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訊
小小的鳥籠內,蹲著一隻嗷嗷待哺的小白頭翁;
籠外,白頭翁媽媽叼來一條青蟲,隔著籠子鐵絲,一口一口地餵養著孩子。
10米開外的對面樓上,白頭翁爸爸正嚴陣以待地站在空調架上,守候著母子倆的安全。
日子一天天過去,籠中的小白頭翁,已從當初的拇指頭大,長到了如小雞般大小,展翅高飛的日子已不遙遠……這一切,是一戶人家一周的心血。昨天,記者在蒲江縣桫欏路農行宿舍的馬世寶大爺家的窗臺上,看到這幕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動人場景。
雛鳥落難
大爺帶它回家親鳥尋來叫喳喳
10日上午7點半,65歲的馬世寶大爺在樓下院內晨練,偶然在一株灌木下,發現了一個被貓打落的鳥窩。鳥窩內,一隻僅有拇指頭大小的雛鳥撲騰著瘦弱的翅膀,驚聲亂叫。而那隻貓,正圍著鳥窩打轉,隨時都會將雛鳥一口叼走。「我知道這種鳥叫白頭翁,當時它站都站不起來,更別說飛了。」擔心貓咪造次,馬大爺將雛鳥輕輕捧回家中,送進小鐵籠裡,放在了有防盜網和盆景的窗臺外。
「小傢伙的爸爸媽媽不見了?到底該餵它點什麼?」就在馬大爺疑慮之際,窗戶外響起了一片嘰嘰喳喳的鳥叫,馬大爺一看,嚯,有兩隻白頭白胸的鳥兒停在窗戶上,圍著鳥籠上蹦下跳,籠裡的小傢伙也興奮地朝著兩隻大鳥鳴叫。馬大爺認定:這就是小白頭翁的父母。
此時,馬大爺想到放走小傢伙,但又擔心它再度遇險。經全家人商議,決定暫時將小鳥留在籠裡,等餵養大了再放歸自然。「你們不要怕,我們不得害它,我把它養到會飛了就還給你們。」馬大爺端來清水放在籠裡,對著雛鳥喃喃自語道。
親鳥堅守
母覓食父守候雛鳥生活無憂
接下來幾天發生的事情讓馬大爺一家驚嘆不已,做父母的兩隻白頭翁或停在對面大樓的空調架上,或在空中來回盤旋,從早上7時鳥籠出現在窗戶外,直到晚上8時馬大爺收回鳥籠,它們的視線就是不願離開自己的孩子。雌鳥外出找食物,雄鳥就守在樓對面,直到雌鳥帶回食物餵進小白頭翁嘴裡。
昨日中午12時到下午2時,記者在馬大爺家裡看到,這樣的一幕反覆發生。短短兩小時內,白頭翁媽媽就外出捕食了16次,野果、飛蛾、青蟲……面對孩子不小的食量,母親不知疲倦地來回奔波,再隔著鐵籠,將食物送進孩子嘴裡。在馬大爺的DV機裡,記者見到白頭翁母親叼來了一顆葡萄大的野果,可由於鐵籠縫隙太窄,母親無法將野果餵進孩子嘴裡。看著籠中餓得嗷嗷直叫的小傢伙,母親急得圍著籠子不停打轉。在上下左右轉了近10分鐘後,母親終於發現了一處較大的縫隙,慌不迭將野果塞了進去。見孩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母親才又飛走覓食。
而白頭翁爸爸也沒閒著,整日守候著孩子。記者靠近鳥籠想逗小鳥,站在對面的白頭翁爸爸頓時急得大聲鳴叫,見記者走開方才停止。「一有陌生人靠近鳥籠,它們就要大叫,生怕有人傷了孩子。」馬大爺說,白頭翁父母已和自己很熟了,即使馬大爺坐在窗臺旁看電視,它們也敢飛下來看孩子。
由於怕小鳥晚上被凍死,馬大爺睡覺前都會把鳥籠提到屋裡。而第二天一早,馬大爺就會聽到窗外的鳥叫聲,起身一看,原來是給孩子送早飯來的鳥爸爸鳥媽媽找不到孩子,正在著急。「我有一天守了1個小時,它們就來回餵了20次,直到小鳥都吃不下了,做父母的才自己把食物吃了。」
親情感人
你快長大能飛了就放你回家
在鳥爸爸和鳥媽媽的精心照顧下,原本孱弱的小傢伙明顯長大了,精神也好了很多。馬大爺說,等再過兩周,待小白頭翁羽翼豐滿,就把它放飛,讓它們全家團聚。
一周相處下來,馬大爺一家都被這三隻白頭翁濃濃的親情感動著,「這兩隻白頭翁自己不吃不喝,哺育幼鳥,真的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其實不管是人還是動物,父母愛孩子的心都是相通的!」馬大爺說,他有空就趴在床前看這一家三口,時常看得眼睛溼潤。「現在社會上,有的孩子不孝順父母,甚至和父母動刀子,也有的父母拋棄嬰兒。你看看,鳥兒之間都能有這種血濃於水的親情,人與人之間更應該和諧相處啊!」
行家讚許
這種護鳥方式很科學
隨後,記者就此事撥通了塔子山公園鳥語林的電話。據工作人員介紹,他們在遇到這種不幸墜落的幼鳥時,一般是將鳥窩和幼鳥放回原處,並派專人看護,以免再度發生意外。「野生幼鳥由人撫養,一般不易成活長大,還得靠它的父母餵養。」對於馬大爺一家的做法,工作人員表示了讚許,「這樣一來,小白頭翁既避免了更多的危險,又能和父母朝夕共處,得到親人的餵養和關愛,對它的健康有好處。」
工作人員同時建議,在放置鳥籠時,應儘量擺放在窗臺外顯眼處,方便小鳥父母接近,並做好小鳥的防寒工作,晚上將鳥籠放進室內是個好辦法。根據工作人員的經驗,在一般情況下,出生一個月後的白頭翁就可以自己飛行了。屆時,這隻健康的小白頭翁就可以回到父母的懷抱了。
記者張瑋 實習記者鍾子 攝影報導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