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雛鳥到成鳥,幼鳥的成長階段有哪些?收下這份幼鳥飼養手冊

2020-12-05 板慄和酥餅是倆鳥

在自然界,如果說春天代表生命,那夏天就代表成長。洋洋的夏日,給萬物帶來了生長的陽光和溫度。三四月份產卵的鳥兒,過了2個月的孵化期,小鳥們在五六月都爭相破殼而出了。

野外的鳥媽媽們到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刻:她們必須每天不停地尋找食物來哺育後代。在家庭裡養的小鸚鵡們,也完成了每年第一次交配產卵。前幾日小編去了我們當地的花鳥魚蟲市場,也注意到了各種麻鳥都開始漸漸上市銷售了。

如果你也想養一隻萌萌的鸚鵡或者聰明的八哥鷯哥,那麼現在這個時間是一個非常合適的季節。在觀賞鳥中新出殼的能被飼養的幼鳥,又叫」麻鳥「。不同的麻鳥,飼養注意事項都有不同。

對於鳥類愛好者來說,這個季節並不只意味著可以從小飼養一隻稱心如意的麻鳥,更意味著更重要的意義:幼鳥的野外救助。

野外的鳥媽媽在哺育幼鳥的期間,因為頻繁的覓食會遭遇更多危險:會被天敵捕殺、會中毒、會發生「車禍」或者在躲避天敵時撞到高樓大廈,鳥巢裡嗷嗷待哺的幼鳥失去了鳥媽媽,也意味著成長到此結束。所以每年這個時候,也會有一些不幸的幼鳥先天夭折。

如果你走在樹林間,你甚至可以看到因為飢餓掙扎到掉到地面來的幼鳥,這時候,就需要進行人工哺育了。

那麼問題來了:幼鳥茁壯成長的條件是什麼?野外的幼鳥是怎麼長大的?在家庭中,不同的麻鳥有什麼飼養注意事項?怎麼讓你的鸚鵡麻鳥從小就適應家庭口令?

今天小編帶你了解一下:如何收穫一隻軟萌健康的幼鳥。

全文共計3400字,閱讀時間8分鐘,建議收藏後閱讀。

基礎知識:孵化期和留巢期是怎麼回事?麻鳥是哪個階段的鳥?

在介紹麻鳥飼養前,有兩個基礎概念要普及:鳥類的孵化期和留巢期。

孵化期:孵化期簡單理解為就是鳥媽媽「孵蛋」的過程,這個過程中的唯一影響因素是溫度,是鳥兒胚胎發育的首要條件。留巢期:留巢期就是幼鳥破殼後到能自主覓食前的這段時間,這個時間幼鳥存活的條件除了溫度還有食物,留巢期就是鳥媽媽最忙的時間。這個階段鳥兒稱為「留巢幼鳥」,也叫「晚成雛」。

我們以鴿子為例,例如上面就是孵化期中的「鴿子蛋」,下面就是小鴿子破殼而出後從孵化期正式進入留巢期。

在這裡我們要留意一件事,你看到的水裡鴨子媽媽帶著小鴨子遊泳的畫面,那此時小鴨子處於什麼階段?其實這時候的小鴨子就已經不算「留巢雛鳥」了,而進入了下一個叫做「離巢雛鳥」的階段。

鳥類的孵化期和留巢期根據鳥兒本身不同的習性,又可以分為【早成性】和【晚成性】。

早成性鳥類:早成性鳥類的特點是孵化期長,破殼後的雛鳥已經充分發育,有基礎的聽覺、視覺和嗅覺,全身有羽絨覆蓋。留巢期短。晚成性鳥類:晚成性鳥類的特點是孵化期短,破殼後未發育完全,幾乎沒有感官,全身光裸或絨毛極少。需要親鳥長期提供能滿足其發育的溫度和食物,留巢期較長。我們用一張圖來說一下早成鳥和晚成鳥的區別。

對於普通人來說,飼養的觀賞鳥大多是晚成鳥,這類鳥比較高級,例如我們長見得雀形目下的鳥、隼形目下的鳥和鸚形目下的鸚鵡等等。如果要把鳥的成長階段更加細分的話,我們還可以這樣來記憶:

雛鳥。指未發育完全沒有離巢的鳥。幼鳥。感官發育完全至第一次換羽之前的鳥。亞成鳥。第一次換羽後至性成熟的階段。成鳥。完全成長已經有生育能力的鳥。

在養鳥界說的【麻鳥】到底是哪個階段的呢?養鳥的時候講究從「麻鳥」養起,其實我們了解了鳥類的生長過程後,就會知道「麻鳥」並非一個特指的階段,它泛指「幼鳥第一次換羽前」的階段。這個階段根據不同的鳥類,也有不同的時間,這個時間是不固定的。

例如常見的手養鸚鵡,其實從破殼當天就開始進行人工哺育也沒問題,大概20天左右可以手養;傳統的鳴鳥,一般在破殼後10-15天開始,就漸漸開始可以人工餵養了。

因為不同的鳥第一次換羽期是不同的,而且初始食物也是不同。我們接下來就要介紹:不同的麻鳥餵食有什麼區別?

