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來了,冰雪融化,赤麻鴨在這裡即將結束三個月的越冬。
新華社太原5月21日電(記者陳忠華、孫亮全)自從5年前鏡頭裡首次出現黑鸛的身影,山西省孝義市的青年攝影師武晉洲更加堅定了與鳥相伴、拍鳥護鳥的決心。
「黑鸛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對環境非常挑剔,以前孝義很少見到。」武晉洲在電腦上展示著他拍攝的黑鸛照片。照片裡的黑鸛,有的零零散散,有的成群結隊,覓食嬉鬧,姿態優雅。
武晉洲說,這兩年黑鸛數量增多,去年他曾一次看到過一兩百隻,而且停留的時間也變長了。「現在它們每年3月來,11月才走,大半年時間都棲息在孝河國家溼地公園,而以前偶爾飛過但從不停留。」
孝河是汾河的一條支流,從孝義城邊蜿蜒流過。7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被汙染的河道。「那時的環境太差了,鳥類也少。」武晉洲的照片清晰地記錄著那時汙水橫流、雜亂不堪的場景,同時記錄了這個亂河灘一步步變身「鳥的天堂」的變化過程。
黑翅長腳鷸。
據統計,那時僅河灘裡的小洗煤廠、小焦化廠就多達13座,生態被嚴重破壞,是典型的工業汙染區和生態脆弱區。
飽受汙染困擾,孝義開始大規模拆除煙囪,淘汰落後產能,治理環境汙染。同時啟動了孝河國家溼地公園建設,通過源頭治汙、河道治理、沉澱淨化和有氧過濾等方式,重新恢復孝河生態。
蘆葦叢中覓食的銀喉長尾山雀。
「溼地公園建成後,水清了,樹多了,草綠了,大量的鳥兒也飛來了。」孝河國家溼地公園負責人劉秋生說,目前溼地已有239種野生鳥類,其中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
隨著生態建設的全面展開,地下水位慢慢上升了,溼地裡逐漸出現了30多個湖泊水系,水質也從劣五類提升到了三類。以前楊樹、柳樹等少量單一樹種變成了現在的38萬株各類喬灌木和50萬平方米的地面植被和水生植物,森林覆蓋率達到65%。
溼地傍晚,鏡頭中划過的黑翅長腳鷸。
「生態好不好,鳥兒說了算。我要把這些美麗的身影定格下來。」從2012年起,武晉洲開始用鏡頭記錄溼地裡的鳥類。他拍攝的照片在溼地公園的千米鳥類長廊裡展出,還出版了一本孝河溼地鳥類畫冊。一張張靈動的圖片,生動詮釋著這裡的「生態之變」。
為了拍好鳥兒,武晉洲經常穿上偽裝服,搭起偽裝帳篷,忍著蚊蟲叮咬、日曬雨淋,拍鳥從不停息。「不論早晚,一有時間我就去拍。」
與鳥兒接觸多了,武晉洲逐漸喜歡上了它們,後來變得痴迷。在他的鏡頭裡,鳥類的身影也越來越多。武晉洲說,許多鳥兒自己也不認識,每次拍完就回家查資料,慢慢就熟知了它們的名字、物種和習性。
遷徙途中的反嘴鷸。
這幾年,武晉洲拍攝的鳥兒資料裝滿了十多個硬碟。在照片和視頻中,以前偶爾出現的赤麻鴨成了本地的長留鳥;以前從不停留的白琵鷺,每年也有幾十隻在這裡棲息生活。
2018年11月,鳥類遷徙途中,最多一批超過2000隻大、小天鵝在孝河溼地棲息、停留了數日,讓市民們興奮不已。
為了應對新變化,管理人員在溼地內設置了專門的保育區,給鳥類開闢出一塊安靜的補給、繁衍區域。每年春秋季的3個月時間內,禁止遊人近前打擾。
夕陽下,從溼地庫區,一隊補給後的天鵝起飛北上。
鳥多了,也吸引了許多愛鳥人。來自介休市的侯建平今年已經來了七八次,「我喜歡拍鳥,這裡的鳥種類越來越多。」
武晉洲身邊聚集了不少關注鳥類的攝影師,他們都說武晉洲有「鳥緣」,每次出門都有收穫。
「尊重它們,善待它們,把自己變成一塊石頭、一棵樹,融入自然,靜靜等候,這就是我的拍鳥心得。」武晉洲說,他正計劃成立一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以帶動更多人來保護鳥類和生態環境。(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