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叫的孩子有奶吃?鳥媽媽餵幼鳥的時候,為何總會漏掉幾隻?

2021-01-07 奇點使者

對於人類來說,人類的一胎基本上只生一個孩子,不過也有生雙胞胎的情況。不管是獨生兒女還是雙胞胎,人類都會精心照顧自己的孩子。不過,對動物們來說就不是這樣了,比方說企鵝。根據人們的觀察發現,企鵝的一胎一般會產下2枚企鵝蛋,不過在孵化的時候,它們卻會隨機選擇其中一枚來進行孵化,另一枚卻會被企鵝棄養。即使這2顆企鵝蛋都被孵化出來,但在哺育的過程中,企鵝也會棄養當中的一隻幼崽。

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會覺得企鵝非常殘忍?其實,這種情況在動物中非常常見,特別是在鳥類中。因為絕大部分的鳥類一胎都會產下多枚鳥蛋,而這些鳥蛋從孵化到哺育成熟,並不是都能幸運長大。實際上,很多鳥蛋還沒破殼而出時,就會被一些早孵化出來的幼鳥擠出鳥巢,直接終止了它們自己的生命。就算這些鳥蛋被孵化出來,但也會被鳥媽媽棄養。

在很多紀錄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一幕:鳥媽媽在餵養時經常會漏掉幾隻幼鳥。這是鳥媽媽故意的呢?還是鳥媽媽糊塗了?動物學家表示,鳥媽媽哺育後代的方式其實與其它動物一樣,都是本能驅使的。也就是說,體內的基因讓它們自發去尋找食物,然後再帶回來餵養自己的孩子。

當鳥媽媽返回鳥巢的時候,會看到幼鳥們紛紛張開嘴巴,有些幼鳥更是迫不及待發出叫聲,似乎在說自己非常飢餓。於是,這些叫聲非常響亮的幼鳥就會成為鳥媽媽重點餵食的對象,自然而然地,它們也就會越長越壯。而鳥媽媽也會重點關注這些更強壯的幼鳥,因為它們相較於孱弱的幼鳥來說,更容易存活長大。

可以說,鳥媽媽餵食的過程很好詮釋了民間的一句話:「會叫的孩子有奶吃」。對於那些叫聲薄弱,甚至根本就不叫的幼鳥,鳥媽媽根本不會理睬。而這些幼鳥因為吃不飽,所以也就很難長大,自然就會被大自然所淘汰掉。

因此,在餵食和哺育後代這一方面,鳥媽媽其實擔起了優質物種延續和維繫生態平衡的責任。如果說,每隻幼鳥都平均餵食,那麼最後就很容易導致所有的幼鳥都長不大。又或者因為鳥類的數量過多,導致食物短缺,從而造成生態失衡。

此外,動物學家表示,通過研究發現,鳥媽媽也很懂得「察言觀色」。如果一隻幼鳥吃進食物後立刻咽下肚子,說明這隻鳥非常飢餓,鳥媽媽也會餵給它更多的食物。相反,說明這隻幼鳥並不餓,鳥媽媽也就不會再餵食給它,轉而餵食給其它的幼鳥。

