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3位老人,他們被周圍人親切地稱為「鳥奶奶」、「鳥爺爺」,這是因為3位老人堅持每天清晨在公園裡餵鳥。10年來,不管颳風下雨,還是酷暑嚴寒,都沒有阻擋住他們前去革命公園裡餵養鳥兒的腳步。
一聲令下上百隻鳥兒飛來吃食
為了見到這三位老人,記者4天前匆匆趕到革命公園,一打聽才知道,3位老人每天一大早來給鳥兒餵食,而當時已近中午,老人們早已經「收工」了。次日,記者清晨7點多又來到公園,不料「鳥奶奶」、「鳥爺爺」們來得更早,還是未能見到他們。昨日早上6點多,記者早早在公園門口守候,終於見到了這3位遠近聞名的「都市餵鳥達人」。
「一、二、三!」夏蘭英老人站在公園南側的亭子前,聲音清晰有力,像是指揮士兵般發出號令。只有早上來公園晨練的人才知道,夏奶奶的口令是喊給正落在周圍的大樹上、亭子頂上的小鳥們聽的。
11年來,夏奶奶已經成了這一片鳥兒們的「老熟人」。聽到熟悉的口令聲,麻雀、灰椋鳥、喜鵲……上百隻鳥兒紛紛從高處飛下來,享用它們每天的「盛宴」。
愛鳥護鳥已成老人生活習慣
家住東七路的夏蘭英老人從2000年開始就在革命公園裡餵鳥。最初她看到路邊有很多人丟下的剩饃、油餅,覺得怪可惜的,就乾脆收集起來,帶回家後晾乾、揉碎,再帶到公園裡餵鳥。「這些糧食給它們吃了,不浪費。」夏奶奶笑著說。
夏奶奶總是在公園南區的3個點餵鳥,在公園北區裡給鳥撒食的還有兩位八旬老人,他們是張聰梅和她的老伴張建奎。3位老人十年如一日地管起了公園裡千餘只鳥兒的「夥食」。每天6點多,他們就拎著幾袋鳥食出門,步行到公園,先餵鳥再晨練,日日如此。即使是大年初一,他們也要先到公園裡把鳥餵了,才能安心做其他的事。
「每天一大早餵完鳥,心情特別舒暢。」張聰梅奶奶說,現在,每天一早到公園餵鳥已經成為了他們三人的生活習慣。
收集鳥食
街坊鄰裡齊幫忙
時間長了,附近的街坊鄰居都知道3位老人義務到公園餵鳥。誰家有了剩下的米飯、饅頭,一準會送到老人家裡給鳥兒當夥食。在東六路衛民小區,張聰梅老人家樓下的拉閘門成了鳥食收集點,街坊鄰居常常將家中剩下的食物裝進塑膠袋,掛在樓下的拉閘門上,讓張奶奶帶到公園餵鳥。
今年82歲的夏蘭英老人說,自己沒讀過一天書,但懂得「鳥兒是人類的朋友」這個道理。4年前,夏奶奶在自家院子裡撿到一隻鳥喙畸形的小燕子。擔心將嘴部殘疾的幼鳥放走後它難以生存,夏奶奶就將它放進鳥籠養著,一開始小傢伙什麼都不吃,急得老人一直對它說話,小傢伙才終於張開口吃東西。直到這隻小燕子健康長大,夏奶奶才將它帶到公園放生。
張奶奶也曾經兩次在自家陽臺上撿到受傷的鴿子。經過精心餵養,兩隻受傷的鴿子康復後,老人將它們送到新城廣場,幫它們找到了新家。她與老伴還時常買來野生鳥兒帶到山上去放生。
愛鳥,護鳥,餵鳥,早已成為3位老人日常生活一部分。老人們的持之以恆,為繁忙的都市增添了幾分鳥語花香。
文/圖 記者黃亞平 實習生韓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