以鸚鵡和畫眉為例,了解一下不同的麻鳥的餵食有什麼區別

親鳥哺育雛鳥的方式,和這種鳥類的食性有直接關係,如果我們想按照最正常最符合鳥類天性的方式餵食雛鳥,提高成活率,那麼就應該了解一下不同鳥的食性和親鳥的餵養方式。

例如食蟲鳥和食谷鳥,在雛鳥階段親鳥的餵食方式完全不同。

以鸚鵡為例:食穀類鳥兒的雛鳥食物怎麼製作以鸚鵡為例,鸚鵡是常見的典型的純食穀類觀賞鳥,親鳥餵食方式是【反芻】,它們用嗉囊反芻出軟化的食物,進入口腔中餵食雛鳥。親鳥吐出來的夾雜著食物的類似消化液的東西,叫做【乳糜】

在以前的養鸚鵡家庭中,鸚鵡雛鳥的食物配比是這樣的:

蔬菜泥50%+熟蛋黃40%+玉米粉5%+豌豆(或黃豆)粉5%,研磨成粉狀,加入少量清水混成糊狀。

不過現在有了更簡單的餵食辦法:鸚鵡專用奶粉。其實從本質上來說,都是一個道理,只要能給予充足的養分,是選擇奶粉還是自製食物都無所謂。

這個配方,也適用於大多數家養鳥的雛鳥餵養。

以畫眉為例,食蟲的雛鳥如何餵養畫眉、百靈、繡眼都是古典鳴鳥中對昆蟲和肉類需求較高的。(但是現在不要養啦因為已經被保護了,我們只是通過這幾種鳥了解一下食蟲性的鳥如何餵食雛鳥)。

清明前後正是畫眉發性的時間,畫眉的孵化期是15天,粗略算一下,今年的第一窩小畫眉應該是剛剛破殼沒多久。

到了畫眉這種肉食性鳥兒的時候,我們的雛鳥食物配比就完全不一樣了:

畫眉雛鳥食物比例為60%肉泥(魚肉或牛肉)+30%綠豆面防止上火+10%鈣片,用水調成糊狀。

用一根類似筷子的木棍或者直接用手把食物餵到小畫眉嘴裡或抹到嘴邊即可。

畫眉鳥餵食10天左右,就可以開始餵食昆蟲和生牛肉了,這時候手握麵包蟲餵食,是非常好的和畫眉建立感情的時間。下圖這種餵食方式,是適合八哥鷯哥、百靈、畫眉、靛頦兒、伯勞等各種肉食性鳥兒的。

了解了雛鳥吃什麼,我們還要注意在餵食時候的注意事項。根據時期不同,餵食頻率也有不同。

人工餵養雛鳥的細節:餵食頻率和注意事項

飼養雛鳥最重要的,其實就是2件事:

溫度食物晚成鳥在破殼後是沒有恆溫能力的,野外的雛鳥需要親鳥提供溫度。但是到了家庭中,溫度這件事其實是最容易處理的,所以我們就不需要注意溫度了。

關於食物最重要的是吃什么喝吃多少。上文我們了解了不同食性的鳥該吃什麼以後,我們現在就要了解一下雛鳥餵食的頻率。

雛鳥的餵食頻率非常高,繼續以鸚鵡為例:在破殼後的前7天,每天餵食頻率為2-3小時一次,7-第一次換羽前,每天餵食4-6次。當鳥兒成功度過第一期換羽後,這時候的雛鳥已經正式變成了幼鳥,他們已經有了自行取食的能力。

