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了烏鶇還不愛叫?那可能是母鳥,把握3個變化特點輕鬆辯公母

2020-12-05 鶇龜先生

冬天是一個寒冷的季節,天寒地凍,並非所有人都喜歡。但對於飼養烏鶇的朋友們而言,這又是一個耳朵開始享受的季節。到了冬季,也就意味著到了烏鶇的鳴叫期。從冬天一直持續到來年春夏季,我們的耳邊總能縈繞著烏鶇那優美動聽的鳴叫聲。不論是當年的雛鳥,還是養了多年的老鳥,此時每天的大部分時間,烏鶇都應該一展歌喉,在放聲歌唱。

當然,以上有一個基本的前提條件,那就是養的必須是一隻公鳥。因為烏鶇母鳥不會叫、不願意叫。關於烏鶇公母的辨別方法,「烏鶇與烏龜」曾在上個月底的入冬前,寫過一篇文章,對換羽後烏鶇公母辨別方法做了詳細介紹,全方位對比了公母烏鶇頭部(頭型、眼睛、嘴)、羽毛(飛羽、尾羽、腹部和背部羽毛)、腿腳、體型和鳴叫等各方面的不同點。文章發出後至今,仍陸續有不少朋友留言或私信,問及烏鶇公母分辨問題。其實「烏鶇與烏龜」倒是建議有此困惑的朋友們,能浪費點時間,認真看下那篇文章。雖然內容有點長(「烏鶇與烏龜」文章的通病),不符合現在流行的「快餐文化」,但仔細通讀全文,相信還是多少能有些收穫的,基本可以做到分辨烏鶇公母不求人。

現在已經到了12月下旬。入冬以後,烏鶇無論是在外表還是鳴叫等方面,與前期相比,也都發生了一些變化。準確把握這些變化特點,也有助於我們區分烏鶇公母。今天「烏鶇與烏龜」就來談談,如何根據從入冬後烏鶇的變化特徵,來判斷所養的是不是只公鳥,供感興趣的朋友們參考。

一、外表最大的變化是嘴巴和眼圈

從體型大小上來說,烏鶇雛鳥在出殼後的2個月大時,基本就長成型了,體型不再發生大的變化。但在換羽前,烏鶇雛鳥是一身黑白相間的花羽毛(指腹部);到了深秋和初冬,就會褪掉舊羽毛,重新換上一身純黑色的羽毛,成了一隻名副其實的黑鳥。此時的烏鶇,單純從體型和羽毛上來看,和成年鳥已經基本無異了。

根據以上烏鶇羽毛的變化特點,可以總結出辨別烏鶇公鳥的方法:冬季換羽後,公烏鶇的羽毛應該是全身純黑色,否則可考慮為母鳥。與換羽前相比,公鳥最大的變化是腹部和背部的羽毛,由黑白相間(或棕白、黑灰相間)的花色羽毛,換為純黑色。如果發現所養的烏鶇,腹部和背部羽毛,換羽後顏色不黑,為偏紅色或棕色或褐色,總之只要腹部和背部羽毛不是純黑色,那就要考慮可能是只母鳥(外表僅是輔助,最終還需要結合其他特徵綜合判斷)。

入冬後,烏鶇在外表上最大的變化是嘴巴和眼圈的顏色,分別簡述如下:

(1)鳥嘴顏色的變化

在雛鳥期,沒有換羽前,烏鶇鳥嘴越黑越可能為公鳥,最好是黑的發亮;此時雌鳥的嘴是深灰色(褐色),表現為公鳥比雌鳥嘴黑。但到了換羽完成後的冬季,隨著公鳥體內雄性激素分泌的增多,鳥嘴開始發生明顯變化,顏色逐漸變淺,黑色逐漸褪去,黃顏色逐漸出現,直至到了第二年春季,嘴顏色變為橙黃色。

