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一動物觀察員用嘴餵幼鳥 被贊最美「鳥媽」(圖)

2021-01-07 中國青年網

它們的日常「親子時光」為30多隻孤幼鳥捉螞蚱蠕蟲調節口味

  雲南最美「鳥媽」 用嘴給為30多隻孤幼鳥餵食

  10日,是母親節,位於雲南太陽河自然保護區的普洱太陽河國家公園裡卻流傳開了一位「最美鳥媽」的感人故事,一位名叫李學書的動物保護觀察員,從今年4月以來,先後在園區的密林中救起30多隻被風雨打落下來的小鳥,為了照顧好小鳥,她不僅精心護理,還用嘴巴銜著蟲子餵食小鳥,在她的精心護理下,小鳥們一天天地健康成長,李學書希望這些小鳥能早日回到森林之中。

  狂風暴雨後落難幼鳥嗷嗷待哺

  4月下旬開始,普洱太陽河國家公園隔幾天就會降陣雨,並伴隨大風。這些不時降下的陣雨對於緩解普洱太陽河國家公園區域的高溫和周邊的乾旱有不少益處,但對處於太陽河國家公園密林中剛孵化出來的幼鳥來說,不但會破壞它們的家,甚至會造成一些致命的打擊,幼鳥們的父母只能眼睜睜看著它們落難卻無計可施。

  作為普洱太陽河國家公園的動物保護觀察員,李學書主要負責園區內小型鳥類的觀察巡護工作,進入4月下旬以來,隔幾天就來一次的狂風暴雨讓她感到不安,因為近期正是小型鳥類孵出幼鳥的季節。果然,如她所料,大風大雨過後,太陽河國家公園的密林中就能找到一些從枝頭掉落的幼鳥。讓她感覺奇怪的是,幼鳥的父母們總是不在身邊,有的幼鳥落下之後直接摔死了,有的也已經奄奄一息。

  李學書對記者講述了其中兩隻幼鳥的發現過程,4月初的一場雨後,她在鳥園區域的一棵大樹下發現了3隻掉落的黃臀鵯幼鳥,其中有兩隻因為摔傷和淋溼已經奄奄一息,在地上動彈不得,眼睛泛著微微的光亮,嘴裡發出微弱的低鳴。其中一隻已經不能動彈了,絨毛溼透的身體痛苦地扭曲著。眼前的情形讓她感到很難過,於是決定要想盡辦法救治這些可憐的幼鳥。

  這次經歷後,從小愛鳥的李學書有意識地在每次大風大雨後加強小型鳥類比較集中區域的巡護,先後共救起了30多隻各種嗷嗷待哺的落難幼鳥,其中包括黃臀鵯、棕背伯勞、鵲鴝等四五種鳥類。

  從救起掉落的幼鳥,到有時含淚向已經冷得丟了半條命的幼鳥哈氣幫助恢復體溫,或者用土掩埋已經死亡的幼鳥,這個感性女人的母性之愛展露無遺。

  手指或竹筷餵食傷鳥嘴改用嘴餵食

  自打這些落難的孤幼鳥被救回之後,李學書每天的工作重點就放在了照顧幼鳥上,現在她已經是30多隻孤幼鳥的「奶媽」。李學書介紹,為了能夠讓這些幼鳥們能夠順利長大並回歸大自然,她還特別向公園的負責人申請專門照顧這些幼鳥。

  經過了一周左右的相處,她已經完全融入了這些小傢伙的生活,為了能夠更好地照顧它們。李學書幾乎調整了自己的作息規律,幼鳥的食量較大,所以李學書需要間隔一個半小時左右就給它們餵食餵水一次。

  為了調節小鳥們的口味,李學書還會捉螞蚱、蠕蟲等餵給它們。在一次次地餵食中,李學書發現,自己用細枝條、手指或者小竹筷餵食難免會鉤傷它們粉嫩的小嘴。為了防止很多剛剛救回來的小傢伙受傷感染,李學書每天除了餵食少量水和玉米面時用竹筷,餵食麵包蟲或者螞蚱等活蟲,她都會用嘴銜著餵給幼鳥們。起初,李學書也覺得有點不適應,活體的小蟲有時會吐出一些烏紫的液體或者像螞蚱這類具有利爪的昆蟲還會把嘴皮鉤傷,讓她覺得「很委屈」。但漸漸地她發現,用竹筷夾著餵幼鳥時,它們張嘴的頻率明顯低於她用嘴餵食時的頻率。

