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老人合辦「鳥兒食堂」 餵鳥10年風雨無阻(圖)

2020-11-24 中國新聞網

  有這樣3位老人,他們被周圍人親切地稱為「鳥奶奶」、「鳥爺爺」,這是因為3位老人堅持每天清晨在公園裡餵鳥。10年來,不管颳風下雨,還是酷暑嚴寒,都沒有阻擋住他們前去革命公園裡餵養鳥兒的腳步。

  一聲令下上百隻鳥兒飛來吃食

  為了見到這三位老人,記者4天前匆匆趕到革命公園,一打聽才知道,3位老人每天一大早來給鳥兒餵食,而當時已近中午,老人們早已經「收工」了。次日,記者清晨7點多又來到公園,不料「鳥奶奶」、「鳥爺爺」們來得更早,還是未能見到他們。昨日早上6點多,記者早早在公園門口守候,終於見到了這3位遠近聞名的「都市餵鳥達人」。

  「一、二、三!」夏蘭英老人站在公園南側的亭子前,聲音清晰有力,像是指揮士兵般發出號令。只有早上來公園晨練的人才知道,夏奶奶的口令是喊給正落在周圍的大樹上、亭子頂上的小鳥們聽的。

  11年來,夏奶奶已經成了這一片鳥兒們的「老熟人」。聽到熟悉的口令聲,麻雀、灰椋鳥、喜鵲……上百隻鳥兒紛紛從高處飛下來,享用它們每天的「盛宴」。

  愛鳥護鳥已成老人生活習慣

  家住東七路的夏蘭英老人從2000年開始就在革命公園裡餵鳥。最初她看到路邊有很多人丟下的剩饃、油餅,覺得怪可惜的,就乾脆收集起來,帶回家後晾乾、揉碎,再帶到公園裡餵鳥。「這些糧食給它們吃了,不浪費。」夏奶奶笑著說。

  夏奶奶總是在公園南區的3個點餵鳥,在公園北區裡給鳥撒食的還有兩位八旬老人,他們是張聰梅和她的老伴張建奎。3位老人十年如一日地管起了公園裡千餘只鳥兒的「夥食」。每天6點多,他們就拎著幾袋鳥食出門,步行到公園,先餵鳥再晨練,日日如此。即使是大年初一,他們也要先到公園裡把鳥餵了,才能安心做其他的事。

  「每天一大早餵完鳥,心情特別舒暢。」張聰梅奶奶說,現在,每天一早到公園餵鳥已經成為了他們三人的生活習慣。

  收集鳥食

  街坊鄰裡齊幫忙

  時間長了,附近的街坊鄰居都知道3位老人義務到公園餵鳥。誰家有了剩下的米飯、饅頭,一準會送到老人家裡給鳥兒當夥食。在東六路衛民小區,張聰梅老人家樓下的拉閘門成了鳥食收集點,街坊鄰居常常將家中剩下的食物裝進塑膠袋,掛在樓下的拉閘門上,讓張奶奶帶到公園餵鳥。

  今年82歲的夏蘭英老人說,自己沒讀過一天書,但懂得「鳥兒是人類的朋友」這個道理。4年前,夏奶奶在自家院子裡撿到一隻鳥喙畸形的小燕子。擔心將嘴部殘疾的幼鳥放走後它難以生存,夏奶奶就將它放進鳥籠養著,一開始小傢伙什麼都不吃,急得老人一直對它說話,小傢伙才終於張開口吃東西。直到這隻小燕子健康長大,夏奶奶才將它帶到公園放生。

  張奶奶也曾經兩次在自家陽臺上撿到受傷的鴿子。經過精心餵養,兩隻受傷的鴿子康復後,老人將它們送到新城廣場,幫它們找到了新家。她與老伴還時常買來野生鳥兒帶到山上去放生。