從當年秋冬季到來年春季,公鳥嘴顏色有這樣一個基本的變化過程:純黑色→淺黑色→黑黃相間→黃顏色→橙黃色。現在的季節,公鳥嘴的顏色應該是處於「淺黑色」、「黑黃相間」和「黃顏色」這三個階段(視頭窩、二窩鳥而有所不同,越早鳥嘴的顏色越鮮豔)。此時的雌鳥烏鶇,鳥嘴顏色雖然也在變淺,但不如公鳥那麼明顯。這階段,從視覺上看,雌鳥嘴要比公鳥黑,也就是與前期相反,此時鳥嘴越黑越可能為母鳥。

從上述鳥嘴顏色的變化特徵,可以總結出一個判斷烏鶇公鳥的方法:入冬後,烏鶇公鳥嘴的顏色是由黑色逐漸變淺的,黑色慢慢消退,黃色及橙色比重逐漸增加,直至全部變為橙黃色。如果到了冬季以後,鳥嘴顏色一直偏黑,看不到明顯變化,那就要考慮是否為母鳥。

(2)眼圈顏色的變化

除了鳥嘴,眼圈也是一個變化明顯的地方。未換羽的雛鳥,公鳥和雌鳥的眼圈很難分辨,都差不多。但是到了冬季,區別就十分明顯了。公鳥眼圈的直觀變化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眼圈在逐漸增厚、變寬,越來越明顯;二是顏色逐漸變鮮豔,由淺黃色慢慢變為橙黃色。而此時母鳥的眼圈,仍然很薄,不明顯,顏色也不鮮豔,仍為淺黃色。

從以上眼圈的變化特點,可以總結出烏鶇公鳥的判斷方法:到了冬季,公鳥的眼圈在增大、增厚,顏色也越發明顯,變得鮮豔。如果發現所養的烏鶇,眼圈和換羽前相比,一直沒什麼大的變化,就要考慮有母鳥的可能。

二、頭部(含脖子)和腳底板皮膚顏色的變化

嘴巴和眼圈的變化,非常好觀察,一看便知。其實到了冬季以後,特別是到了來年春季,烏鶇身上還有兩處變化也非常明顯,雖然大多數朋友並不會注意,但掌握了這些變化特徵以後,也能快速判斷烏鶇公母,這就是頭部(含脖子)和腳底板皮膚顏色的變化。

隨著體內雄性激素的增多,入冬以後,烏鶇公鳥不僅嘴巴和眼圈顏色發生變化,因為羽毛覆蓋,我們平時不注意的皮膚,也在悄然發生變化。正常情況下,烏鶇皮膚的顏色是青色的(青灰色);但當烏鶇上性時(冬季至來年春季),扒開頭部及脖子的羽毛,我們會發現皮膚顏色是黃色或橙色的。抓住烏鶇,讓其腹部朝上,觀察它的腳底板,顏色也是黃色或橙色。而此時對應的雌鳥,無論頭部還是腳底板,膚色仍是青灰色。

根據以上這種膚色變化的差異,也可以判斷烏鶇公母,即頭部(含脖子)和腳底板皮膚顏色黃或橙色者為公,青灰色者為母。注意這種顏色的變化,同樣也是逐漸進行的,以春季最為典型,公鳥多為橙黃色。

三、冬季最重要的變化是鳴唱

相對於外表和膚色等方面的變化,入冬以後,公烏鶇最大的變化,還是表現在鳴叫和學口上。從鳴叫上來看,進入冬季的一個明顯變化是愛叫了。我們從每天早六點到晚六點算,12個小時當中,除了基本的飲食時間,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是在鳴叫的(指在鳥籠中,放出來自由活動不愛叫)。當然,目前是12月份,基本還都是以小叫或中叫為主,並不會大叫。但不管是小叫、中叫還是大叫,它們只是音調高低和花腔多少的問題,並不影響鳴叫頻率,愛唱是公烏鶇冬季最大的變化之一。另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學口,入冬以後,公烏鶇愛學口了。基本頭天聽到的鳥叫聲音,第二天差不多就能唱出來,難學點的聲音,基本在三天以後也多少能分辨出來點。