相關焦點

  • 鳥類有多聰明?鳥媽媽餵孩子暗藏玄機,漏掉幾隻都是故意的
    在很多動物紀錄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鳥媽媽叼著蟲子等食物返回到鳥巢,然後餵給嗷嗷待哺張著嘴的孩子們。很多人都認為鳥媽媽一回只叼一條蟲子回來,可其實每次鳥媽媽都是叼回很多的蟲子,只不過並沒有分開餵食,而是選擇一次只餵1隻幼鳥。難道鳥媽媽是天生的偏心嗎?為何故意讓其它孩子餓著呢?
  • 攝影師捕捉鳥媽媽餵養幼鳥瞬間
    這些幼鳥可能很餓,不過它們料到媽媽會帶吃的回來。    北京時間3月7日消息,據攝影師奧克塔文諾斯•達馬萬在印度雅加達捕捉到一組鳥媽媽撫育幼鳥的照片。這些照片顯示了幼鳥的聰明可愛和它們與人類幼兒的驚人相似,以及鳥媽媽養育子女的艱辛。通過這些很有意思的照片可以了解到一些幼年鳴禽的生活,以及它們與媽媽的親密關係。雖然它們是小鳥,但是這些幼鳥跟人類幼兒有很多驚人的相似之處。它們整天無所事事、不停的鳴叫、焦急地等待媽媽把吃的東西帶回來。而鳥媽媽為了養活這一大家子,天天忙得團團轉。
  • 鳥餵食時為何總挑相同幾隻?鳥媽媽養育之道,其中蘊含大智慧
    在全世界範圍內,鳥的種類其實是非常多的,且每一種鳥類都有自己的養育子女的辦法。比方說,杜鵑讓別家的鳥媽媽來撫養自家的小鳥,因為杜鵑本身比其它鳥類要大,所以它的幼鳥也更強壯,在搶食時也更加有優勢。那麼問題來了,難道鳥媽媽分不清自己的孩子嗎?
  • 從雛鳥到成鳥,幼鳥的成長階段有哪些?收下這份幼鳥飼養手冊
    野外的鳥媽媽在哺育幼鳥的期間,因為頻繁的覓食會遭遇更多危險:會被天敵捕殺、會中毒、會發生「車禍」或者在躲避天敵時撞到高樓大廈,鳥巢裡嗷嗷待哺的幼鳥失去了鳥媽媽,也意味著成長到此結束。所以每年這個時候,也會有一些不幸的幼鳥先天夭折。
  • 觀鳥故事丨紅尾水鴝添幼鳥,鳥爸鳥媽忙飛天
    在居住的小區、周邊的農田、回家的路旁、洱海的溼地,聽到鳥叫聲,或者有黑影掠過,我總會駐足,靜聽,看看是什麼東西;如果能拍下來當然更好。第一次見它——紅尾水鴝雌鳥,也是這樣偶然。除了譁譁的流水聲,我還聽見連續的鳥叫。莫殘溪兩邊,有高高的河堤,聲音是從河堤下的溪邊傳來的。
  • 小男孩傷害幼鳥 鳥媽媽跟蹤報復
    本報訊據《海峽都市報》報導,因為曾搗過鳥窩,傷害了幼鳥,福州福清鏡洋鎮北張村小男孩頻頻遭到鳥媽媽以拉屎、扔石塊、扔蟲子等多種手段的襲擊,害得他要在父親的保護下,捂著腦袋才敢上學。  被襲擊的孩子名叫文文(化名),11歲,三年級小學生。村民們說,那隻鳥兇巴巴的,它每天都守在文文家門口的樹上,看到孩子出門,就馬上衝下來。
  • 到動物園看鳥爸鳥媽餵食寶寶去
    鳥爸鳥媽通過輪流出賣苦力,給孩子們找來了「優質」食物。首選當然是蟲子啦,因為高蛋白有營養。不過蟲子不容易找,所以有時候出去半天弄回來的只有果子。在餵食孩子方面,烏鶇爸爸好像不太「行」,別人家的爸爸會根據小孩兒發育程度來挑選食物大小,而烏鶇爸爸叼回來的果肉很多時候都太大了,根本塞不進孩子的嘴裡。在好幾隻孩子輪流試了個遍還是吃不下後,最後還是得在窩裡再弄開。
  • 空調外機內藏一窩幼鳥,10多位「鳥媽媽」爭相餵養,專家卻這麼說…
    同事們細細觀察後發現,空調外機裡竟然搭起一個鳥窩,4隻眼睛還沒睜開的小鳥嗷嗷待哺。沾上「人氣」的小鳥沒能再等到「鳥媽媽」。辦公室裡的十多個同事成為它們的「鳥媽媽」。他們專門製作了鳥窩,特地買來嬰兒米粉餵養4隻幼鳥,小鳥們享受「超規格」待遇。
  • 揚城鬧市區有處麻雀食堂,8年如一日他天天撒米餵鳥
    而在汶河南路一個眼鏡店,卻有一個麻雀們的「食堂」。這家眼鏡店的店主名叫平寶強。8年來,他每天都堅持在眼鏡店二樓窗外平臺上撒米餵鳥,麻雀也從最初的30多隻,增加到現在的近300隻。「鳥叔」發現鬧市區為何麻雀雲集?
  • 雛鳥落難人收留 鳥父鳥母天天來守候
    擔心貓咪造次,馬大爺將雛鳥輕輕捧回家中,送進小鐵籠裡,放在了有防盜網和盆景的窗臺外。  「小傢伙的爸爸媽媽不見了?到底該餵它點什麼?」就在馬大爺疑慮之際,窗戶外響起了一片嘰嘰喳喳的鳥叫,馬大爺一看,嚯,有兩隻白頭白胸的鳥兒停在窗戶上,圍著鳥籠上蹦下跳,籠裡的小傢伙也興奮地朝著兩隻大鳥鳴叫。馬大爺認定:這就是小白頭翁的父母。
  • 雛鳥落難被人收留 鳥父鳥母每天入戶餵食
