學習自主性的部分英國學生來說,是非常好的學習引導。李老師善於在他們熟悉的舊知識基礎上,絲絲入扣地幫助學生掌握核心概念。一旦掌握三角形角與邊的關係,能力強的學生對於如何進行公式的推導和演變,自然就諳熟於心了。有心的學生甚至可能對於如何進行數學學習這樣的元認知問題都學有所得。但在大班教學中,由於個體學生能力的差異、課堂注意力的不同,能力不逮或稍有分神者,就可能會落在後面,難以掌握箇中奧妙。
四位在李老師的課堂中說說笑笑的英國女生,正屬於此列。她們顯著然無心靜聽李老師的詳解。於是課下只能找到自己的數學教師布瑞默尋求幫助。布瑞默馬上明白了學生的問題:理解不了三角函數的特點。他很快在黑板上用學生們能夠理解的符號,幫助他們理解正弦、餘弦和正切的位置。這也是英國九年級函數教學中典型的教學方法。
S(正弦) H(斜邊)(正弦對著的是對邊與斜邊(之比))
C(餘弦) H(斜邊)(餘弦對著的是鄰邊與斜邊(之比))
O(對邊)
T(正切) A (鄰邊)(正切對著的是對邊與鄰邊(之比))對於四位英國女生來說,這種形象化、簡約化的識記比起一步步推導三角函數的過程更容易讓接受。她們跟著布瑞默老師念叨著S-O-H、C-A-H、T-O-A這些符號,用她們自己的話來說:「真像非洲的音樂節奏(那麼好記)」。對她們來說,記住黑板上的這些符號,就意味著學明白了三角函數。布瑞默巧用音律,讓學生記住三角函數符號的這個細節,從某種程度上看,被BBC編導視作了英國課堂的正能量。但是,也正是這個細節,折射出了英國中學數學教學的特點:教師缺乏對基本概念的縝密的分析過程,如何推導出三角函數的核心特徵?如何讓學生學會分析各種變化的三角函數角與邊的關係?這些都不是布瑞默關注的焦點。他最了解的是英國中學生「學」的特點---如何讓她們記住這些繁複的公式?如何讓她們在數學的學習中樂於嘗試?他巧妙地避開英國學生不善於進行嚴密邏輯推理的弱點,用極為簡化的符號,充分考慮英國學生日常生活的特點----喜愛打擊樂、樂於接受節奏性強內容,讓學生把複雜的三角函數公式內化心中。在這一過程中,其中的女生甚至可以在課堂上身口齊動,表現一番,在彰顯個性之中,學到三角函數的內容。
儘管這樣的學習,很難說把握了三角函數的概念,而對於三角函數中邊與角之間的關係,更是布瑞默所忽視的。琅琅上口的節奏和簡易的圖示很容易將三角函數的核心概念淡化。儘管這個片段不能完全展示英國教師的數學教學,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英國中學數學教育對核心概念的深度和廣度突出得不夠。正是由於英國的數學教學中過多強調貼近學生的接受、生活情境,忽視對核心概念進一步分析和思考的問題,這就容易造成學生以後在解題方面陷入困境。這可能是此次並非嚴格的教育實驗中,中國教師任教的大班化的英國學生組以10%的成績優勢「戰勝」小班化的英國學生組的原因之一。
本文發表於《人民教育》2015年第19期。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部分圖片和音頻來自網絡,如涉及版權請聯繫刪除)
歡迎大家點擊下面的二維碼關注「繪本教學」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