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鳥落難被人收留 鳥父鳥母每天入戶餵食

2020-12-05 魯網

  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訊

  小小的鳥籠內,蹲著一隻嗷嗷待哺的小白頭翁;

  籠外,白頭翁媽媽叼來一條青蟲,隔著籠子鐵絲,一口一口地餵養著孩子。

  10米開外的對面樓上,白頭翁爸爸正嚴陣以待地站在空調架上,守候著母子倆的安全。

  日子一天天過去,籠中的小白頭翁,已從當初的拇指頭大,長到了如小雞般大小,展翅高飛的日子已不遙遠……這一切,是一戶人家一周的心血。昨天,記者在蒲江縣桫欏路農行宿舍的馬世寶大爺家的窗臺上,看到這幕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動人場景。

  雛鳥落難

  大爺帶它回家親鳥尋來叫喳喳

  10日上午7點半,65歲的馬世寶大爺在樓下院內晨練,偶然在一株灌木下,發現了一個被貓打落的鳥窩。鳥窩內,一隻僅有拇指頭大小的雛鳥撲騰著瘦弱的翅膀,驚聲亂叫。而那隻貓,正圍著鳥窩打轉,隨時都會將雛鳥一口叼走。「我知道這種鳥叫白頭翁,當時它站都站不起來,更別說飛了。」擔心貓咪造次,馬大爺將雛鳥輕輕捧回家中,送進小鐵籠裡,放在了有防盜網和盆景的窗臺外。

  「小傢伙的爸爸媽媽不見了?到底該餵它點什麼?」就在馬大爺疑慮之際,窗戶外響起了一片嘰嘰喳喳的鳥叫,馬大爺一看,嚯,有兩隻白頭白胸的鳥兒停在窗戶上,圍著鳥籠上蹦下跳,籠裡的小傢伙也興奮地朝著兩隻大鳥鳴叫。馬大爺認定:這就是小白頭翁的父母。

  此時,馬大爺想到放走小傢伙,但又擔心它再度遇險。經全家人商議,決定暫時將小鳥留在籠裡,等餵養大了再放歸自然。「你們不要怕,我們不得害它,我把它養到會飛了就還給你們。」馬大爺端來清水放在籠裡,對著雛鳥喃喃自語道。

  親鳥堅守

  母覓食父守候雛鳥生活無憂

  接下來幾天發生的事情讓馬大爺一家驚嘆不已,做父母的兩隻白頭翁或停在對面大樓的空調架上,或在空中來回盤旋,從早上7時鳥籠出現在窗戶外,直到晚上8時馬大爺收回鳥籠,它們的視線就是不願離開自己的孩子。雌鳥外出找食物,雄鳥就守在樓對面,直到雌鳥帶回食物餵進小白頭翁嘴裡。

  昨日中午12時到下午2時,記者在馬大爺家裡看到,這樣的一幕反覆發生。短短兩小時內,白頭翁媽媽就外出捕食了16次,野果、飛蛾、青蟲……面對孩子不小的食量,母親不知疲倦地來回奔波,再隔著鐵籠,將食物送進孩子嘴裡。在馬大爺的DV機裡,記者見到白頭翁母親叼來了一顆葡萄大的野果,可由於鐵籠縫隙太窄,母親無法將野果餵進孩子嘴裡。看著籠中餓得嗷嗷直叫的小傢伙,母親急得圍著籠子不停打轉。在上下左右轉了近10分鐘後,母親終於發現了一處較大的縫隙,慌不迭將野果塞了進去。見孩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母親才又飛走覓食。

  而白頭翁爸爸也沒閒著,整日守候著孩子。記者靠近鳥籠想逗小鳥,站在對面的白頭翁爸爸頓時急得大聲鳴叫,見記者走開方才停止。「一有陌生人靠近鳥籠,它們就要大叫,生怕有人傷了孩子。」馬大爺說,白頭翁父母已和自己很熟了,即使馬大爺坐在窗臺旁看電視,它們也敢飛下來看孩子。

  由於怕小鳥晚上被凍死,馬大爺睡覺前都會把鳥籠提到屋裡。而第二天一早,馬大爺就會聽到窗外的鳥叫聲,起身一看,原來是給孩子送早飯來的鳥爸爸鳥媽媽找不到孩子,正在著急。「我有一天守了1個小時,它們就來回餵了20次,直到小鳥都吃不下了,做父母的才自己把食物吃了。」

