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6月22日消息(記者 譚琦)「羽毛長出來了,可以在草地上慢慢地走一段,就像孩子學走路一樣。」22日上午,文昌小夥蔣夢月照例將5隻小鳥送到室外等待親鳥。從6月12日撿到5隻未長毛的雛鳥後,經過臨時「鳥爸」蔣夢月10天的照顧,原本無精打採的5隻小鳥長出了豐滿的羽毛,已經開始在草地上學習著「走路」。
小鳥在草地上活動。採訪者供圖
「以前5隻小鳥一天還吃不完小半碗的食物,現在一天就要吃大半碗。」蔣夢月每天一早就要用羅非魚肉、鰻魚粉、雞蛋和牛奶做成糊餵給小鳥吃,10天的時間裡,小鳥從剛開始不張嘴吃東西到現在食量增加,原本光溜溜的身上也羽翼漸豐,越來越活躍。「現在走路還不是很穩,幾隻鳥常常挨在一起走。」蔣夢月每天照例帶5隻小鳥到大自然,等待親鳥的同時也幫助小鳥適應自然。「最開心的事情就是我吹起口哨,小鳥就會和我嘰嘰喳喳地回應。」他也在查找各種訓練小鳥的方式,希望小鳥早點學會飛。
小鳥在草地上活動。採訪者供圖
每年的4至7月份,是鳥類繁殖的季節,鳥類的活動較為頻繁。海南公益慈善聯合會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主任李波提醒市民,看到鳥窩或者鳥寶寶落在地上,最好的辦法就是放在附近的樹上或者隱蔽的地方,等待親鳥(幼鳥的雙親,鳥爸、鳥媽)的繼續哺育,作為非專業人士介入對鳥類進行自然生存訓練是很難的。
【來源:南海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