以上這種冬季鳴叫的變化特點,「烏鶇與烏龜」認為是判斷烏鶇公母「第二準確」的一個方法(生鳥不適用)。因為外表確實有迷惑性,一隻擁有十足公鳥相的烏鶇,最後可能會以產蛋的方式,告訴你它其實是只母鳥。外表可以騙人,但烏鶇的聲音不會騙人,愛叫、會唱的才是公鳥。不過這裡要更正一個說法,烏鶇母鳥並非不會鳴叫,它是會叫的。但是和公鳥相比,烏鶇母鳥不愛叫,幾乎就是個啞巴一樣,偶爾「甲甲」叫兩聲。同時,在學口花叫方面,也和公鳥沒法比,母鳥叫聲多單調,花腔不行。

也就是說,如果所養的烏鶇,不管它頭型、眼睛、鼻子、嘴巴、腿腳、羽毛、體型等方方面面,多麼像一隻公鳥,也別管多少「高手」告訴你它就是「包公」或「鐵公」,只要它一不願意叫,二不愛學口和花叫,那十有八九就是只母鳥,這是女漢子烏鶇。相反,不管這隻鳥外表多麼像母鳥,也不管多少人說它是母鳥,只要它愛唱、愛學口,到了冬季以後會花唱,那它其實是一隻公鳥,只是長得有點娘而已,但終歸是純爺們。

有朋友也許會有疑問,你說的這麼有信心,為何說這是第二準確的判斷方法呢?嗯,這是因為第一準確的判斷方法,沒人能撼動。那是判斷烏鶇公母的終極方法,即看是否會產蛋。是公是母,下個蛋就知道了。所以不管別人怎麼說,養到第二年或第三年,如果下蛋了,那就是100%母鳥,反之為公。朋友們,你們說這個方法是不是極為準確?

當然,以上辨別方法,都是建立在正常飼養、不忍飢挨餓、不缺營養的基礎上的。因為烏鶇的鳴叫,本質上是一種繁殖求偶行為,吃飽喝足了才有這個「雅興」。缺乏營養(比如只餵劣質雞飼料),烏鶇也是不願意鳴叫的。關於冬季烏鶇的養護方法,請參考「烏鶇與烏龜」之前發表的文章,《烏鶇冬天在籠子裡怕冷嗎?籠養怎樣過冬?詳解冬季百舌鳥飼養方法》,這裡不再贅述。

四、結語

進入冬季以後,烏鶇在外表和鳴叫方面,與前期相比都有所變化。把握這些變化特點,有助於我們判斷所養的烏鶇到底是公鳥還是母鳥。一般來說,進入冬季以後,如果發現腹部和背部羽毛不是純黑色、嘴巴顏色偏黑、眼圈不明顯、頭部和腳底板膚色不為黃顏色,就要考慮是否為母鳥。當然,更準確的判斷方法還是聽鳴叫。進入冬季以後,也就進入了烏鶇一年當中的鳴叫期,公鳥白天大部分時間都應該是在鳴叫的,且也開始了花唱,聲音多變。如果發現一直不叫,就如啞巴一樣,或者偶爾單調的叫兩聲,不管外表如何,那就可以認為是母鳥。

