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文平
圖片:受訪者提供
來源:婚姻與家庭雜誌(ID:hunyinyujiating99)
垃圾分類、廢物利用、節能減排、陽臺綠化,生態文明和每一個人息息相關。我環保、我驕傲、我有妙招!快跟小婚家來這些家庭取取經,一起讓環境變得更綠色,更美麗。——小婚家
遼寧省丹東東港的鴨綠江口溼地,
是世界八大鳥類遷徙的重要中轉站,每年會有大量的海濱鳥從遙遠的南半球遷徙來覓食、繁殖。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
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最美妙的畫面,攝影師姜信和、車勇夫婦喜歡將這生命之美定格。
然而,
在發現有人偷海鳥蛋之後,他們有了一個新的使命……
01
姜信和原來是一名森林公安,保護野生動物成了他的職責。
為了研究候鳥遷徙、亞洲越冬水鳥以及野生動物的救護,他經常跋涉在鴨綠江口溼地。他樂此不疲地追逐鳥類的身影,觀察、記錄、拍照,為此,他還專門向很多著名的攝影家拜師學藝,成為「視覺中國」的籤約攝影師。
10年後,姜信和調到廣播電視局工作,保護鳥類從職業變成了業餘愛好。妻子車勇是一名教師,也是姜信和的鐵粉。每當周末休息,兩人便一起到溼地休閒觀鳥,成為鳥群的忠實護衛者。
2017年5月14日上午,夫妻倆在鴨綠江口的溼地發現有人在偷鳥蛋。
姜信和馬上打了報警電話。夫妻倆在森林公安的指導下對鳥蛋進行了清點,竟然有264枚。這麼多鳥蛋怎麼辦呢?
森林公安說:「鳥蛋脫離了鳥巢後溫度下降,就是再放回巢裡也不會孵化,即使聯繫野保部門,路途遙遠也來不及。」
難道眼睜睜地看著這些被救下的鳥蛋再次失去生命嗎?最後,徵得相關部門同意,姜信和和車勇決定對這些鳥蛋進行人工孵化。
02
當時,他們只想把這些鳥蛋孵化出來,沒想到後來的困難一個接著一個。
夫妻倆把鳥蛋帶回家後,請教相關專家,才知道這些是長腳、燕鷗等多種鳥的鳥蛋,而且國內外並沒有人工孵化的先例。
時間就是生命,夫妻倆只好採用土辦法,像老母雞孵小雞一樣進行孵化。他們把塑料泡沫墊在最底下,然後在上面鋪一層厚棉被,再鋪一張電熱毯,最上面蓋一層棉被,把鳥蛋裡三層外三層包裹好後,在裡面放上溫度計。
為了讓鳥蛋受熱均勻,夫妻倆輪流幫蛋寶寶們翻身,夜裡也要起來好幾次。細心的車勇還在本上詳細記錄下每天孵蛋的過程及變化。
時間一天天過去,這些鳥蛋卻毫無動靜,夫妻倆既焦急又失望。海鳥的孵化期一般在21至25天,他們不知道這些鳥蛋是什麼時候出生的,只能一天一天地堅持。每天按時給鳥蛋翻身,檢測溫度。
9天後,半夜起來上廁所的車勇興奮地喊:「快來聽!是不是有小鳥的叫聲?」
姜信和一骨碌爬起來,跑到鳥蛋旁。「真的呀,小鳥出來了!」隨著鳥叫聲,一隻毛茸茸的小鳥破殼而出,這是一隻黑翅長腳鷸。夫妻倆激動地抱在一起歡呼,車勇的眼淚流了出來。
多麼不容易呀!他們竟然把野生鳥蛋孵化成功,創造了奇蹟!