  愛鳥,護鳥,餵鳥,早已成為3位老人日常生活一部分。老人們的持之以恆,為繁忙的都市增添了幾分鳥語花香。

  文/圖 記者黃亞平 實習生韓陽

相關焦點

  • 揚城鬧市區有處麻雀食堂,8年如一日他天天撒米餵鳥
    而在汶河南路一個眼鏡店,卻有一個麻雀們的「食堂」。這家眼鏡店的店主名叫平寶強。8年來,他每天都堅持在眼鏡店二樓窗外平臺上撒米餵鳥,麻雀也從最初的30多隻,增加到現在的近300隻。「鳥叔」發現鬧市區為何麻雀雲集?
  • 他們給越冬的鳥兒送糧了,你也快快加入吧!
    、長春公園等地為野生鳥兒送糧公園管家、志願者多次為鳥兒送食近日,近 10 名戴著紅帽子的 " 公園管家 " 來到南湖公園 2 號門附近的樹林,第六次為鳥兒送食。感謝大家對鳥兒們的愛心投食鳥食投餵你餵對了嗎?" 公園管家 " 來教你餵鳥的那些事兒!鳥食不能直接撒在雪上?
  • 七旬老人模仿20多種鳥叫,人和鳥兒都被「騙」了
    「咕咕,咕咕…...」11月13日下午,解放碑民權路上,突然傳來清脆的鳥叫聲。路人紛紛抬頭望向路旁行道樹,尋找叫聲出自什麼鳥兒,卻一無所獲。人群中一位老人不動聲色,浮現出一絲不易察覺的笑容。路邊賣報紙的大爺捂著嘴笑道,「哎呀,你看,又有好多人被你騙了!」
  • 護生行動【餵鳥篇】轉發即是大護生!多多支持,無比感恩!
    在印度南部金奈,62歲的謝卡爾被稱為「印度的鳥人」,凌晨4點左右就要準備餵他的鸚鵡朋友。謝卡爾與鳥的聯繫是因在10年前,家鄉發生了海嘯,2隻鸚鵡坐在他的護牆邊開始的……冬天鳥類食物匱乏,很多可以吃的果實、種子在深秋和初冬就被鳥兒啄食完畢。
  • 合工大退休教師在窗臺餵麻雀17年 鳥兒會拍窗要吃的
    昨天傍晚6點多,看著窗臺上的碎米被啄得差不多了,75歲的袁同光老人對老伴放心地說道。合工大退休老教師袁同光與老伴一起,每天早晚都為附近的鳥兒準備兩頓豐富的食物,至今已經17年了。幾粒米引發十幾年緣分1994年,袁同光與愛人搬進合工大北區教職工宿舍樓。袁同光愛在樓頂養些花草,突然有一天,花草引來了幾隻小麻雀。
  • 候鳥成「強盜」,魚塘變「食堂」,保魚還是護鳥?
    不過,由於附近魚塘的魚更多,它們就在溼地歇腳,把魚塘當作「食堂」。 這給當地養殖戶出了一道棘手的「選擇題」——保魚還是護鳥?他們似乎誰都「惹不起」。 光是東方白鸛,數量就是往年的三倍 馮義豹,已經和東方白鸛「僵持」了近一個月。
  • 候鳥成「強盜」,魚塘變「食堂」,保魚還是護鳥?天津養殖戶誰都...
    不過,由於附近魚塘的魚更多,它們就在溼地歇腳,把魚塘當作「食堂」。這給當地養殖戶出了一道棘手的「選擇題」——保魚還是護鳥?他們似乎誰都「惹不起」。11月3日拍攝的七裏海溼地。在他手機的視頻裡,烏泱烏泱的候鳥在魚塘上空盤旋,鏡頭移下來,魚塘的水面上也「鋪」滿了鳥,「如果拍成照片還挺美。」他調侃道。最開始,馮義豹當然是氣惱。「10月初為了捕魚,我們開始降低魚塘水位,水一降鸕鷀就浩浩蕩蕩來了。
  • 鳥兒也有方言 南京的鳥叫暗藏「南京腔」(圖)
    那麼,你有沒有注意到,春天不同的天氣下,鳥叫會有變化?即便是同一種鳥,它們唱歌的能力是不同的? 科學家發現,鳥兒存在城鄉差別,城中的鳥兒叫的聲調更高,而複雜多變的氣候條件裡更容易造就出音色婉轉動聽的「歌手」。記者了解到,鳥兒也有「方言」,領雀嘴鵯的南京腔就曾吸引著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的專家進入到深山蹲守記錄。