【特別說明】:「烏鶇與烏龜」,溯本正源,堅持分享簡單快樂的烏鶇、烏龜和原生魚實操飼養方法與心得體會,歡迎關注。歡迎以轉發的形式分享,但請勿搬運抄襲,謝謝理解。

相關焦點

  • 冬季烏鶇不愛叫,可能是母鳥,掌握3個變化特點,輕鬆分辨所養的烏鶇...
    關於烏鶇公母的辨別方法,鶇龜先生曾在上個月底的入冬前,寫過一篇文章,名字叫《都冬天了烏鶇還不愛叫?它或許是只母鳥,換羽後烏鶇公母分辨方法》。文中對換羽後烏鶇公母辨別方法做了詳細介紹,全方位對比了公母烏鶇頭部(頭型、眼睛、嘴)、羽毛(飛羽、尾羽、腹部和背部羽毛)、腿腳、體型和鳴叫等各方面的不同點。文章發出後至今,仍陸續有不少朋友留言或私信,問及烏鶇公母分辨問題。
  • 「畫眉不開口,神仙難下手」,畫眉鳥不叫,該怎麼分辨公母?
    都說「畫眉不開口,神仙難下手」,畫眉鳥不叫,那麼我們該怎麼分辨公母?畫眉鳥市場「套路多」,鳥販子不一定坑你,但是不會透露這些消息。如果是捉鳥人,他們一般是這麼分辨公母的,例如說上山捉鳥,如果手裡的這一隻是公鳥,你能夠聽到山上叫的是母聲,那手上這一隻就是公的。而如果手上抓的這一隻畫眉鳥還沒有放在籠子裡,山上的公鳥一直在叫,那麼手上這一隻基本就是母鳥,可以撒手放開了。
  • 西瓜也分公母,母的最甜,瓜農:牢記3個竅門,一看分辨公母
    西瓜也分公母,母的最甜,瓜農:牢記3個竅門,一看分辨公母夏季正是吃西瓜的好時候,這時候的西瓜吃起來香甜可口,還能消熱解暑,最關鍵的是價格也是特別的便宜,有時候幾塊錢就能買到一個大西瓜,拿回家切成兩半,放進冰箱裡,吃起來會更加的爽口!
  • 繡眼公母區分有訣竅
    很多鳥友都知道,繡眼鳥的公母區分非常困難,即便是養鳥多年的老鳥友 , 區別起來也不是那麼簡單 ; 更別說那些新入坑的初學者了,更是難上加難 。究其原因就是繡眼鳥公 、母不但外形有些非常相似 ,而且單音也很相似 , 所以很難區分。
  • 烏鶇為什麼怕人養不熟?可能是你方法不對頭
    貌不驚人的烏鶇,其實是唱歌天才烏鶇,其實整個鶇科的鳥,都一個德行,那就是極度膽小神經質,有時候膽小到令人髮指的地步,比如你拿任何一個它沒見過的東西,都會在籠子裡亂飛亂撞半天。這種性格的鳥,要想獲得它們的信任,確實困難些。但也不是說就真的不能養熟,更不是很多人說的那樣,烏鶇是養不熟的白眼狼。其實,烏鶇雖然膽小,但也是可以養熟的。我是去年開始第一次養鳥,養的就是烏鶇,什麼經驗都沒有,小白一個,不斷摸索下來,我的烏鶇小黑,雖然養的也不是特別熟,但也基本算可以了。話不多說,無圖無真相,先上幾張圖看看:
  • 烏鶇繁殖過程:從修建鳥窩到產蛋全記錄,百舌鳥營建鳥巢和產鳥蛋
    烏鶇,因雄鳥善於鳴唱和學舌,又稱百舌鳥,是一種其貌不揚的黑鳥。雄鳥擁有一身黑色羽毛,橙黃的喙(鳥嘴)和眼圈。烏鶇每年的繁殖期為春夏季,長江中下遊地區一般為3-6月。基本過程為修建鳥窩-產蛋-孵蛋-孵化-育雛-出飛。下面的圖片,詳細記錄了烏鶇修建鳥窩到產蛋的過程。
  • 烏鶇今年還來我家「作客」嗎?