  親情感人

  你快長大能飛了就放你回家

  在鳥爸爸和鳥媽媽的精心照顧下,原本孱弱的小傢伙明顯長大了,精神也好了很多。馬大爺說,等再過兩周,待小白頭翁羽翼豐滿,就把它放飛,讓它們全家團聚。

  一周相處下來,馬大爺一家都被這三隻白頭翁濃濃的親情感動著,「這兩隻白頭翁自己不吃不喝,哺育幼鳥,真的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其實不管是人還是動物,父母愛孩子的心都是相通的!」馬大爺說,他有空就趴在床前看這一家三口,時常看得眼睛溼潤。「現在社會上,有的孩子不孝順父母,甚至和父母動刀子,也有的父母拋棄嬰兒。你看看,鳥兒之間都能有這種血濃於水的親情,人與人之間更應該和諧相處啊!」

  行家讚許

  這種護鳥方式很科學

  隨後,記者就此事撥通了塔子山公園鳥語林的電話。據工作人員介紹,他們在遇到這種不幸墜落的幼鳥時,一般是將鳥窩和幼鳥放回原處,並派專人看護,以免再度發生意外。「野生幼鳥由人撫養,一般不易成活長大,還得靠它的父母餵養。」對於馬大爺一家的做法,工作人員表示了讚許,「這樣一來,小白頭翁既避免了更多的危險,又能和父母朝夕共處,得到親人的餵養和關愛,對它的健康有好處。」

  工作人員同時建議,在放置鳥籠時,應儘量擺放在窗臺外顯眼處,方便小鳥父母接近,並做好小鳥的防寒工作,晚上將鳥籠放進室內是個好辦法。根據工作人員的經驗,在一般情況下,出生一個月後的白頭翁就可以自己飛行了。屆時,這隻健康的小白頭翁就可以回到父母的懷抱了。