  李學書說,有時她在想萬物有靈,這些從小就失去爸媽的鳥兒竟然這麼「給她面子」,她也就不再計較了,於是用嘴餵食就成了李學書每天和幼鳥們最親近的「親子時光」。

  很多遊客從旁走過見到這樣的場景都會被嚇一跳,因為很多活蟲都會在她嘴上蠕動掙扎,但聽完李學書的介紹後,他們又會發自內心地欽佩她並深受感動,有遊客為了感謝她對這些孤幼鳥的善舉而掏錢給她,但都被她婉言謝絕。很多遊客走過鳥園,都會在鳥園停留拍照。

  而她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這些孤幼鳥可以快快長大回歸自然,縱然心中有萬般不舍,但她知道鳥兒們最終的歸宿應該是大自然。

  記者 左學佳 通訊員 陶平

 

相關焦點

  • 動物觀察員用嘴給孤幼鳥餵食 被贊最美「鳥媽」
    它們的日常「親子時光」為30多隻孤幼鳥捉螞蚱蠕蟲調節口味  10日,是母親節,位於雲南太陽河自然保護區的普洱太陽河國家公園裡卻流傳開了一位「最美鳥媽」的感人故事,一位名叫李學書的動物保護觀察員  作為普洱太陽河國家公園的動物保護觀察員,李學書主要負責園區內小型鳥類的觀察巡護工作,進入4月下旬以來,隔幾天就來一次的狂風暴雨讓她感到不安,因為近期正是小型鳥類孵出幼鳥的季節。果然,如她所料,大風大雨過後,太陽河國家公園的密林中就能找到一些從枝頭掉落的幼鳥。讓她感覺奇怪的是,幼鳥的父母們總是不在身邊,有的幼鳥落下之後直接摔死了,有的也已經奄奄一息。
  • 觀鳥故事丨紅尾水鴝添幼鳥,鳥爸鳥媽忙飛天
    靠近、躲藏、蹲守,我用了各種方法。而它一直和我兜圈子,我進它退,我退它進。總之,我們沿著莫殘溪,在石頭堆裡,上上下下捉迷藏。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差不多半個小時的耐心等待,我還是拍到了幾張;儘管不太理想。
  • 雲南首次發現極度瀕危物種細嘴兀鷲
    圖為民警救助的極度瀕危物種細嘴兀鷲。 餘澤 攝中新網昆明7月6日電 (李宗穎)近日,雲南省景谷縣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隊救助了一隻大鳥,經專家鑑定,該鳥為極度瀕危物種細嘴兀鷲,這是雲南省內首次記錄到該物種,也是雲南鳥類新紀錄。
  • ...2000隻回家繁衍……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白鷺山下,有群「鳥爸鳥媽」
    它們還不會飛,有的蜷縮成一小團,有的張著嘴巴嘰嘰喳喳地叫,有的躲藏在同伴的身體下。村民發現的三隻夜鷺幼鳥。這是三隻夜鷺幼鳥。或許不小心從巢中跌落,也或許被居心叵測的人打落,在臨安區的一片竹林,幼小的它們被村民發現。4月28日下午2點左右,它們被送到杭州野生動物世界,這裡也是浙江省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基地。
  • 鳥媽媽餵孩子暗藏玄機,漏掉幾隻都是故意的
    在很多動物紀錄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鳥媽媽叼著蟲子等食物返回到鳥巢,然後餵給嗷嗷待哺張著嘴的孩子們。很多人都認為鳥媽媽一回只叼一條蟲子回來,可其實每次鳥媽媽都是叼回很多的蟲子,只不過並沒有分開餵食,而是選擇一次只餵1隻幼鳥。難道鳥媽媽是天生的偏心嗎?為何故意讓其它孩子餓著呢?