    烏鶇我家陽臺外的"客人"今年你還來嗎?去年春天一對烏鶇鳥意外喜歡的上我家放在陽臺外的蘭草花盆,並在裡面安營紮寨,生兒育女,我家住在8樓,可能是鳥認為把窩做在高高的陽臺上比做在樹上安全吧,開始烏鶇先用草和爛泥巴做窩,窩做好就開始下蛋了,烏鶇膽子太小,見人就飛離鳥巢,為了不再驚嚇它,我用了塊紙板把陽臺玻璃遮了起來,很快鳥巢裡有了6枚小蛋,大約孵了一個星期左右,小鳥就先後出殼了,從出殼到飛走僅需半個月左右。
  • 烏鶇為什麼要壓口?白舌鳥不壓口可以嗎?
    烏鶇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分布,是瑞典的國鳥。在我國,從新疆到海南都有分布。是其貌不揚的歌鳥。歌聲悠揚洪亮,是著名的大嗓門。烏鶇除了歌唱的不錯,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學舌,能夠學習模仿自然界中的各種聲音,如各種鳥叫蟲鳴,可謂惟妙惟肖。特別是清早的樹林裡,遠聽可能百鳥在鳴叫,走近了可能就會發現,整個樹林裡只有樹梢上的一隻黑鳥。這就是烏鶇的本領,因此也叫白舌鳥。
  • 烏鶇並非暴躁平頭哥,被烏鶇攻擊了怎麼辦?詳解烏鶇攻擊人的原因和防範對策
    例如鶇龜先生飼養的烏鶇小黑,是從小養大的,和家人也都很熟悉。但如果哪天你換了身衣服、剪了個尺度大點的頭,就能將它嚇得「大小便失禁」。任何一個它以前沒有見過的人或物,都有可能被「嚇得屎都出來了」,其膽小的模樣,令人啼笑皆非。
  • 瑞典國鳥烏鶇來南京安家
    近日,南京鼓樓區寶塔橋旁一棵梧桐樹上飛來了兩個特殊的瑞典國鳥客人,烏鶇夫婦飛到梧桐樹上搭巢孵蛋,幼鳥孵化後,成鳥每天四處覓食。楊先生稱,還是首次看見烏鶇來梧桐樹上搭巢。
  • 被烏鶇鳥屎攻擊了怎麼辦?烏鶇襲擊人的原因真相、方式和防範對策
    於是,烏鶇就有了鳥中「平頭哥」的稱號。熟悉烏鶇的都知道,這是一種極度膽小的鳥。膽子能小到什麼程度呢?例如鶇龜先生飼養的烏鶇小黑,是從小養大的,和家人也都很熟悉。但如果哪天你換了身衣服、剪了個尺度大點的頭,就能將它嚇得「大小便失禁」。任何一個它以前沒有見過的人或物,都有可能被「嚇得屎都出來了」,其膽小的模樣,令人啼笑皆非。那麼如此膽小的烏鶇,為何會去攻擊人呢?
  • 窗臺上孵出三隻小黑鳥 竟是典國鳥烏鶇
    今年3月,海州區萬得園居民小瑤家來了一位鳥媽媽,它在窗臺護欄裡築了巢,一心一意孵寶寶。半個月後,三隻小鳥長出了黑溜溜的羽毛。這是啥?專家看了看說,了不得,這是瑞典國鳥,烏鶇(dōng)。鳥夫婦窗臺安家精心育兒3月的一天,小瑤無意中發現窗外的護欄邊傳來嘰嘰的聲音,仔細一看,家裡來「客人」了。「有隻黑色的大鳥站在窗邊,我一靠近就著急,卻不願飛走!」細心的小瑤往旁邊一看,原來窗戶和護欄的間隙裡有個鳥巢,「大鳥用細樹枝和幹樹葉細心地做了個窩。」小瑤在鳥窩裡發現了三枚淡綠色的鳥蛋。
  • 烏鶇一家築巢陽臺鐵樹,上海市民暖心呵護五雛誕生
    22日早上再下一城,4個。8點左右回巢下蛋、孵化,11時左右開溜了。海闊天空,天天工作約3小時,鳥爸鳥媽輪番值守,天一擦黑回巢,看看蛋,聞聞窩。23日上午9點許,第五個寶寶落地了,一上午都在孵化,11點40分出門,可能吃飯時間到了,外加產後虛脫,肚子餓覓食去了。