  記者張瑋 實習記者鍾子 攝影報導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雛鳥落難人收留 鳥父鳥母天天來守候
    雛鳥落難  大爺帶它回家親鳥尋來叫喳喳  10日上午7點半,65歲的馬世寶大爺在樓下院內晨練,偶然在一株灌木下,發現了一個被貓打落的鳥窩。鳥窩內,一隻僅有拇指頭大小的雛鳥撲騰著瘦弱的翅膀,驚聲亂叫。而那隻貓,正圍著鳥窩打轉,隨時都會將雛鳥一口叼走。「我知道這種鳥叫白頭翁,當時它站都站不起來,更別說飛了。」
  • 白頭翁母鳥餵食圖
    小鳥嗷嗷待哺,母鳥銜來了小蟲,小鳥張開大嘴,母鳥將食餵到小鳥的嘴裡,那麼的親密。 母鳥餵完食,還輕輕地親了親小鳥,安慰道:「別著急,媽媽再為你捉蟲子」。 小鳥用期望的眼光望著媽媽飛走,似乎在說:「早點回來,一路小心!」
  • 小白頭翁掉落鞋廠被收留 小鳥爸媽「偷偷」餵食
    半天過去,趁小白頭翁身邊無人時,白頭翁爸媽兩次「偷偷」餵食,還將另一隻小白頭翁從它們的「家」中轉移到這鳥窩,來陪伴這隻掉落在地面被人收留的雛鳥。昨天,記者在市區雙嶼鞋都一期的一家鞋廠內,看到了這幕發生在白頭翁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動人場景。收留小白頭翁的湯先生說,現在它們還不會飛翔,等再過一段時間羽翼豐滿,就能自己飛到父母身邊,全家團聚。
  • 動物觀察員用嘴給孤幼鳥餵食 被贊最美「鳥媽」
    狂風暴雨後落難幼鳥嗷嗷待哺  4月下旬開始,普洱太陽河國家公園隔幾天就會降陣雨,並伴隨大風。這些不時降下的陣雨對於緩解普洱太陽河國家公園區域的高溫和周邊的乾旱有不少益處,但對處於太陽河國家公園密林中剛孵化出來的幼鳥來說,不但會破壞它們的家,甚至會造成一些致命的打擊,幼鳥們的父母只能眼睜睜看著它們落難卻無計可施。
  • 大自然神奇一環:早起蟲兒被鳥吃,可這種鳥雛鳥卻偽裝毛毛蟲自保
    在食物鏈中: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早起的蟲兒被鳥吃,因為鳥類是蟲類的天敵,鳥類會專門捕食蟲類,包括毛毛蟲等。但在大自然中就有這樣神奇的一環:本是蟲類的天敵,可這種鳥雛鳥卻偽裝成毛毛蟲自保,奇特的鳥類——菸灰悲雀。
  • 這幾種常見的鳥你知道多少
    成年鳥除觀賞其羽色外還可聽其鳴叫聲。灰文鳥單從外表羽色上難以區分雌雄,不過細聽鳴叫聲有所不同;細看嘴峰,雄鳥稍高,雌鳥較平;再觀眼圈,雄鳥紅色完整,鳥紅色淺淡且有缺刻處。在北京地區,灰文鳥在每年的10月份到第二年的6月份,可連續繁殖35窩,所以在8月份和9月份要給鳥增餵發情飼料雞蛋米,並且重新給鳥兒布置一下鳥巢。如果發現雄鳥頻繁鳴叫,或在棲槓上邊上下不停地踺跳(俗稱跳槓),或追逐雌鳥,雌鳥不時進出鳥巢,這些可表明鳥已發情。
  • 從雛鳥到成鳥,幼鳥的成長階段有哪些?收下這份幼鳥飼養手冊
    以鸚鵡和畫眉為例,了解一下不同的麻鳥的餵食有什麼區別親鳥哺育雛鳥的方式,和這種鳥類的食性有直接關係,如果我們想按照最正常最符合鳥類天性的方式餵食雛鳥,提高成活率,那麼就應該了解一下不同鳥的食性和親鳥的餵養方式。
  • 世界上最鍾情的鳥是什麼鳥? 它生活在什麼地方?
    世界上最鍾情的鳥是什麼鳥? 它生活在什麼地方?時間:2016-06-01 13:14   來源:三聯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世界上最鍾情的鳥是什麼鳥? 它生活在什麼地方? 世界上最鍾情的鳥是什麼鳥?
  • 雲南一動物觀察員用嘴餵幼鳥 被贊最美「鳥媽」(圖)
    「最美鳥媽」的感人故事,一位名叫李學書的動物保護觀察員,從今年4月以來,先後在園區的密林中救起30多隻被風雨打落下來的小鳥,為了照顧好小鳥,她不僅精心護理,還用嘴巴銜著蟲子餵食小鳥,在她的精心護理下,小鳥們一天天地健康成長,李學書希望這些小鳥能早日回到森林之中。
  • 瑞典國鳥烏鶇來陽臺安家 這家人不做飯不炒菜為鳥「騰地方」
    野生烏鶇在陽臺安家發現:「鳥媽媽」在陽臺安了家 還有一窩鳥蛋5月18日,劉偉在朋友圈裡曬出一組照片,照片有一窩待孵化的鳥蛋,有嗷嗷待哺的雛鳥,還有「鳥媽媽」正叼著蚯蚓給雛鳥餵食的畫面,生動展示了小鳥孵化的全過程。他感慨地說:「這窩鳥蛋給小朋友上了一堂鳥類學啟蒙課,比書本上生動多了。」
  • 杜鵑鳥你了解多少?
