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鳥窩,很多人都見過要吧,印象中除了燕子,很多鳥會把巢築在樹上,鳥窩的口是對著天上的,那麼有人就要問了,如果碰到下雨天怎麼辦呢?鳥窩豈不是要變成一口鍋了,把裡面的小鳥全都淹死了?
其實,大多數鳥類只在繁殖季節才會築巢,主要是用來繁衍後代,並把幼鳥養大的,等到幼鳥能夠獨立外出覓食之後,就各奔東西了,平時會飛到樹林或灌木叢中,蹲在樹枝上睡覺,下雨天則會在人類屋簷下山洞中和茂密的樹下避雨,待在鳥窩裡不僅享受不到什麼安寧和舒適,還得時刻集中精力觀察有沒有蛇鼠等鳥蛋偷竊者。
但為了保護好鳥蛋及雛鳥,以提高後代的成活率,它不得不搭建一個鳥窩,而且開口朝向,對於大鳥來說更便於它們坐著孵它們的卵,也便於它們進出鳥,給幼鳥餵食。
除此之外築巢所用的材料也很簡單,一般會用到樹枝和乾草、蘆葦羽毛等,之間都有縫隙的,下雨時間把雨水給漏下去,這樣不至於鳥窩還會有積水的情況存在。
當然,還有部分人覺得那雛鳥就怕被雨淋溼到嗎,其實在下雨之前,許多鳥類能夠聽到次聲波,能感受到的細微變化,並以此預測暴雨將至,然後回到巢中撐開翅膀去保護小鳥。
鳥類的羽毛交錯勾連,可擋水,羽毛表面有層蠟質層,可起到防水作用。因為平時鳥類會啄尾脂腺分泌的油脂塗抹在全身的羽毛上,所以雨水滴落在羽毛上,也會自動滑下來。
而腹部的絨毛可以給幼鳥保暖,但除了水禽比如鴨子等,其他中大型鳥類一般只能抵擋小雨。
如果雨很大的話,也是會淋溼它們的,如果情況再糟糕一些,比如說有些鳥窩質量不過關的話,確實會造成鳥窩被淋壞,幼鳥喪生的情況,所以很多聰明的鳥類會避免雨季來繁衍和搭建巢穴,會選擇將窩搭在枝繁葉茂的樹上,以減少雨水的滴落。
它們在保護幼鳥上有很強的意識,當然世界上的鳥類差不多有一萬多種,並不是所有鳥類都是全屏天窗的,有些鳥類會選擇開口測向,比如說中華攀雀、織布鳥等,正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大自然有大自然的生存法則,鳥類能在大自然殘酷的環境中依然存活下來,自然有其一套生存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