  • 三位老人合辦「鳥兒食堂」 餵鳥10年風雨無阻(圖)
    一聲令下上百隻鳥兒飛來吃食  為了見到這三位老人,記者4天前匆匆趕到革命公園,一打聽才知道,3位老人每天一大早來給鳥兒餵食,而當時已近中午,老人們早已經「收工」了。次日,記者清晨7點多又來到公園,不料「鳥奶奶」、「鳥爺爺」們來得更早,還是未能見到他們。
  • 紅嘴鳥
    紅嘴鳥      紅嘴鳥太笨,總是被其他動物捕食。
  • 鳥爸鳥媽如何繁育小鳥?農村專業養鳥人暗中觀察1年發現:超有愛
    我們人類永遠弄不清動物界的事情。然而在河北滄州農村,卻有這麼一位專業養鳥人,雖然他養殖鸚鵡的時間不太長,但通過一年的暗中觀察,掌握了鸚鵡如何相親相愛,鳥爸、鳥媽和小鳥如何「遞食」,如何繁育下一代。這位專業養鳥人向筆者講述這些發現時感嘆:「鳥兒的世界真的好有愛。」今年40歲的劉鳳森是滄州市運河區肖莊子村農民。筆者見到他時,他正在給一屋子的鸚鵡餵食。
  • 聽說過叫鞋子嘴的鳥嗎?恐怕是世界上最傻的鳥了,超治癒~
    這隻臉上長鞋的大怪鳥,英文名shoebill(鞋子嘴),像被荷蘭人的木鞋砸中臉。但鯨頭鸛被好多人認識,還是因為它實在是……有點蠢,渾身散發著鳥中哈士奇的傻勁兒。來,大家一起欣賞它艱難的進食過程。可以說,你就算把煮熟的鴨子餵到它嘴裡,也能飛了。生活在非洲中部,鯨頭鸛體型巨大,站起來能有一米五以上。20釐米長的堅硬鳥喙一對準鏡頭,末端帶個尖尖的鉤甲,表情超兇的!哦上面放錯了。超兇的!
  • 攝影師捕捉鳥媽媽餵養幼鳥瞬間
    鳥媽媽給這隻等待的幼鳥帶回味美螞蚱。這些幼鳥可能很餓,不過它們料到媽媽會帶吃的回來。    北京時間3月7日消息,據攝影師奧克塔文諾斯•達馬萬在印度雅加達捕捉到一組鳥媽媽撫育幼鳥的照片。這些照片顯示了幼鳥的聰明可愛和它們與人類幼兒的驚人相似,以及鳥媽媽養育子女的艱辛。通過這些很有意思的照片可以了解到一些幼年鳴禽的生活,以及它們與媽媽的親密關係。雖然它們是小鳥,但是這些幼鳥跟人類幼兒有很多驚人的相似之處。它們整天無所事事、不停的鳴叫、焦急地等待媽媽把吃的東西帶回來。而鳥媽媽為了養活這一大家子,天天忙得團團轉。
  • 到動物園看鳥爸鳥媽餵食寶寶去
    信息時報訊(記者 黃熙燈)眼下去廣州動物園,不僅可以看到多種鳥窩,運氣好的話還可以看到多種鳥寶寶甚至鳥爸鳥媽餵食寶寶的感人場景。鳥爸鳥媽通過輪流出賣苦力,給孩子們找來了「優質」食物。首選當然是蟲子啦,因為高蛋白有營養。不過蟲子不容易找,所以有時候出去半天弄回來的只有果子。在餵食孩子方面,烏鶇爸爸好像不太「行」,別人家的爸爸會根據小孩兒發育程度來挑選食物大小,而烏鶇爸爸叼回來的果肉很多時候都太大了,根本塞不進孩子的嘴裡。在好幾隻孩子輪流試了個遍還是吃不下後,最後還是得在窩裡再弄開。
  • 遷徙圖記丨紅嘴巨鷗育雛
    紅嘴巨鷗(學名:Sterna caspia)是大型水鳥,體長50釐米左右。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主要以小魚為食,也吃甲殼類等其它水生無脊椎動物。
  • 西安市民公交站被鳥啄頭 專家稱紅嘴藍鵲或在護巢