    杜鵑鳥禍害黃藤鳥還有人會問,為什麼總能看到杜鵑鳥比窩裡的其他鳥早出殼?杜鵑鳥雖然不會築巢育雛,但是何時下蛋也是門技術活。杜鵑母鳥會在高處觀察築巢育雛的宿主,在宿主產下一枚卵後,杜鵑母鳥就會趁著宿主外出,產下自己的一枚卵。這枚卵在體內已經「內孵化」了好幾天,自然會比同巢裡的「兄弟姐妹」先出殼。這種產前胚胎已經部分發育的獨門絕技是杜鵑鳥託卵寄生的制勝法寶。當然擁有這種技能也不是百戰百勝的,聰明的宿主也會識破杜鵑鳥的伎倆,把杜鵑鳥的卵啄破。
  • 山村玩鳥
    餵雛鳥挺辛苦,首先你得在土裡挖些小蟲子,還需要掌握好餵食的時間和數量,並注意適當給雛鳥飲水。抓住的成鳥多數玩幾天就放了,不然它定會死在你的手裡。找鳥巢需要細心的觀察。初夏,如果看到一對正在戲耍的鳥兒,一種情況是它們正在選擇合適的築巢地點,另一種情況是鳥巢剛建好正在抓蛋(交配),所以有這樣行為的鳥兒不必關注。
  • 居民陽臺現貓頭鷹雛鳥 母鳥每日抓老鼠餵食(圖)
    陽臺發現不明鳥蛋昨天,記者來到沙坪垻林泉雅舍小區位於4樓的老亓家,在他引領下,記者小心翼翼靠近陽臺,在敞開的空調房門縫中,只見兩隻毛絨絨的貓頭鷹寶寶眯著雙眼,相互依偎著。察覺有人探視,兩個拳頭大的小傢伙抬頭挺胸,兩隻眼睛緊盯來客。片刻後,小傢伙們似乎不太怕生了,挪動了一下身子,相互緊靠著,埋頭閉眼休息。
  • 鳥爸鳥媽如何繁育小鳥?農村專業養鳥人暗中觀察1年發現:超有愛
    俗話說,人有人言,獸有獸語。我們人類永遠弄不清動物界的事情。然而在河北滄州農村,卻有這麼一位專業養鳥人,雖然他養殖鸚鵡的時間不太長,但通過一年的暗中觀察,掌握了鸚鵡如何相親相愛,鳥爸、鳥媽和小鳥如何「遞食」,如何繁育下一代。
  • 墨脫出現巨嘴「吼鳥」,飛翔聲響如拖拉機,雌鳥孵卵全靠雄鳥餵食
    多種鮮豔的色彩,在棕頸犀鳥身上完美搭配,大嘴巴是黃色,上面有寬黑斑紋;喉囊是紅色的,眼睛四周是藍色的,猶如塗了眼影。再看它的羽毛色彩,雄鳥的頭頸部是棕色的,身體是黑色的;雌鳥有所不同,沒有棕色,頭、頸和下體都是黑色;它們的尾巴末端,都是白色的。棕頸犀鳥的外表特徵十分明顯,在茂密的森林裡,只要遇上,一眼就能辨認出來。
  • 多腳怪鳥、耶穌之鳥、鳥中惡魔?這都是什麼啊?!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到我封面的那隻長著很多隻腳的怪鳥呢?也許很多人可能會以為這是PS合成照片或者是畸形的物種之類的,不過真實的答案絕對令你難以置信。這張有如長了機械腳的鳥類照片,絕對是真實存在的鳥類,而且還不是這單一種類的鳥所獨有。但它這麼詭異,到底是什麼鳥呢?今天,就來跟大家介紹一下這恐怖多腳怪鳥的真相。一開始咱們也不賣關子,直接來看看這個多腳怪鳥的真面目吧。
  • 烏鶇雛鳥救助餵養方法新手指南
    親鳥餵給雛鳥的主要是蚯蚓,以滿足幼鳥快速生長的需要。因此,我們餵食雛鳥最好的食物當然也是蚯蚓。有條件的,建議每天都能餵幾條蚯蚓給雛鳥。但如果沒有蚯蚓的話,又有哪些東西可以用來餵食呢?人工飼養烏鶇雛鳥,常用的食料可以用無添加劑的雞飼料+煮熟的雞蛋黃,加水調成軟硬適中的軟食,餵給雛鳥即可。也可以購買八哥、畫眉、鷯哥、點頦等成品鳥食,加溫水調和後餵食。
  • 杜鵑鳥都是託卵寄生的?你想錯了
    杜鵑鳥禍害黃藤鳥還有人會問杜鵑鳥雖然不會築巢育雛,但是何時下蛋也是門技術活。杜鵑母鳥會在高處觀察築巢育雛的宿主,在宿主產下一枚卵後,杜鵑母鳥就會趁著宿主外出,產下自己的一枚卵。這枚卵在體內已經「內孵化」了好幾天,自然會比同巢裡的「兄弟姐妹」先出殼。這種產前胚胎已經部分發育的獨門絕技是杜鵑鳥託卵寄生的制勝法寶。當然擁有這種技能也不是百戰百勝的,聰明的宿主也會識破杜鵑鳥的伎倆,把杜鵑鳥的卵啄破。
  • 冬季烏鶇不愛叫,可能是母鳥,掌握3個變化特點,輕鬆分辨所養的烏鶇...
    冬天是一個寒冷的季節,天寒地凍,並非所有人都喜歡。但對於飼養烏鶇的朋友們而言,這又是一個耳朵開始享受的季節。到了冬季,也就意味著到了烏鶇的鳴叫期。從冬天一直持續到來年春夏季,我們的耳邊總能縈繞著烏鶇那優美動聽的鳴叫聲。不論是當年的雛鳥,還是養了多年的老鳥,此時每天的大部分時間,烏鶇都應該一展歌喉,在放聲歌唱。
  • 那可能是母鳥,把握3個變化特點輕鬆辯公母
    冬天是一個寒冷的季節,天寒地凍,並非所有人都喜歡。但對於飼養烏鶇的朋友們而言,這又是一個耳朵開始享受的季節。到了冬季,也就意味著到了烏鶇的鳴叫期。從冬天一直持續到來年春夏季,我們的耳邊總能縈繞著烏鶇那優美動聽的鳴叫聲。不論是當年的雛鳥,還是養了多年的老鳥,此時每天的大部分時間,烏鶇都應該一展歌喉,在放聲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