  • 曾經絕跡的鳥兒又回來安家了 至少有320種鳥在溫州被拍到
    原標題:曾經絕跡的鳥兒又回來安家了 至少有320種鳥在溫州被拍到 這些鳥兒你認識嗎? 圖為溫州各地拍到的比較少見的鳥兒。圖為紅胸秋沙鴨,去年1月攝於靈崑。自2010年10月全市六城聯創大會召開以來,我市正以穩健的步伐向園林城市、森林城市邁進,累計完成綠化造林61萬畝,全市種苗花卉栽培面積2.5萬畝。目前,洞頭縣、永嘉縣、市本級(三個市轄區範圍)和樂清、瑞安、文成、蒼南等已經創成省級森林城市。「六城聯創」,正讓大家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 成語「勞燕分飛」中2種鳥,一種是燕子,另一種鳥兒是什麼?
    說到「勞燕分飛」這個成語,估計大家都知道什麼意思,說的是兩種不同的鳥兒各自飛向不同的方向,日常生活中我們更多的是用「勞燕分飛」這個成語來形容情侶或夫妻的分離別離。其實在「勞燕分飛」這個成語中有兩種鳥兒,大家知道是哪兩種鳥兒嗎?今天小編就來簡單給大家介紹介紹。
  • 長島鳥兒有翅難飛 為吃鳥肉張開了天羅地網
    島民酷愛吃鳥肉,以「寧吃飛禽一兩,不吃走獸一斤」為榮。李先生這樣形容:「我看見一位老者網到一隻活鳥,我想買下來放了。誰知那老人竟一把將鳥頭扭斷,說他要留著吃呢!陪同的領導竟然沒有制止。」  聽到這血淋淋的訴說,記者不免心中生寒。21日,記者乘船踏上去長島砣磯島的路。島上唯一的公路沿著山修建的,到處可以看到「封山育林」、「愛鳥治蟲」的宣傳碑文。
  • 山西老漢無意發現「怪鳥」,堅持投餵4年,專家稱這是只鳳凰
    詩人李白曾在他的詩中寫道:「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而鳳凰從古至今都被認為是百鳥之王,存在於我國傳說之中,傳聞中雄性為鳳,雌性為凰,象徵著威嚴與高貴。當然現實中這種生物是不存在的,不過許多人錯將丹鳥,火鳥等生物看作鳳凰。
  • 臨沂愛鳥老人閻明潔:20年製作鳥類標本千餘件
    家住臨沂市臨沭縣城的閻明潔老人,從小就喜歡鳥,愛鳥是他一生的嗜好。20多年來,經他救治的傷鳥、病鳥已達到數百隻。經他放生的鳥類就更多了,目前已超過百種,數量近千隻。他是鳥類標本製作達人,卻從不用活鳥製作標本。他還在臨沭新發現了鳳頭鵑隼、契尾綠鳩、灰斑鳩、契尾斑鳩、林三指鵪等5種鳥類,填補了山東省有關鳥類記錄的空白。
  • 雲南一動物觀察員用嘴餵幼鳥 被贊最美「鳥媽」(圖)
    它們的日常「親子時光」為30多隻孤幼鳥捉螞蚱蠕蟲調節口味  雲南最美「鳥媽」 用嘴給為30多隻孤幼鳥餵食  10日,是母親節,位於雲南太陽河自然保護區的普洱太陽河國家公園裡卻流傳開了一位「最美鳥媽」的感人故事,一位名叫李學書的動物保護觀察員,從今年4月以來,先後在園區的密林中救起30多隻被風雨打落下來的小鳥,為了照顧好小鳥,她不僅精心護理,還用嘴巴銜著蟲子餵食小鳥,在她的精心護理下,小鳥們一天天地健康成長,李學書希望這些小鳥能早日回到森林之中。
  • 農村市場鳥兒價格便宜,很多是常見菜鳥:養這鳥有什麼用
