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人類來說,人類的一胎基本上只生一個孩子,不過也有生雙胞胎的情況。不管是獨生兒女還是雙胞胎,人類都會精心照顧自己的孩子。不過,對動物們來說就不是這樣了,比方說企鵝。根據人們的觀察發現,企鵝的一胎一般會產下2枚企鵝蛋,不過在孵化的時候,它們卻會隨機選擇其中一枚來進行孵化,另一枚卻會被企鵝棄養。即使這2顆企鵝蛋都被孵化出來,但在哺育的過程中,企鵝也會棄養當中的一隻幼崽。
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會覺得企鵝非常殘忍?其實,這種情況在動物中非常常見,特別是在鳥類中。因為絕大部分的鳥類一胎都會產下多枚鳥蛋,而這些鳥蛋從孵化到哺育成熟,並不是都能幸運長大。實際上,很多鳥蛋還沒破殼而出時,就會被一些早孵化出來的幼鳥擠出鳥巢,直接終止了它們自己的生命。就算這些鳥蛋被孵化出來,但也會被鳥媽媽棄養。
在很多紀錄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一幕:鳥媽媽在餵養時經常會漏掉幾隻幼鳥。這是鳥媽媽故意的呢?還是鳥媽媽糊塗了?動物學家表示,鳥媽媽哺育後代的方式其實與其它動物一樣,都是本能驅使的。也就是說,體內的基因讓它們自發去尋找食物,然後再帶回來餵養自己的孩子。
當鳥媽媽返回鳥巢的時候,會看到幼鳥們紛紛張開嘴巴,有些幼鳥更是迫不及待發出叫聲,似乎在說自己非常飢餓。於是,這些叫聲非常響亮的幼鳥就會成為鳥媽媽重點餵食的對象,自然而然地,它們也就會越長越壯。而鳥媽媽也會重點關注這些更強壯的幼鳥,因為它們相較於孱弱的幼鳥來說,更容易存活長大。
可以說,鳥媽媽餵食的過程很好詮釋了民間的一句話:「會叫的孩子有奶吃」。對於那些叫聲薄弱,甚至根本就不叫的幼鳥,鳥媽媽根本不會理睬。而這些幼鳥因為吃不飽,所以也就很難長大,自然就會被大自然所淘汰掉。
因此,在餵食和哺育後代這一方面,鳥媽媽其實擔起了優質物種延續和維繫生態平衡的責任。如果說,每隻幼鳥都平均餵食,那麼最後就很容易導致所有的幼鳥都長不大。又或者因為鳥類的數量過多,導致食物短缺,從而造成生態失衡。
此外,動物學家表示,通過研究發現,鳥媽媽也很懂得「察言觀色」。如果一隻幼鳥吃進食物後立刻咽下肚子,說明這隻鳥非常飢餓,鳥媽媽也會餵給它更多的食物。相反,說明這隻幼鳥並不餓,鳥媽媽也就不會再餵食給它,轉而餵食給其它的幼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