    「看著車半天沒來,我朋友就蹲到路邊,想拔點野菜,突然一隻大鳥不知從什麼地方飛出來,落在我朋友的背上,還用爪子抓撓,看到這樣的情景,我嚇得大叫一聲,這隻大鳥又從我朋友背上飛到我的頭頂,在我頭上啄了幾下。我趕緊用手驅趕,大鳥才飛走了,把我們嚇壞了。」羅女士至今回憶起來還心有餘悸。  羅女士說,她也不認識這隻鳥是什麼種類,只記得尾巴特別長,尾部的羽毛是彩色的,看上去很兇。
  • 幼鳥從幼鳥到成年的成長階段是什麼?帶著這本養小鳥的指南
    孵化期:孵化期簡單地理解為母鳥「孵蛋」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唯一的影響因素是溫度,這是鳥類胚胎發育的首要條件。築巢期:雛鳥破殼後,在他們能自己覓食之前的段時間,除了溫度和食物,築巢期是母鳥最忙的時候。這個階段稱為「留巢幼鳥」,也稱為「晚成雛」。我們以鴿子為例,例如,上面是孵化期的「鴿子蛋」,下面是鴿子破殼後正式進入築巢期。
  • 鳥媽媽餵幼鳥的時候,為何總會漏掉幾隻?
    對於人類來說,人類的一胎基本上只生一個孩子,不過也有生雙胞胎的情況。不管是獨生兒女還是雙胞胎,人類都會精心照顧自己的孩子。不過,對動物們來說就不是這樣了,比方說企鵝。其實,這種情況在動物中非常常見,特別是在鳥類中。因為絕大部分的鳥類一胎都會產下多枚鳥蛋,而這些鳥蛋從孵化到哺育成熟,並不是都能幸運長大。實際上,很多鳥蛋還沒破殼而出時,就會被一些早孵化出來的幼鳥擠出鳥巢,直接終止了它們自己的生命。就算這些鳥蛋被孵化出來,但也會被鳥媽媽棄養。在很多紀錄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一幕:鳥媽媽在餵養時經常會漏掉幾隻幼鳥。這是鳥媽媽故意的呢?
  • 攝影師夫妻成為「鳥爸鳥媽」的151天
    然而,在發現有人偷海鳥蛋之後,他們有了一個新的使命……01姜信和原來是一名森林公安,保護野生動物成了他的職責。為了研究候鳥遷徙、亞洲越冬水鳥以及野生動物的救護,他經常跋涉在鴨綠江口溼地。他樂此不疲地追逐鳥類的身影,觀察、記錄、拍照,為此,他還專門向很多著名的攝影家拜師學藝,成為「視覺中國」的籤約攝影師。
  • 撿到貓頭鷹幼鳥該咋辦?給宿豫這個學校保安學生正確操作點個讚!
    「今天上午,學生在操場邊發現一隻幼鳥,後來一查竟是國家保護動物——貓頭鷹。
  • 廣州動物園的一隻犀鳥寶寶,因為這項技術改變了「鳥生」…
    趕緊跟著記者 一(ba)探(gua)究(yi)竟(xia)去吧! 「媽媽,為什麼我跟別的小朋友不一樣」 今天的主人公, 就是生活在廣州動物園內的一隻銀頰噪犀鳥寶寶。
  • 大盈江2隻黃嘴河燕鷗幼鳥破殼
    經過近半個月的時間,喜訊傳來,4月4日,志願者觀察到第一隻黃嘴河燕鷗幼鳥破殼,5日,第二隻幼鳥破殼,大家的努力終於結出碩果。4日當天,最早發現黃嘴河燕鷗幼鳥破殼的德宏自然生態攝影師何學勝激動地說。4月5日,何學勝等人觀察到第二隻黃嘴河燕鷗幼鳥開始出現在沙灘上。「雖然才經過一天時間,頭天發現的幼鳥已經會在巢邊『閒逛』了,雄鳥有時候只能叼著魚追著孩子喂。」說起「調皮」的幼鳥,何學勝也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