  • 烏鶇真的是養不熟的白眼狼嗎?這是誤解,百舌鳥愛撞籠和反生另有原因
    當然,以上這些話題,和我們今天要說的,簡直都不叫個事兒。烏鶇最讓人望而卻步、無可奈何、頭疼至極的,是它那「撞籠、反生」的秉性。哪怕你是剛出殼就開始養,一把屎一把尿把它拉扯大,也難免會「見人如見鬼」,在籠裡瘋狂亂撞,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反生」,因此烏鶇又有了「養不熟的白眼狼」之稱號。那麼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 寵物知識之烏鶇的習性特徵及管理
    寵物知識之烏鶇的習性特徵及管理文/愛萌寵之大偉烏鶇:另名:百舌、反舌、中國黑鶇、白舌、黑鶇、黑山雀。三、 觀賞價值烏鶇雖然相貌平平,雄性烏鶇除黃色眼圏和喙外,全身基本為黑色。可它的歌聲嘹亮,尤其在繁殖期鳴聲不斷,聲音變化無窮,還能模仿各種鳥鳴,簡直惟妙惟肖,故有「百舌」之稱。其鳴叫時挺胸垂翅,邊鳴叫邊點頭扇尾,姿態優美。烏鶇為著名的觀賞鳥,是我國南方喜歡飼養的寵物鳥,瑞典人將其選為國鳥。雄烏鶇為什麼會有如此美妙的歌喉?
  • 七彩文鳥如何分辨公母?
    如何正確分辨七彩文鳥公母?
  • 蟈蟈怎麼分辨公母 母蟈蟈是沒有發聲器
    對於眾多蟈蟈迷來說如何選擇一隻喜歡的蟈蟈是非常關心的,在選購蟈蟈前首先你就要了解你要跳的的是雄的還是雌的蟈蟈,那麼蟈蟈該怎麼分辨公母呢,下面就讓愛寵網的小編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蟈蟈怎麼分辨公母,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烏鶇非烏鴉 瑞典的國鳥意外落戶小學走廊
    夏師傅回憶說,大概是3月24日,他看見地面上和欄杆上有些泥土和雜草,一開始以為是學生沒有打掃乾淨,走近一看,才發現這裡有鳥兒準備築巢。「我還以為是燕子來築巢,所以也沒有去打擾。」夏師傅說。就這樣,過了一個星期,校長林建鋒看到學校五(4)班班主任孫容容老師在學校微信群上發布了一張鳥巢圖片和文字。這時,巢內已經有了3枚鴿子蛋大小的鳥蛋。
  • 這對夫婦有奇遇:不要錢做「月嫂」 烏鶇「感恩」打掃窗臺
    「我家這個北窗臺種的是鐵樹、榕樹等盆景,冬季到開春極少澆水,有時窗戶個把月才開一次。」老張回想起來,覺得是因為窗臺沒什麼人類的氣味,顯得比較自然,才能吸引鳥兒築巢。  陪伴:見證「小粉嫩」成長  兩枚鳥蛋只是開始,鳥窩裡的蛋幾乎以每天一枚的速度遞增,到了4月9日,多達六枚。
  • 瑞典國鳥飛來小區安家育雛 母愛情令人動容
    近日,南京市鼓樓區金域中央小區中飛來了一對特殊的客人瑞典國鳥,烏鶇夫婦飛到院中的一棵樟樹上用泥草築巢,準備繁殖自己的後代。護鳥志願者陳先生用了一個多月時間,把烏鶇築巢、產卵、孵雛、覓食、小鳥築巢的全過程用鏡頭隱蔽窗臺上拍攝下來,真是妙趣橫生,供大家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