就這樣,20多天的時間裡,黑翅長腳鷸、反嘴、燕鷗等60多隻小鳥陸續來到這個家。
03
小鳥的出生讓夫妻倆的生活變得更加繁忙,但他們卻樂在其中。每天下班,車勇著急地往家趕,「我家裡還有好多鳥寶寶等著餵食呢!」
同事戲謔道:「你這個鳥媽媽是不是應該向領導申請一個產假啊?」車勇哈哈大笑。兒子已經參加工作,本來生活輕閒的夫妻倆卻成了「鳥爸鳥媽」。
可要想當好「鳥爸鳥媽」並非易事。
姜信和從市場買回很多小魚、青蝦、蛋黃和維生素,每天按時餵養,可這些小傢伙有的胃口大開,有的卻無法進食。
黑翅長腳的嘴特別細,姜信和只得扒開鳥嘴,讓車勇用牙籤把食物一點點送進鳥的喉嚨,可鳥寶寶卻搖頭向外甩,又把食物吐了出來。
「它怎麼不吃呢?這樣下去一定會餓死的!」情急之下,車勇把食物放進自己嘴裡,嚼爛後再模仿鳥媽媽的樣子,嘴對嘴地給黑翅長腳鷸餵食。
姜信和非常感動,將妻子餵食鳥寶寶的溫馨一幕拍攝下來。鳥寶寶們似乎也真的把車勇當成了媽媽,只要她一拍手,它們就會朝她奔來,仿佛蹣跚學步的孩子奔向媽媽的懷抱。
04
即使這樣悉心照料,姜信和發現每天都有一隻黑翅長腳寶寶餓死。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呢?
姜信和翻書、查資料、調整食物配比,仍然不見起色。百思不得其解的姜信和只好又跑回溼地,觀察其他黑翅長腳鷸。他發現這種鳥出生後不是媽媽餵食,而是幼鳥跟在媽媽後面覓食,原來不適合人類餵養。
夫妻倆再次聯繫了森林公安,將21隻黑翅長腳寶寶提前放回大自然。
家裡的鳥寶寶們一天天長大,為了幫助它們重回大自然,夫妻倆決定對它們進行野化訓練。
他們找到當初發現鳥蛋的蘆葦蕩,並在一旁搭建了帳篷,作為臨時的野化訓練基地。
為了讓鳥寶寶們儘快適應環境,不至於被豹貓、黃鼬吃掉,夫妻倆清早四五點鐘起床帶鳥寶寶們到野外訓練,8點鐘把它們送回家再去上班;下班後再把鳥寶寶們放出去,天黑再把它們帶回家。
不管颳風下雨,堅持早晚兩次野化訓練。
車勇經常累得躺在地上就睡著了,當她睡覺時,鳥寶寶們就會聚集在她的身旁,仿佛依偎在媽媽的懷抱。車勇朦朦朧朧地感覺鳥寶寶們在往她的懷裡鑽,怡然地享受這幸福的「親子」時光。
05
為了全力照顧鳥寶寶們,夫妻倆暫時放棄了攝影。
他們從來沒有為了拍攝而去打擾鳥類,因此失去了很多拍攝的機會,有時只用手機拍幾張留念。姜信和說:「藝術應該給生命讓路,我們寧願不拍照片也要把這批鳥馴養好,讓它們回歸自然。」
從春到秋,鳥寶寶們一天天長大,它們不僅學會了飛翔,還和夫妻倆相處得很親密。練成了飛行本領的燕鷗寶寶們要走了,臨別時,它們依依不捨,在天空盤旋著不願離去。
看著鳥寶寶們一隻只飛走,越飛越遠,越飛越高,夫妻倆既高興又不舍。
2017年10月11日,在和鳥寶寶們朝夕相處151天之後,夫妻倆送走了最後一隻鳥寶寶。
為了讓大家都來愛鳥護鳥,姜信和決定把和鳥寶寶們相處的生活照發布出去。
這些照片沒有炫技,沒有刻意擺拍,只有對生命的敬畏。
在2018年第18屆遼寧省攝影藝術展上,圖片故事《與鳥相守的151天》從6000餘幅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紀實類金獎。2019年,《與鳥相守的151天》又獲得中國三門峽自然生態國際攝影大展銅獎,並被三門峽市永久收藏。
2020年4月接受小婚家採訪時,姜信和說:「我們不知道來年遷徙時節還能否見到和認出它們,但是當順著叫聲仰望天際,我們會把天空中飛來的每一隻候鳥,都當作是自己孵化出來的鳥孩子。」
「同在天地間,人鳥共安詳」,這是姜信和夫妻的美好願景。他們將繼續行走在護鳥愛鳥的路上,用鏡頭向人們講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動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