    「我知道這種鳥叫白頭翁,當時它站都站不起來,更別說飛了。」擔心貓咪造次,馬大爺將雛鳥輕輕捧回家中,送進小鐵籠裡,放在了有防盜網和盆景的窗臺外。  「小傢伙的爸爸媽媽不見了?到底該餵它點什麼?」就在馬大爺疑慮之際,窗戶外響起了一片嘰嘰喳喳的鳥叫,馬大爺一看,嚯,有兩隻白頭白胸的鳥兒停在窗戶上,圍著鳥籠上蹦下跳,籠裡的小傢伙也興奮地朝著兩隻大鳥鳴叫。
  • 哺乳期嬰兒會吃撐嗎?當寶寶吃奶時出現這3種表現,當心餵多了
    很多新手媽媽擔心寶寶吃不飽,總想再多餵幾口。寶寶已經吃飽了,再多餵也吃不下了。為了攝取足夠的營養,好讓身體快快長大,寶寶的胃容量在一周內也會迅速增加。媽媽的乳房會順應寶寶的生長變化,寶寶吃得少,媽媽的產奶量就比較少,等到寶寶食量大了起來,媽媽的乳汁也源源不斷地產出,很多媽媽後期會感覺自己像頭奶牛。
  • ...2000隻回家繁衍……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白鷺山下,有群「鳥爸鳥媽」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蓉 通訊員 董森超鋪著毛毯的泡沫箱裡,幼小的它們互相依偎著:個頭不足拳頭大,灰黑色的身體上只長出一些稀疏的羽毛。它們還不會飛,有的蜷縮成一小團,有的張著嘴巴嘰嘰喳喳地叫,有的躲藏在同伴的身體下。村民發現的三隻夜鷺幼鳥。這是三隻夜鷺幼鳥。
  • 比人類還險惡的鳥,在別人巢裡卵產,幼鳥剛出殼就殺死全部小夥伴
    有一種鳥兒被人稱為「惡鳥」,因為它的習性非常的令人厭惡,總喜歡將蛋生在別的鳥的窩裡,等幼鳥孵化出來之後,它的幼鳥就會把窩裡的所有幼鳥全部殺死!很不可思議吧?但在自然界,這種事情卻真真實實發生了,而且在每年的六七月份經常發生,「鳩佔鵲巢」這個詞語就是這麼來的。這種比人類還要險惡的鳥就是「布穀鳥」,也叫「大杜鵑」。
  • 雲南一動物觀察員用嘴餵幼鳥 被贊最美「鳥媽」(圖)
    狂風暴雨後落難幼鳥嗷嗷待哺  4月下旬開始,普洱太陽河國家公園隔幾天就會降陣雨,並伴隨大風。這些不時降下的陣雨對於緩解普洱太陽河國家公園區域的高溫和周邊的乾旱有不少益處,但對處於太陽河國家公園密林中剛孵化出來的幼鳥來說,不但會破壞它們的家,甚至會造成一些致命的打擊,幼鳥們的父母只能眼睜睜看著它們落難卻無計可施。
  • 不刻意吃退奶物、不打針的自然退奶派
    基本上我是不刻意吃退奶物、不打針的自然退奶派 雖然這樣退光的時間會拉比較長,但也比較溫和 決定退奶後,我選擇用擠奶代替親餵的方式 因為這樣更容易操控泌乳量 閒話不多說,幾個小原則分享給大家參考囉
  • 慄翅斑傘鳥幼鳥為了躲避獵食者,不得不化裝成似有毒的毛毛蟲
    細看似扭動的毛毛蟲,其實這是一種鳥,不過還是不會飛的幼鳥,慄翅斑傘鳥幼鳥,慄翅斑傘鳥幼鳥為了生存,不得不化裝成似有毒的毛毛蟲,這種幼鳥也會模仿毛毛蟲扭動,以便讓偽裝更成功。    慄翅斑傘鳥剛出生時,身上就覆蓋著像釘子一樣的橘黃色羽毛,羽毛上還有白色的尖端,看起來就像大型的有毒毛毛蟲,此類毛毛蟲會用身上的明亮顏色警告掠食者不要靠近。
  • 幼鳥從幼鳥到成年的成長階段是什麼?帶著這本養小鳥的指南
    在觀賞鳥中,新的出殼可以飼養,也被稱為麻風樹對於愛鳥人士來說,這個季節不僅意味著你可以從小養一隻稱心如意麻雀,還意味著更重要的意義:對幼鳥的野外營救。在幼鳥的餵養期間,由於頻繁的覓食,野外的母鳥會遇到更多的危險:在躲避天敵時,會被天敵殺死,會中毒,會發生「車禍」或遇到高樓大廈,鳥巢裡啼哭的小鳥會失去他們的母鳥,這意味著成長已經結束。
  • 0~3歲寶寶每天到底應該喝多少奶?你都餵對了嗎?
    有了寶寶後,家長們最關心的大概就是吃的問題了。餵少了怕寶寶營養跟不上,餵多了怕寶寶腸胃負擔重,好糾結!「奶」作為寶寶1歲半之前的主食,到底餵多少合適呢?是有具體標準還是因人而異的?今天我們就來解決大多數寶媽寶爸們會有的困惑:不同月齡寶寶每天到底應該吃多少奶?
  • 農場想添幾隻鴨 雞媽媽不負眾望孵化9隻小萌鴨
    農場想添幾隻鴨,老闆發愁「派誰去孵化」  徐先生在北侖開了個農場,農場裡除了養雞,還養狗養貓,並且還開荒種了不少鮮花綠植和蔬菜。4月24日,農場裡有9隻鴨寶寶竟然出殼了,而且,小鴨媽媽竟然還是農場裡的一隻下蛋厲害的母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