所以你可以想像:野外的鳥媽媽每天為了餵飽那麼多孩子尋找食物是有多麼辛苦。

鳥兒第一次換羽完成大概在2-3個月的時候,在這個階段之前,我們還有一些其他的注意事項,來保證鳥兒的存活率和適應性。

幼鳥換羽期前後是最適合訓練手養的階段。這個時期的鳥兒,會把主人認為是鳥媽媽,只要把握住這1個多月的時間,多多參與餵食和與幼鳥互動,鳥兒長大後會變得非常親人。幼鳥的食物忌涼。從冰箱裡拿出的冷凍蛋黃和肉類,是不能給幼鳥食用的。首先是因為鳥兒腸胃未發育完全,冰冷食物會造成極大的刺激導致猝死;另外因為大多數鳥兒在雛鳥階段無法自行保持體溫,吃下冰涼的食物後會造成體溫過低喪失生命。餵食的溫度最好是溫熱的。雛鳥最適宜的溫度隨著成長也不同。1-15日齡的雛鳥適宜溫度在36-38攝氏度,15日到第一次換羽完適宜溫度為32攝氏度左右;換羽後到成年適宜溫度為28攝氏度左右。不易上下浮動超過2攝氏度,溫度太低鳥兒怕冷,溫度太高呼吸急促。幼鳥斷奶後,不要立即換成主糧。尤其是鸚鵡,在斷奶後不要直接把食物換成穀類圖省事,要牢記這幾種過渡食物:煮軟的胡蘿蔔、馬鈴薯、芹菜等,和麵包。換羽期完成後,為了保持感情,不要讓他們全部自行取食,最好保持80%手餵+20%自行取食。

因為篇幅有限,關於餵養雛鳥的注意事項也只能暫時羅列這幾種常見的錯誤。相信這幾點,就足以讓各位把自己的小雛鳥照顧妥當了。

其實學會幼鳥的餵食方法,不僅僅是對主人收穫一隻健康的寵物鳥有意義。要知道,在鳥類生活環境越來越惡化的當下,可能每一隻鳥都是珍貴的,如果我們在日常中發現孱弱的需要照料的幼鳥,也希望各位朋友能發揮自己的所能,儘量挽救一條生命。

照料幼鳥,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複雜:它只需要你付出大概1個月左右的耐心和愛心,待鳥兒羽翼豐滿後,「銜環報恩」的故事也許就會在你的身上上演哦。

