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件大事,又做好了。」昨天傍晚6點多,看著窗臺上的碎米被啄得差不多了,75歲的袁同光老人對老伴放心地說道。合工大退休老教師袁同光與老伴一起,每天早晚都為附近的鳥兒準備兩頓豐富的食物,至今已經17年了。
幾粒米引發十幾年緣分
1994年,袁同光與愛人搬進合工大北區教職工宿舍樓。袁同光愛在樓頂養些花草,突然有一天,花草引來了幾隻小麻雀。「有『客人』來了,我不能不招待啊。」袁同光笑著說,他在陽臺上撒了幾粒米,不一會就被小麻雀消滅完了。
之後,只要有小麻雀過來,袁同光總會放些米粒在陽臺上。這一發不可收拾,「麻雀越來越多,連白頭翁、斑鳩都來了。」
袁同光漸漸愛上了這些朋友。1996年前後,他每天早上固定在陽臺南側放些米粒與水果,傍晚則在客廳窗臺上的一塊石棉瓦上撒些碎米。
「麻雀太小了,整粒米吃不了。」袁同光每個月都要與老伴拉著一輛小推車,走上半個多小時的路,到雙崗菜市場附近的一家米店去挑選碎米。「太重拉不動,每次我倆就買15斤,大概可以管1個月。」
斑鳩跟著麻雀湊熱鬧
昨天傍晚,記者來到袁同光老人的家中,5時許,麻雀在窗外嘰嘰喳喳叫起來。「鳥都在這呢,你來看。」袁同光的愛人餘奶奶拉著記者走到北側的一個房間,指著窗臺外面的水杉說道。
兩棵筆直的水杉,超過了6層樓高。樹梢上歡跳著二三十隻小麻雀,餘奶奶將窗子輕開了一扇,小鳥「噗」的一聲,全飛跑掉了。「沒事,麻雀警惕性高,一會就又來了。」果真,不到一分鐘,樹枝上又站滿了麻雀。
5時30分,這是春夏餵食麻雀的時間。袁同光打開放在窗臺下的老式小鐵罐,連抓了五把碎米放在蓋子上。老人輕輕地打開窗子,將碎米撒在了石棉瓦上,又隨手將窗子輕輕地帶上。
兩分鐘後,幾隻小麻雀帶頭落在了石棉瓦上,鳥喙啄在石棉瓦上發出清脆的聲音。不一會,又落了幾隻,越來越多。一隻單腿的斑鳩也加入進來。記者帶著相機悄悄靠近,對著這歡快的場景,「咔嚓」一聲按下快門。
「呼」,小麻雀全部驚起,撲稜著翅膀飛回了水杉上。斑鳩依然我行我素,大膽地吃著。不到一分鐘,小麻雀又三三兩兩回來,「它們膽子小,聽不得動靜。」袁同光開心地笑著說。
怕小鳥今後沒人照顧
說起餵鳥的趣事,老兩口有說不完的話。讓袁同光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前幾年的一個冬初,自己與老伴去杏花公園散步,回來時天差不多黑透了。但剛到家,卻聽到「啪啪啪」敲打玻璃窗的聲音,老兩口正在奇怪,才發現原來是一群小麻雀在啄玻璃。袁同光這才想起來,原來當天還沒給小麻雀們餵食呢,他趕緊抓了幾大把碎米撒到了窗臺上。
讓袁同光痛心的一件事發生在前天傍晚。他撒完米,正在看報紙,卻突然聽到一聲慘叫。袁同光立馬站起來,「一隻像鷹一樣的大鳥嘴裡咬住一隻小麻雀飛走了,其它麻雀嗖的一下全飛了,足足過了十幾分鐘才有鳥過來繼續吃米。」袁同光心疼地說。
其實,袁同光心中還有一個隱憂,那就是不知道自己能照顧這些小傢伙到什麼時候。「聽說這房子要拆遷了。就算不拆,我們可能也要讓兒子住這邊。年輕人沒時間,就怕這些鳥在我們走後沒人照顧了。」袁同光有些捨不得這些小夥伴。
本報見習記者 朱慶玲/文
本報記者 馬楊/圖