    2019年6月,攝影師來到皖北城市郊外的一個農村狗市上,發現這裡雖然名義上叫狗市,但其實就是一個雜貨市場。除了狗兒之外,幾乎所有的小商品在這裡都能買得到,比如萬能膠、寵物身上帶的銅鈴、痒痒耙等,各種小商品應有盡有,令人目不暇給。
  • 鳥爸鳥媽如何繁育小鳥?農村專業養鳥人暗中觀察1年發現:超有愛
    然而在河北滄州農村,卻有這麼一位專業養鳥人,雖然他養殖鸚鵡的時間不太長,但通過一年的暗中觀察,掌握了鸚鵡如何相親相愛,鳥爸、鳥媽和小鳥如何「遞食」,如何繁育下一代。這位專業養鳥人向筆者講述這些發現時感嘆:「鳥兒的世界真的好有愛。」今年40歲的劉鳳森是滄州市運河區肖莊子村農民。筆者見到他時,他正在給一屋子的鸚鵡餵食。
  • 鏡頭裡 兩百多種鳥兒在「飛翔」(圖)
    鏡頭裡 兩百多種鳥兒在「飛翔」(圖)愛鳥人高厚忠30年跋山涉水覓鳥蹤愛鳥之人,自然為鳥痴狂。再過幾天,到四月中下旬,鳥兒出動的時候到了,一些過境鳥、迷鳥也會出現,68歲的高厚忠就要長期駐守在野外了。作為一名拍鳥的愛好者,以及安徽省觀鳥會的會員,高厚忠要和夥伴們帶著乾糧和相機,跋山涉水去蹲守、去守候。自從30年前,被一隻尾羽修長優美的壽帶鳥驚艷后,高厚忠的生活就被各種鳥填滿了,30年來,拍下了無數的照片,記錄下了200多種鳥類,不乏珍稀種類。
  • 空調外機內藏一窩幼鳥,10多位「鳥媽媽」爭相餵養,專家卻這麼說…
    沾上「人氣」的小鳥沒能再等到「鳥媽媽」。辦公室裡的十多個同事成為它們的「鳥媽媽」。他們專門製作了鳥窩,特地買來嬰兒米粉餵養4隻幼鳥,小鳥們享受「超規格」待遇。公司拆空調 發現外機內被小鳥安了家到了吃午飯時間,在書院西街一個辦公樓工作的梁女士首先憂心的是4個「外來客」的飲食——4隻嗷嗷待哺的小鳥時不時張大嘴巴,發出微弱的叫聲。
  • 幸福食堂的幸福之約 讓老人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2019年10月,武家村建設了這座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幸福食堂,除了每天能為老人提供就餐服務的餐廳之外,食堂裡還開設了棋牌室、健身活動室和書畫室,讓老人們嘗到了「幸福的味道」「每天花五塊錢就可以吃兩頓可口的飯菜,以前自己在家做飯都得忙活將近一個小時,吃完飯還得忙活,現在在食堂裡吃飯,不光夥食好,還有很多伴兒,每天吃完飯就跟老夥計們相約明天食堂見,這日子過的一天比一天有滋味。」孟凡娥今年71歲,隨著年齡越大,腿腳越來越不靈活,做飯也成了個大難事。從去年10開始,孟凡娥在幸福食堂吃志願者們做的飯,現在胖了將近十斤。
  • 山西大爺山中偶遇「怪鳥」,投餵多年,專家:或是山海經裡的鳳凰
    鳳凰雖然是凡人難能一見的神物,但是在2015年卻在山中被一位大爺發現,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事情還要從山西的一位大爺說起,這位大爺叫做郭存鎖,是山西運城平陸縣人。他自幼生活在大山之中,從未離開,如今已經年過六旬,只能通過種地、放羊,上山採藥來維持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