相關焦點

  • 幼鳥從幼鳥到成年的成長階段是什麼?帶著這本養小鳥的指南
    在觀賞鳥中,新的出殼可以飼養,也被稱為麻風樹對於愛鳥人士來說,這個季節不僅意味著你可以從小養一隻稱心如意麻雀,還意味著更重要的意義:對幼鳥的野外營救。在幼鳥的餵養期間,由於頻繁的覓食,野外的母鳥會遇到更多的危險:在躲避天敵時,會被天敵殺死,會中毒,會發生「車禍」或遇到高樓大廈,鳥巢裡啼哭的小鳥會失去他們的母鳥,這意味著成長已經結束。
  • 路邊發現的幼鳥,是否應該救助?
    當然,它們也有可能受傷、生病或處於危險之中,因此有些情況下,幼鳥可能需要幫助。另一方面,雛鳥幾乎總是需要救援。紐約一家非營利性動物康復中心「野鳥基金」的聯合創始人兼董事麗塔•麥克馬洪說,無論它們是從巢中掉下來還是被推倒,它們「還沒有準備好走向世界」。不過,如何幫助它們可能很有講究。
  • 太有愛!小姐姐當上「兼職奶媽」,幼鳥成長全紀錄,一起看看吧
    一巢從雨棚抖落的麻雀被慈谿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小姐姐帶回家中,在她的照料下,雛鳥們羽翼漸豐,從她指尖躍向天空,展翅飛翔。讓我們一起看看她帶來的美麗圖文。麻雀多活動在有人類居住的地方,性極活潑,膽大易近人,但警惕卻非常高,好奇心較強。多營巢於人類的房屋處,如屋簷、牆洞,有時會佔領家燕的窩巢,在野外,多築巢於樹洞中。
  • 攝影師捕捉鳥媽媽餵養幼鳥瞬間
    鳥媽媽給這隻等待的幼鳥帶回味美螞蚱。幼鳥可能會很容易把這隻蜘蛛吃下肚。這些幼鳥可能很餓,不過它們料到媽媽會帶吃的回來。    北京時間3月7日消息,據攝影師奧克塔文諾斯•達馬萬在印度雅加達捕捉到一組鳥媽媽撫育幼鳥的照片。
  • 烏鶇雛鳥救助餵養方法新手指南
    正因為如此,在每年春夏繁殖季節(3-7月份),撿到從樹上掉下來的烏鶇雛鳥也是司空見慣。然而並不是每一份「愛心」都值得稱道,在撿幼鳥「救助」這件事情上,很多時候我們是「好心辦了壞事」。這是因為,一方面並非所有雛鳥都應該撿(或救),錯撿(或錯救)就是害了它(如出窩學飛的幼鳥);另一方面撿鳥都是偶然行為,很多人之前並沒有飼養經驗,匆忙之中撿回家通常沒幾天就養死了。
  • 大盈江2隻黃嘴河燕鷗幼鳥破殼
    經過近半個月的時間,喜訊傳來,4月4日,志願者觀察到第一隻黃嘴河燕鷗幼鳥破殼,5日,第二隻幼鳥破殼,大家的努力終於結出碩果。4日當天,最早發現黃嘴河燕鷗幼鳥破殼的德宏自然生態攝影師何學勝激動地說。4月5日,何學勝等人觀察到第二隻黃嘴河燕鷗幼鳥開始出現在沙灘上。「雖然才經過一天時間,頭天發現的幼鳥已經會在巢邊『閒逛』了,雄鳥有時候只能叼著魚追著孩子喂。」說起「調皮」的幼鳥,何學勝也忍俊不禁。
  • 甘肅瓜州首次野外發現「鳥中大熊貓」巢穴和幼鳥
    來源:經濟日報5月底,甘肅瓜州縣國家級公益林老師兔管護站站長王俊在帶領護林員野外巡查過程中,在瓜州縣境內榆林河流域,首次發現世界瀕危珍禽黑鸛野外巢穴和雛鳥。圖為黑鸛和幼鳥。目前,全世界僅存2000隻左右,中國有1000隻左右,已被《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列為瀕危物種,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珍稀程度不亞於大熊貓,有「鳥中大熊貓」之稱。
  • 幼鳥不會被凍死嗎?
    ,等到幼鳥能夠獨立外出覓食之後,就各奔東西了,平時會飛到樹林或灌木叢中,蹲在樹枝上睡覺,下雨天則會在人類屋簷下山洞中和茂密的樹下避雨,待在鳥窩裡不僅享受不到什麼安寧和舒適,還得時刻集中精力觀察有沒有蛇鼠等鳥蛋偷竊者。
  • 市民撿到7隻夜鷺幼鳥送動物園 結果好心辦壞事
    因為,這麼小的幼鳥需要母親的餵養,人工餵的飼料,無法替代『母鳥』的胃液,不能滿足幼鳥的生長需求」,11日,鎮江世業洲開心動物園負責人王金龍告訴記者,面對丹陽好心市民送至動物園的7隻夜鷺幼鳥,動物園方也有點束手無策,「其中有一隻幼鳥,已經快不行了」。
  • 分享身邊的景物之可憐的柳鶯媽媽餵哺杜鵑幼鳥
    這是故事的主人公,心機到爆的杜鵑,說此鳥是最自私的鳥也不為過,它不自己孵化和照顧幼鳥而是將卵產在柳鶯等鳥的巢穴中,通常杜鵑孵化的速度比柳鶯要快,杜鵑出生後就會把沒孵化的柳鶯卵扔出巢穴並殺死已孵化的柳鶯雛鳥,以方便柳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杜鵑幼鳥身上,最可笑的是杜鵑出生後就比柳鶯大,但是糊塗的柳鶯仍然拼命的捉蟲來哺育。
  • 市民小區內撿到斑鳩幼鳥 專家建議餵養幾天後放生
    昨晨,家住漢口的董女士在小區內遛狗時撿到一隻不知名的野生雛鳥,卻不知該如何處理。武漢動物園專家表示,該雛鳥應為山斑鳩幼鳥,屬「三有」保護動物,建議其餵養幾天後放生。昨日7時20分,家住武漢市江岸區百步亭花園幸福時代小區的董女士在小區內遛狗時,突然發現路上有一隻灰色的雛鳥(如圖)。
  • 市民高速路遇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蒼鷹幼鳥
    當民警趕到報警市民家中時,見到了發現幼鳥的王女士。王女士表示,她當時在昆武高速路段打掃衛生時,見到路邊有個袋子,袋子還會動,打開一看,有兩隻像貓頭鷹又像老鷹的小鳥在裡面,毛茸茸的,挺可愛,看起來像被人遺棄一樣,怪可憐的,她就把它們帶回來了。
  • 受傷蟒蛇和紅耳鵯幼鳥被救治
    7月18日,南澳森林巡防隊致電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稱,在鹿嘴山莊有一條受傷蟒蛇需要救護。救護人員趕到後,經過檢查發現蟒蛇頸部和嘴巴均有外傷,傷勢較重。救護人員現場對傷口處理後,接回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動物醫院進一步觀察和治療。蟒蛇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 你知道和尚鸚鵡如何飼養好嗎?
    和尚鸚鵡是一種觀賞性極高的鳥類, 羽毛的色彩非常絢麗, 很吸引人的眼球, 和尚鸚鵡還有好多其他的名字, 它又叫做灰胸鸚哥,僧鸚鵡等, 它原產地是在非洲, 因為其觀賞性,被廣大的養鳥愛好者認同, 在全世界廣泛飼養, 對於和尚鸚鵡的養殖方法和注意事項都有哪些, 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吧。
  • 沒良心的母黑鸛,啄傷體弱的幼鳥,還把它丟窩外,讓蒼鷺叼走
    黑鸛長得英俊瀟灑,體羽呈亮黑色,頸部帶有綠色光澤,背肩處散發出青銅色的光澤,胸部也有紫色光澤,腹部白色,喙與角卻為紅色,看起來很有幾分王者風範。經過30來天的辛苦孵化,4隻雛鳥終於破殼而出,看到毛茸茸的小寶寶,黑鸛夫妻別提多開心。不過,小寶寶怎麼渾身都是雪白雪白的,與父母的亮黑形成鮮明對比。要不天天守在那裡,雄鳥可真要懷疑這寶寶不是親生的。
  • 美洲紅䴉雛鳥養成記
    美洲紅䴉的蛋比雞蛋小一點,不到50克,布滿了褐色斑點新出生的雛鳥全身呈黑色,體重約30~35g。剛出生的雛鳥,皮膚紅色,身上覆蓋著黑色的絨羽美洲紅䴉是晚成鳥。在野外,雛鳥由親鳥共同撫育。雛鳥從雌雄親鳥的喉嚨裡取食半消化的食物。在人工育雛過程中,雛鳥由飼養員餵食魚糜。
  • 成群的老鼠在英國海島上攻擊信天翁,活活撕掉它們的肉還吃掉幼鳥
    成群結隊的老鼠攻進信天翁的巢穴中,它們殘忍地撕咬成年信天翁的皮肉,還活生生地吃掉它們的雛鳥。英國皇家鳥類保護協會表示,這種新現象將會帶來一場「環境災難」。戈夫島上居住著世界上約99%的特島信天翁(Tristan albatross),這個風景優美的小島是鳥類和植物的天堂,它是少數幾個沒被人類破壞,生態保持完好的島嶼之一。然而,在19世紀,水手們不小心把老鼠帶到了這個人跡罕至的小島上。
  • 虎皮鸚鵡雛鳥的顏色跟親鳥不同是為什麼呢?
    有很多飼養者會生出疑問,明明虎皮鸚鵡雛鳥的基因都遺傳自虎皮鸚鵡親鳥,即虎皮鸚鵡雛鳥的父母,但是還會出現類似虎皮鸚鵡雛鳥的顏色與其父母的顏色均存在明顯差異的奇怪現象,這又是為何呢?甚至一些鳥友會調侃類似這些雛鳥是否是虎皮鸚鵡親鳥親生的,那麼帶著疑問,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 挑選繡眼鳥的時機,都有何說道?
    一月份到四月份:野生的群居小鳥,大概能有10隻到50隻,群居的團體鳥當中,有一隻帶頭的老口,帶領繡眼鳥覓食和躲避天敵,或是及時的保護團體鳥不受到其他繡眼的攻擊。繡眼五月份到七月份:這個時間段是繡眼的繁殖期,繡眼鳥的孵蛋、哺育都是在這個時候,第一批的幼鳥在5月20號之前,就會達到這個狀態
  • 雲南景谷熱心群眾撿到貓頭鷹雛鳥 主動上交森林公安
    民警打開箱子一看,發現裡面裝的竟是一對貓頭鷹雛鳥。經詢問得知,這對貓頭鷹雛鳥系村民張明頭天晚上在離其家不遠的路邊發現的,張明見這一對小鳥還不會飛翔,查找周圍也未發現巢穴,恐其被過往車輛碾壓或淋雨病餓死在路邊,想要起駐村民警常向老百姓們宣傳野生動植物保護等法律,就把這對雛鳥裝在紙盒裡帶來上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